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惠安烙畫:紙火共舞繪丹青
2023-05-12 15:05:57來源:無線泉州編輯:姚鹿責編:尹小兵

  烙畫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珍貴的稀有畫種,又稱烙花、火筆畫、火針刺繡等。在中國已有千百年的歷史,經過不斷的創造與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惠安烙畫,惠安縣傳統美術,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之一,是中國烙畫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筆一畫入丹青 雜糅兼蓄佳作成

  當人們一提到福建惠安的時候,腦海裏往往會浮現惠安“三大特色”,那就是惠安建築、惠安石雕和惠安女子,鮮少有人會想到惠安的另一種傳統文化——惠安烙畫。作為2016年3月入選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惠安烙畫已在惠安流傳一百多年。

惠安烙畫:紙火共舞繪丹青

烙畫作畫程式

  惠安烙畫既是惠安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作為閩地的惠安與我國古代中原地區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質憑證。它與惠安其他非物質文化共同構成了惠安大地上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産。同時,也為惠安地區提供了歷史研究價值,對惠安海絲文化的研究起到了補充作用。

  惠安烙畫又名惠安燙畫,是一種民間藝術,亦是中國畫的表現形式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烙鐵的熱度、巧妙的表現手法和熟練的繪畫技巧,將木版烙糊而呈現出的一種深淺不同的褐色圖案,具有質樸、美觀的藝術特色。

惠安烙畫:紙火共舞繪丹青

烙畫工具

  惠安烙畫是一種雜糅派民間藝術,經過歷代藝術家的不斷創新,兼具東方“形”韻,西方“型”態的美學元素,藝術風格獨樹一幟。

  中國畫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藝術寶藏,作為中國畫另一種表現形式的惠安烙畫,沿承了中國畫的繪畫技巧,與中國畫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與中國畫的工具與手法都是一脈相承。

  “勾、勒、點、染、擦、白描”是惠安烙畫常用的繪畫手法,除此之外,烙畫的另一特點,是可以通過鐵器的溫度火候熨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從這一點上看,與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又有相似之處。其取材方面,雖表現風格迥異,但總體呈現出的畫面豐富的藝術風格,與浮雕效果頗有相同之處。

惠安烙畫:紙火共舞繪丹青

烙畫作品《百鳥朝鳳》(陳炳生創作)

  想要完成一幅畫作,構圖、作畫、上色是必不可少的程式。每次要完成一幅烙畫,烙畫者就要做到心中有筆墨,以胸有成竹的信心確定主題、立意、畫面結構,這其中也要把濃淡虛實先勾勒出來。

  接下來,就是作畫,這是烙畫成畫的關鍵一步,運筆的輕重和速度往往頗為重要。烙畫講究墨分五色,而怎樣做到,取決於下筆的技術。哪一筆要輕、哪一筆要重、哪一筆要急、哪一筆要緩,對成作至關重要。

  上色,是烙畫錦上添花的一環,它使烙畫畫面瞬間豐富生動起來。相比不透明水彩,烙畫一般用透明水彩上色。

  和所有畫作需要花費畫家巨大心思一樣,烙畫畫家也不例外。完成一幅烙畫,畫家也要花費精力。從構圖到上色,每一環節環環相扣,不能出錯,這樣才能確保畫出的烙畫傳神,充滿藝術感。

惠安烙畫:紙火共舞繪丹青

烙畫作品《五福呈祥》(陳炳生創作)

  當我們觀看一幅成功的烙畫的時候,往往可以觀看出畫作中渾然天成的和諧和創作者那令人肅然起敬的情懷。

  烙畫本從豫地來 惠域花開意連連

  惠安烙畫在河南烙畫的基礎上,經過歷代惠安本土藝術家不斷學習與創新,傳承下來,直至今天。雖然與河南烙畫本族同宗,但畫風獨特、自成一派。

  清代學者王延廷《杖扇新錄》記載,福建民間匠師胡雲峰“此人以細細的香火頭兒在扇面上的點燙連綴成花鳥畫,而制扇面的材料卻是竹筍的那層較硬的外殼”。説明早期烙畫已經傳入福建地區了。

  根據惠安現存的資料顯示,惠安烙畫源於我國古時候中原地區河南省。清朝晚期,惠安黃塘鎮前郭村洋坑人、木雕藝人陳海慕名來到河南南陽,找了機會,進入把失傳的烙畫技藝再現的趙星三徒弟烙畫作坊裏做幫工學藝。在作坊學藝大約一年後,返回家鄉,陳海便把烙畫的技藝傳給兒子陳景成。自此,烙畫技藝就在黃塘鎮前郭村陳海家族傳承下來,延傳至今。

  陳家經過幾代傳承,也在最初的作畫基礎上,通過不斷鑽研和磨練,探索出惠安烙畫的繪畫風格。

  在現代,惠安烙畫界最具有代表性的畫家莫屬陳炳生老先生。他是國家一級美術師、福建民間工藝大師和惠安烙畫泉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一生創作的作品,依然在當今惠安烙畫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分量。

