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市立足新時代新起點加快建設海洋強市——“海上福州”崛起正當時
俯瞰濱海新城。記者鄒家驊 攝
福州日報記者 吳金垵 林洪相 顏瀾萍 黃淩 通訊員 王磊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的審議。“總書記非常關心我們遠洋漁業發展的情況。”想起當時的情景,全國人大代表、福州宏東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蘭平勇依然感到激動和興奮。
上世紀90年代,我市提出“海上福州”戰略。乘著這個東風,蘭平勇成立了宏東漁業。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蘭平勇又抓住這個大機遇,在西非毛裡塔尼亞投資建設了大型海外遠洋漁業基地。
“我是‘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也是實際受益者。”會上,蘭平勇作為8位發言代表之一,向總書記彙報了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公司發展壯大的歷程。
受益的,不僅僅是蘭平勇和他的宏東漁業。福州伴海而生、向海而興、拓海而榮,在“海上福州”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福州在海洋開發、海洋産業、濱海建設等方面均取得歷史性成就,“海上福州”正在崛起,海洋強市夢圓有時!
海洋強市
福州人民共同夢想
海洋是福州發展的一大優勢。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州市,擁有遼闊的海域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海域面積10573平方公里,與陸域相當,海區分佈有羅源灣、敖江口、閩江口、福清灣、興化灣等河口和港灣,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而漫長。福州港是國內少有的深水良港,並擁有廣闊的港口腹地。
早在5000年前,福州先民就開始利用海洋,悠久的海洋開發歷史和厚重的海洋文化積澱,塑造了福州城市鮮明的海洋特色和優秀的海洋精神。400萬榕籍海外鄉親,遍佈世界上160個國家和地區,在金融、貿易、製造業、農産品加工等方面都有充足的資源、實力和廣泛的網絡,是我市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天然橋梁。福州是距離台灣最近的省會城市,擁有80萬在臺鄉親,榕臺兩地在加強海洋合作、共同走向“一帶一路”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條件。
1994年出臺的《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建設“海上福州”的意見》,把福州發展“沿江向海”擺在突出位置,指出“福州的優勢在於江海,福州的出路在於江海,福州的希望在於江海,福州的發展在於江海”,至今看來,仍擲地有聲。
《意見》認為,海洋開發與第三産業開發、高新技術産業開發一起,是“發展經濟的大動作”,也是“建立福州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內容”,對建設“海上福州”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措施和辦法,要求全面振興我市海洋經濟,為福州更快更好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奠定堅實基礎。
“海洋強市是福州人民的共同夢想。”“海上福州”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市海洋與漁業局調研員陳鈺説,20多年來,我市一以貫之地推進“海上福州”建設,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重心已打破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歷史格局,向廣闊浩瀚的濱江濱海地區戰略轉移,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已成為全市人民的強烈共識。
接力圓夢
海洋産業全面發展
思路決定出路。我市全面實施“海上福州”戰略後,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在遠洋捕撈、水産養殖、海上運輸、基礎設施、臨港工業方面均取得明顯成效。
2010年,我市圓滿完成當年《意見》確定的“實現一個目標、組建兩支船隊、建設三個工程、拓展四個基地”的戰略任務。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繼續領導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同心協力,向海進軍,不斷深化“海上福州”建設,積極融入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海洋強國戰略,引領有福之州朝著海洋強市的夢想,奮力揚帆遠航。
遠洋漁業是建設“海洋強國”、實施“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繼1985年中國第一支遠洋漁業船隊從福州馬尾出發前往西非海域後,1994年連江縣民營遠洋船隊也“衝出國門”,發展遠洋漁業。至今,我市遠洋船隊不斷發展壯大,已形成捕撈、運輸、加工、銷售等遠洋漁業發展體系。2018年,全市擁有遠洋漁業企業13家,漁船432艘,作業海域廣泛分佈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印度、毛裡塔尼亞、幾內亞比紹、蘇里南等國家專屬經濟區,遠洋漁業産量25.56萬噸、産值21.76億元,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2011年以來,宏東漁業在毛裡塔尼亞努瓦迪布市已投資2.3億美元,建起一個佔地9萬平方米,包含碼頭、冷庫、水産加工廠、海水淡化廠、物流廣場等配套設施的現代化漁業基地。到如今,該基地年産值約7000萬美元,共捕撈及加工80多種海産品,産品通過歐盟認證,常年出口非洲各國及歐盟、東南亞、韓國、日本等地。不到10萬人的努瓦迪布,有近2000人在宏東公司就業。
