旅遊基地裏的一批景點已對外開放。
紅軍走廊等景點掩映在綠樹間。
福州晚報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王鍇煌 文/攝
新春臨近,坐落于連江縣東湖鎮洋門村的座洋山紅色生態旅遊基地,遊人不斷,格外喜慶。
昨日上午,基地員工陳振棋在紅軍路上踱著步,打算在此處添些新景;遊客廖財金像個小導遊,跟小夥伴講著葉飛的故事;基地負責人孫杜平籌備著春節的活動,打算迎接更多的遊客……
老區基點村
洋門村是個純農業村,也是革命老區基點村,全村轄16個村民小組,共503戶2358人。
在村民眼中,以前洋門是“窩”在山溝溝裏的小村,交通不便,鮮有遊客來,如今這些都已成為過去。
漫步村內,村道整潔暢通,新樓林立,小學、幼兒園、文體公園、污水處理池、垃圾收集點、停車場等配套齊全,福州繞城高速洋門互通“跨”村而過。
“這些年村子的變化可大了,以前路不通,住破房子,現在大夥都搬進了新房子。”村民陳成樂笑著説,“去年底,我的橙子賣了4萬元,遊客一買就是百來斤。到四月,我家的枇杷就成熟了,那是東湖早枇杷,好吃得很。”
陳成樂是村裏生産小組的一員,村裏的幾個生産小組種了40畝的橙子和40畝的枇杷,走上了生態富民的綠色路子。
陳成樂想得更遠,他想和座洋山紅色生態旅遊基地合作,擴大産品銷路。
沿著村子向東而上,便到了座洋山紅色生態旅遊基地。基地負責人孫杜平介紹,基地佔地3200畝,其中一期工程總投資600多萬元,以建設紅色教育基地為主,已建成紅軍會館、將軍亭、紅軍走廊、紅軍烈士陵園、生肖園、抗日洞、紅軍樹等景點,均免費對外開放。
新春臨近,不少遊客慕名而來,體驗鄉村旅遊,重溫紅色歷史,聆聽紅色故事。12歲的廖財金和他哥哥來了六次,每次都有新的收穫。
“節假日的時候遊客最多,有一次達到了1200人次,有黨員,有村民,也有老師和學生。”基地另一名負責人林春安説。
“我們正在推進二期工程,預計投入資金3000萬元,結合現代休閒旅遊的理念,建設葉飛紀念館、國防教育基地、觀光纜車、玻璃棧道、水上樂園等休閒旅遊項目,陸續開放,計劃2020年竣工,打造一個具有紅色教育特色的生態旅遊基地。”孫杜平説,基地還與村民合作,目前招收了20名村民到基地打工。未來還將建設生態農業園區、水果採摘區,讓村民參與進來。
新春臨近,不少遊客慕名而來。
紅色+綠色
綠色是鄉村振興裏的“生態柴”,紅色便是鄉村振興裏的“文化柴”。洋門村是閩東革命根據地之一,早早就成立了村級蘇維埃政權,留下了葉飛等眾多革命前輩的戰鬥足跡。
“不少村民都是聽著葉飛故事長大的,這裡還留下了紅軍樹、紅軍井等紅色資源,村裏的老人家都有著特殊的感情,不保護起來就可惜了。”陳振棋在基地裏幫忙,還和陳成樂等村民一起新修了1公里長的紅軍路。
15年前,陳振棋的表哥——原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學琳遵照父親遺願,退休回鄉建設紅色教育基地,建成了基地一期。
陳學琳已77歲,紅色傳承也應後繼有人。去年,座洋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接過“接力棒”,開始基地二期的建設。
去年12月,《開國上將葉飛》電視劇組走進這裡,計劃今年建軍節開機拍攝,抗日洞、紅軍寨等景點將成為取景地。
“依託座洋山紅色生態旅遊基地,洋門村打造‘紅色+綠色’的發展模式,將有更多的遊客和黨員來到這裡。人氣帶來財氣,洋門也將揚眉吐氣。”洋門村支書廖以樂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