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藝術家為梅洋設計改造的最美庭院吸引遊客駐足。
福州日報記者 蔣雅琛 通訊員 林冰
開假後的第一個週末,山嶺上的連江梅洋村煙雨濛濛,卻擋不住遊客前來賞梅的興致。看著村裏旺盛的人氣,從城關回鄉養老的劉用祥喜笑顏開:“回家的決定沒錯!”
從前的梅洋是個不折不扣的窮山僻壤,沒錢沒産業,以至於傳出“好女不嫁梅洋嶺”的戲言,曾經的梅洋是個“空殼村”。近年來,梅洋村在各級政府和鄉賢的支持下,全力完善水電、污水管網、道路硬化等基礎配套,發展鄉村旅遊,徹底改頭換面。記者看到如今的梅洋梅花爛漫、梅溪潺潺、遊人如織……怪不得劉用祥年前決定要回鄉養老。聽説鄉賢們計劃成立梅洋村慈善基金會,欲推出鄉村養老項目,為居住在梅洋村的老人們提供免費用餐服務,劉用祥更是滿心歡喜:“這裡什麼都不缺,孩子們也不擔心我了。”
這個春節,十來位老人的回歸讓村裏人情味更濃,而不少年輕人的歸來則賦予了這個鄉村清新的藝術氣息。林昌財今年30多歲,在福州從事設計工作,去年起,他開始修繕自家老宅。由於宅子挨著村道,他將老宅一層建成“驛站”,免費為來往村民、遊客供應開水。另一名設計師林忠則將村裏一棟破舊的老宅改造為庭院,取名“三友小築”,掩映在梅林與梅溪間,成為當地一道醉人的景觀。
梅洋的振興引來“候鳥歸巢”,也成為大夥幹事創業的大舞臺。記者日前在梅洋採訪時,村黨支部書記陳燕金正在遊客服務中心與“姐妹鄉伴”的創業女性們一起製作梅花酥。去年5月,梅洋村被福州市婦聯“姐妹鄉伴”公益項目列為試點村之一,圍繞梅花開發系列産品,産品口感調試、手工規範化製造、包裝設計及銷售……團隊成員們經歷了從商業“小白”到鄉村創業合夥人的蛻變,成功推出梅花酥、梅花釀、梅花蜜三個産品。“我們將精心篩選的白梅花瓣研磨成粉加入梅花酥中,形成清新獨特的口味,讓遊客們在梅洋有不一樣的感覺。”“姐妹鄉伴”團隊負責人之一吳燕琴告訴記者,春節期間,有近2萬名遊客進村賞梅,前後一個月,梅花酥賣出1000多盒。目前,梅洋的“姐妹鄉伴”創業團隊已經從最初的5人增加到30多人,帶動了周邊村居的女性加入,納入5家蜜蜂合作社和6戶釀酒合作社,擁有城關及梅洋景區兩個實體店及相關微商平臺。今年,團隊計劃開發全新的産品,比如養生系列花茶、梅花標本製作的手機殼等。
漫步村內,溪內是白鵝紅掌,溪畔是萬株梅樹,遠處是雞犬相聞,近處是民宿成排,宛若世外“梅”源。如今的梅洋,正逐漸褪去“空殼”,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