不僅毛裡塔尼亞,我市在印尼、緬甸等國家和地區也建有遠洋漁業基地,在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等地還建有7個水産養殖基地,實際投産面積2萬畝,産值約10億元。
“近年來,我市遠洋漁業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不斷壯大,成為對接國家戰略建設‘海上福州’的排頭兵。”市海洋與漁業局調研員魏建生説。
養殖業是“海上福州”建設的重要一環。我市從灘塗、近海養殖,到探索深海養殖,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去年10月26日,由上海振華重工和福建中新永豐實業共同研發的“振鮑1號”深海養殖平臺,在連江縣苔菉鎮東洛島海域啟用,實現餌料投放、輸送和網箱上下吊裝全部機械化,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産效率。這不僅是對漁排、網箱等傳統養殖的變革,更是對整個鮑魚産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將助力福州打造深遠海智慧養殖産業鏈。
新設施、新産品、新技術加速研發應用,正推動我市水産養殖業從人工為主,朝著機械化、智慧化、信息化高效綠色養殖大步邁進。
重大項目紛紛上馬和提檔升級,對海洋産業發展起著支撐作用。正在建設的元洪國際食品産業園,是上世紀90年代設立的。1992年5月,國務院原則同意設立元洪投資區;2003年,中國食品協會批准元洪投資區為中國食品示範園區;2005年9月,國務院授權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元洪投資區為國家級工業園區;2016年12月,新的元洪國際食品産業園在福清灣北岸開工建設,將打造成集大宗食品進出口、倉儲物流、加工展示、交易結算等全産業鏈于一體的經濟綜合體,建立全國最大食品食材進出口集散交易中心。
風從海上來。在江陰灣畔,矗立著一座剛剛建成投産的現代化風電産業園。由福州市和三峽集團共同投資建設的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産業園,將在江陰港打造集海上風電裝備技術研發、設備製造、建設安裝、運行維護為一體,全國第一個全産業鏈海上風電研發中心和裝備製造基地。項目一期佔地1000畝,總投資40億元,已引進2家風機廠、1家電機廠、1家葉片廠、1家結構件廠及1座國家級海上風電檢測認證中心,預計2020年全部達産後年産值150億元。
濱海建設如火如荼。在福清江陰港,19個大型泊位建成啟用,10條航線向外輻射,向國際深水大港大步邁進;在長樂濱海新城,東南大數據産業園“雲”網密布,數字教育借勢發展,臨港特色産業進一步升級;在馬尾瑯岐島,紅蟳節、葡萄音樂節、光影節火熱舉行,濱海特色旅遊闊步前行……
一組數字足以説明問題。2018年,全市水産品總産量達258.4萬噸,佔全省水産品總産量的33%;全市漁業經濟總産值1130億元,佔全省的35%,居全省首位;全市海洋生産總值約2150億元;242個“海上福州”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86.8億元。當年,我市獲批國家級海洋經濟示範區。
更高起點
“海上福州”升級提速
“牢記習總書記囑託,大力推進‘海上福州’戰略實施,是我們的重大職責使命,也是我市推進高品質發展落實趕超、建設現代化海洋強市的內在要求。”“海上福州”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林海華説。
新時代要有新起點,新征程要有新要求。今年,市委、市政府對“海上福州”作出了新部署,制定了“海上福州”崛起行動重點工作計劃,深入實施對接國家戰略建設“海上福州”工作方案,加快建設海洋強市。
“概括起來,就是一個目標、兩個抓手、五大重點。”林海華説,一個目標,是指力爭2019年“海上福州”建設項目全年完成投資780億元以上、投資增幅30%以上、新增項目50個以上、新增總投資100億元以上,實現海洋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海洋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示範工作取得突破、對外開放合作持續深入,推動福州由海洋資源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跨越;兩個抓手,是指實施項目投資帶動和著力創新示範引領;五大重點,是指推進國際深水大港建設、加快臨港産業集聚、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産業、著力先行先試、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在完善基礎配套設施、著力推進國際深水大港崛起方面,我市計劃完成投資200億元,江陰港區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10萬標箱,逐步將江陰港區打造成國際集裝箱航運樞紐。
在加快臨港産業集聚、加速打造特色産業體系方面,我市計劃完成投資360億元,培育特色鮮明的江陰化工新材料專區、可門臨港産業基地、羅源灣北岸冶金建材産業基地、環松下港區食品産業基地等4個千億臨港産業基地,以及藍色經濟産業園、數字福建(長樂)産業園、臨空經濟區等3個特色園區。
在培育壯大新興産業、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方面,我市計劃完成投資220億元,重點培育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可再生能源、濱海旅遊等産業,力爭新增新興産業項目20個以上。
在瞄準創新融合、著力先行先試方面,重點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經驗;加大與振華重工等央企的合作力度,打造深遠海智慧養殖産業鏈,促進漁業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在加強交流合作、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方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提升福州國際影響力。
海上福州,揚帆再起。福州人民正以全新的姿態,執著于同一個夢想,向著蔚藍的遠方破浪前行,奮力譜寫建設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的美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