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瑜正在製作的棉花畫,漳州水仙花栩栩如生。
東南網6月10日訊 (本網記者 林永清 陳惠華 文/陳惠華 圖)一團不起眼的棉花,在郭美瑜靈巧的手上捻、揉、抽、粘,變成一張張棉紙、一根根梁柱、一片片羽翼。輔以一團絨線、一把剪刀、一杯桃膠,一幅幅清新雋永的立體畫作躍然紙上。
時間回到2004年的某一天,中央電視臺《夕陽紅》節目組來到法國一戶人家拍攝,主人指著墻上的一幅工藝作品説:“歡迎來自棉花畫故鄉的朋友。”彼時,棉花畫在它的故鄉漳州,已消失了十幾年。幾經尋找,當年棉花畫“五朵金花”之一的郭美瑜重新“出山”,擔負起傳承職責。在她的努力下,漳州棉花畫起死回生,繼續描繪著一“花”一世界的美麗。
半世浮沉:艱難歲月裏誕生
作為漳州首創的一種工藝美術技藝,棉花畫綜合運用彩扎、浮雕、國畫等藝術技法,製成品構圖新穎、造型生動、立體感強,具有鮮明的民間美術特色。以郭美瑜的代表作《百鳥朝鳳》為例,這幅長2.58米、寬近2米的大型棉花畫,塑造了鳳凰、黃鸝、壽帶、喜鵲、燕子、白頭翁等上百隻鳥兒和幾百朵怒放的鮮花。這樣氣韻流動的畫面,全靠手工抽取棉花,一根一根堆、塑、貼而成。
清代時,彈棉匠為圖美觀,會在棉絮上鋪花、綴字。但棉花畫真正成為一門工藝,是在上世紀60年代。艱難歲月物資匱乏,棉被無法大量生産,合作社的工人何去何從?時任漳州二輕聯社工藝美術組主任林輝提出,將棉花搬到鏡框內做成工藝品。
1963年,遊秋源、黃家聲等師傅把原本附著在棉被上的平面吉祥圖畫分離出來,製作成《貓》《鷹》《金魚》和《花卉》四塊棉畫佈置櫥窗。後經不斷改造,人們用彩塑、彩扎的手法塑造動植物,配以風格類似國畫的淡雅背景。漳州棉花畫誕生後,很快受到國內外好評,不僅作品頻頻出國展覽、被定為外交贈禮,還登上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的《祖國新貌》紀錄片。
1971年,黃家聲等人組建了棉花畫製作車間,郭美瑜和其他4名女孩進廠學藝,從染棉漂洗、軋棉花、裝訂鏡框等基礎活兒做起。郭美瑜回憶説,為了做松鶴圖,只一道剪翅膀的工序,她一練就是十多天,“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一幅松鶴圖做下來,要一兩個月。1972年廣交會,廠裏接到不少訂單,師徒們創新工藝以畫代粘,製作了大量神采煥然的老虎圖,受到採購商青睞。
到了改革開放初期,郭美瑜已學有所成,開始帶徒弟。她的師傅們則登上了職業生涯的巔峰——1983年,黃家聲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評會上榮獲創新獎和全國第五屆工藝美術創新二等獎,被授予“福建省工藝美術家”稱號;遊秋源主創的棉花畫作品,也獲得了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
郭美瑜正在在教授小學生做棉花畫。
起死回生:一脈傳人踟躕行
上世紀80年代,漳州棉花畫一度供不應求,遠銷40多個國家。人們每逢喬遷、新婚,都喜歡在新房裏挂上一幅棉花畫。然而,惡性的市場競爭很快搞垮了這個行業——為搶奪訂單,企業間不是比拼品質、創新,而是大打價格戰。到上世紀90年代,棉花畫廠紛紛倒閉,郭美瑜所在的企業也不例外。盛極一時的棉花畫幾乎到了人散藝絕的境地。
下崗後的郭美瑜黯然回到家中,接手了父親的照相館。不過,她對棉花畫的喜愛並沒有減退,在照相館裏,她用棉花畫佈置了一個又一個精緻的場景,讓這份美麗伴在左右。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2004年央視《夕陽紅》節目播出後,有關部門開始尋找棉花畫傳人。最終,時任漳州市二輕聯社主任周建成找到了郭美瑜,希望她能挽救這瀕臨失傳的技藝。復出後,郭美瑜的作品先後蟬聯第五屆、第六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銀獎,她因此被省政府授予第四屆“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為了潛心創作,她還忍痛關掉了父親留下的照相館。
作為棉花畫目前唯一的傳承人,郭美瑜的作品繼承了傳統技法,又進行了創新。她在棉花中摻入絨線,使棉花畫的亮度、色彩更勝一籌。她還將中國畫、雕塑、現代光電技術等巧妙地融入創作之中,讓棉花畫從原來的平面堆塑改為具有立體感的浮雕、圓雕造型,更加活靈活現。
眼下,郭美瑜正帶領團隊接手一個大項目——用土生土長的棉花畫表現漳州本土的風景、古跡、人物和故事。這個大型系列作品被她暫時命名為《一帶一路》,今年下半年有望在漳州美術館展出。
艱難守藝:後輩學藝需定力
雖然棉花畫已經入選漳州市級非遺項目,雖然女兒也開始系統學習製作技藝並自主創作風格活潑、貼近年輕人的生肖主題棉花畫,但67歲的郭美瑜仍時常眉頭緊鎖。她擔心,隨著自己年紀越來越大,這門技藝後繼無人。
“完成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幾個月時間。”郭美瑜説,由於創作耗時長,自己精力有限,加上會做的人太少,棉花畫很難走向産業化。她“重操舊業”這些年來的作品,除了被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訂購、收藏,或贈送朋友,真正進入市場的只有寥寥數幅。
産業化缺乏條件,技藝的學習門檻又相對較高。郭美瑜説,學習棉花畫不僅要喜歡更要用心。“光基本功就要練上好幾年!”她表示,棉花畫基本技法大概包括抽絲、按壓、捏、搓、扎、剪、疊貼、刷膠固化等,每一樣技法又包含很多小技巧,“一定要很有耐性,很有定力”。
對於棉花畫的傳承,相關部門也在想辦法。每個月,漳州市藝術館會組織郭美瑜到一些學校和基層社區開課推介棉花畫。逢漳州非遺“圩日”,她也會受邀前往展示技藝。2013年,郭美瑜參加了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辦的非遺技藝展演,讓棉花畫在中外專家面前驚艷了一回;去年,她又應漳州市文旅局的邀請赴台灣進行了交流學習。
“我就怕這個手藝斷掉!”郭美瑜説,她希望多收一些喜歡棉花畫又願意坐下來認認真真學藝的徒弟,能夠一起把這項具有漳州特色的傳統工藝繼續傳下去,乃至發揚光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