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福建:枝葉關情 “三茶”統籌飄馨香
2023-03-24 10:34:37來源:福建日報編輯:陳洪亮責編:石悅

  原標題:枝葉關情,“三茶”統籌飄馨香

福建:枝葉關情 “三茶”統籌飄馨香_fororder_d32104a1-5296-483b-912b-e88cec9a66e1

位於武夷山的生態茶園 (資料圖片)

  3月23日,雨中的武夷山格外清新明艷。

  在中華武夷茶博園舉行的“三茶”統籌發展兩週年成果展上,傳出3個喜訊——

  松溪九龍大白茶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白牡丹”“天福星1號”“金福星1號”“金福星2號”等4個茶樹新品種獲得國家品種登記;武夷山市“國家‘三茶’統籌綜合標準化示範區”被確定為第十一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項目。

  綠水青山中的這叢“枝葉”,已成為鄉村振興、産業發展的“金葉”。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走進武夷山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茶産業發展情況。他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行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産業基礎。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兩年來,福建省、南平市牢記囑託,充分發揮“三茶”統籌發展理念策源地優勢,以感恩之心、奮進之力、實幹之行,以茶科技讓這片葉更茁壯,以茶産業讓這片葉飛更遠,以茶文化讓這片葉韻更足,全力建設全國“三茶”統籌發展先行區。

  傳承弘揚,科特派有升級版

  這幾天,福建農林大學教授、科技特派員廖紅特別忙。

  剛參加完全國兩會從北京回到南平,21日,她又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團長培訓班上,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團長”們做了關於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學習分享。

  分享結束,回到生態茶園,她不忘給茶農們解答問題。

  今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廖紅亮相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我是一名大學老師,也是一名一線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奔走在田間地頭,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幹,帶著農民賺。”廖紅在這個重要場合分享了科技特派員的故事,把兩年前發生在春天裏的故事傳播得更遠。

  南平,是科特派制度的發源地。1999年2月,正是在這裡,首批225名科技人員深入215個村開展科技服務,拉開了科技進村、振興鄉村的序幕。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對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幹部的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後,在《求是》刊發《努力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福建省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幹部的調查與思考》一文,指出這種做法是對新形勢下農村工作機制的創新。同年10月,科技部總結南平科技特派員實踐經驗,在西北五省區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如今,這項發源於閩北的農村工作機制已上升為國家制度性安排,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2016年起,廖紅加入科技特派員團隊,帶領團隊成員走遍全省大大小小的茶葉産區,從改善茶園土壤環境的角度出發,提出套作養分高效綠肥作物的綠色生態茶園技術。

  兩年前,就是在燕子窠,廖紅為習近平總書記介紹了她給當地茶農帶來的“綠色生態茶園”種植技術。

  “我還記得,總書記當時反復詢問我這項技術是不是首創,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囑咐科研人員要通過科技創新來支撐農業産業發展。田頭一線的經驗也給我們很多幫助,這兩年我們也在不斷提升完善我們的方案。”作為優秀科技特派員代表,廖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為今年兩會帶去了“切實推動科技下鄉”的建議。

  廖紅告訴記者,這兩年團隊與其他領域的“土專家”“田秀才”合作,不僅成立了茶樹綠色栽培科技特派員團隊,還成立了平和蜜柚提質增效團隊、四川血橙品質飛躍團隊,更大範圍服務農業産業發展。

  以發源地的擔當,南平市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提出“打造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的目標任務,制定出臺《新時代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三年行動計劃》。

  “兩年來,我們實現了首個全國骨幹科技特派員培訓基地落地南平,線上舉辦培訓班3期培訓700余人。持續完善選派方式和服務內容,實現科特派和技術服務鄉村全覆蓋、産業全覆蓋;成功發佈了全省首個科特派服務標準,並完成首個全國標準編制工作。”南平市領導介紹,當前,南平正與院士團隊合作,發揮科特派制度發源地的優勢,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支撐,搭建“綠色産業創新平臺”,推動産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資金鏈“四鏈”融合,破解“企業找不到專家、成果找不到轉化”的難題,打造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升級版。

  如今,福建已累計選認科技特派員7萬多人次,茶、果、花和菌等涉農産業都有科技特派員的身影,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實現鄉鎮和重點建制村全覆蓋、一二三産業全覆蓋。同時,創新探索不停步,首設“行業領域”省科技特派員、首創科特派利益共同體備案登記和收入報告制度、開發具有福建特色的“科特貸”“科特e貸”“科特派救助及研發費用損失保險”等金融産品,為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提供福建經驗。

  “三茶”統籌,綠色實踐探新路

  3月,走進武夷山首個生態茶園試點村興田鎮南岸村,隨處可見茶樹間有序穿插的白色小盒子。

  “這是‘以蟲治蟲’的綠色武器。我們引入‘以蟲治蟲’技術,通過在茶樹間培育七星瓢蟲等蟲卵,以生物手段防治害蟲,茶園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南岸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翁建冬介紹,目前全村已完成8000畝茶園土壤酸化改良和3000畝“以蟲治蟲”生物防治茶園。

  除了在生態茶園,“三茶”統籌的實踐,已在更大範圍深入開展。

  “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行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産業基礎。”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燕子窠,同科技特派員、茶農親切交流,留下殷殷囑託。

  兩年來,南平市積極建設全國“三茶”統籌發展先行區,以科技賦能茶葉全産業鏈,新建了14個茶樹種質資源圃,有4個烏龍茶茶樹新品種獲得國家品種登記;研究發佈全國首個綠色生態茶園建設標準,並建成綠色生態茶園48.42萬畝。還開發出全國首個數字化烏龍茶智慧做青系統,制定了茶産業標準19項;組織院士團隊研究發佈《南平市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髮展帶水資源》及《武夷岩茶的品質化學與健康養生功能》兩個白皮書;政和中國白茶城建成運營……

  科技賦能之下,生態茶園建設步伐穩健。喝一杯安全放心的武夷茶,吸引更多人到訪尋茶,燕子窠生態茶園、武夷星生態茶園等聲名遠播,茶、旅、文深度融合,形成了如火如荼的“生態經濟”。

  近日春暖花開,武夷山下梅村遊人如織。“下梅村是‘萬里茶道’起點的重要標識,武夷茶正是從這裡出發,走出國門,助力中國茶文化不斷傳播。”下梅村村民陳光源説。

  作為産茶大省,福建茶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共涉及我省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獲評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片葉,韻更足。

  以茶興農,綠水青山閃“金”光

  打造好這片葉,目的是要讓鄉村振興、讓百姓致富。

  武夷山茶農楊文春,這幾年對發展茶産業信心十足:“茶是我們的寶貝,一家人年收入能穩定在三十幾萬元!”

  2021年3月,楊文春在自家茶園裏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與總書記親切交談中深受鼓舞,更加堅定了留在家裏發展茶産業的信心。

  在福建,許多茶農像楊文春一樣,依託著手中的這片葉,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而茶葉,就是福建的特色優勢産業之一。福建茶葉單産、總産、茶樹良種覆蓋率、毛茶産值、全産業鏈産值、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中國馳名商標數量、茶業出口額等八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除了規模優勢,還有創新優勢。近兩年,綠水青山間,福建茶産業創新不斷:由福建主導制定的《烏龍茶—定義與基本要求》由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出版發佈,成為首個由我國提出的茶葉類産品國際標準;印發《關於開展標準化生態茶園技術集成創新示範區建設的通知》,以生態環保、清潔生産、清潔能源等為重點率先突破,積極推動生態茶園、低碳加工認證、茶旅融合發展,引領帶動全省茶業産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

  數據顯示,2022年,福建茶園面積361萬畝,毛茶産量52萬噸,茶葉全産業鏈産值超1500億元。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從茶産業延伸開去,以綠為底色的高品質發展蹄疾步穩,點綠成金的故事在八閩大地不斷書寫——

  面對山多地少的資源稟賦,福建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産、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鄉村旅遊、鄉村物流等十大鄉村特色産業。

  抓住一個“特”字,福建正加快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3212”工程,加快推進特色産業集聚區建設,形成“大圈包小圈”的發展格局——“一村一品”微型經濟圈、農業産業強鎮小型經濟圈、現代農業産業園中型經濟圈、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大型經濟圈。

  到目前,全省已創建3個國家優勢特色産業集群、7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44個全國農業産業強鎮,培育了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平和蜜柚、光澤肉雞等9個特色産業百億強縣和一批十億強鎮、億元村。産業特色明顯,鄉村振興的底氣更足了。(記者 吳旭濤 蔣豐蔓 張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