惠安烙畫:紙火共舞繪丹青

雕刻與繪畫結合製作的葫蘆燈《惠女遊古城》

  作為惠安烙畫的傳承人陳炳生老先生在烙畫原有的基礎上,用一生不斷地摸索與思考,為惠安烙畫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他不僅從繪畫風格上,也從工具和材料上進行了各種大膽創新,讓後輩們受益匪淺。

  “虔誠鳴簫的惠女……”等一幅幅深淺褐色交織的烙畫圖案映入眼前時,那肉眼可見的跳躍肌膚紋理,栩栩如生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樣一幅畫作並不是採用傳統的烙畫工具鐵燙,而是利用電烙筆完成的。而現在,用鐵燙畫作已經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陳炳生老先生創新的電烙筆。電烙筆雖為現代工具,一樣對火候和力度的要求嚴格,由於烙畫本身需要碳化程度來彰顯顏色深淺,下筆的時候往往也考驗著一個藝術者的繪畫基礎和功力。

  創作手法上,惠安烙畫博採眾長,取長補短。相對傳統烙畫借助中國畫構圖的方法,惠安烙畫更看重圖畫上構圖的色彩張力。用色彩形成了惠安烙畫的圖案深淺層次。

  別開蹊徑,工具的改進,手法的嘗試,讓惠安烙畫在傳統中國烙畫上獨成風格,方便了更多初學者,同時,也幫助他們對烙畫更容易上手,讓惠安烙畫走近了“尋常興趣者”。

  世間無限丹青手 薪火相傳代代承

  當然,藝術的價值在創作,而延續性在傳承。沒有傳承的藝術終將隕落在時代的浪潮中。過去,在惠安,藝術手藝常常傳男不傳女,而現在這門藝術手藝正在用不同的方式傳襲給所有想學的人。陳炳生老先生也把這一門藝術手藝傳給了她的孫媳婦陳吉紅、女婿魏有丹和其他學生。

  近年來,在新一代的惠安烙畫藝術家們的不斷創新中,烙畫由內而外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從前,在題材選擇上,惠安烙畫往往偏向注重觀賞價值,以人物畫、宗教畫、靜物畫為主,內容單一;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惠安烙畫也開始跟上‘潮流’,從觀賞價值走向觀賞和使用價值二者兼具,開始結合插畫、裝飾畫等年輕人喜歡的畫類。”陳吉紅舉例説道,例如,扇面烙畫、用葫蘆切割成不同形狀的葫蘆茶葉罐、燈飾、花瓶等物態,再用烙畫與雕刻相結合,來打造一種全新的烙畫形態。

  陳吉紅等人也開始嘗試利用時代的契機讓惠安烙畫“走出去”。藝術的價值從來也不是曲高和寡和孤芳自賞。他們從惠安烙畫為非遺産品為出發點,借助更通俗更易被接受的方式,結合目前流行的研學、伴手禮、美術班的形式推廣,打破以往藝術者閉門造車、家族傳承的方式。

  藝術和時代總是緊密相連。如何在新時代讓烙畫推陳出新?又如何讓傳統的繼承和創新的推廣擦出火花,燃起新的光亮?陳吉紅等新一輩烙畫人,不斷探尋著讓烙畫“出圈”的新方式。

  既要讓烙畫保持“內秀”的魅力,又要讓烙畫彰顯“外放”的價值,新的一輩們認為烙畫要留“魂”創“形”。

  “我們在傳統方式的基礎上走進學校,開辦烙畫非遺展,目的是想要讓孩子從小就能接觸惠安的非遺,感受非遺文化。同時,我們也接觸不同的群體,通過走進老年活動中心、軍營等地,把惠安烙畫帶給不同群體。”陳吉紅告訴記者,“我們也在抖音、微信視頻等新媒體公眾號向大家推薦惠安烙畫,用群眾更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大家了解。”

  陳吉紅在黃塘中心小學、黃塘中學、校園博士有限公司,定期開設烙畫課程。其中黃塘中心小學更是把烙畫課當成了每週必上的課程。從2019年開始,每年寒暑假的時候,他們還會在縣文化館開設公益課,讓所有有興趣的人都能免費接受到烙畫教學。

惠安烙畫:紙火共舞繪丹青

小朋友饒有興趣地學烙畫(鄭慧芬 攝)

  莊欣怡小朋友在陳吉紅走進學校的非遺烙畫研學中,體會到烙畫的快樂。“我從小就喜歡美術,但我不知道家鄉惠安還有烙畫,能了解烙畫對我來説是一件開心的事。”她説道,自己對烙畫很有興趣,將當成以後的長期興趣。

  在惠安,無論是像陳老先生等老一輩傳承人,還是像陳吉紅等新一代繼承者,他們在精研自己的畫藝的同時,也特別希望這項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能夠傳承下來,他們經常鼓勵年輕人來學。

惠安烙畫:紙火共舞繪丹青

烙畫走進軍營

  “我祖父在世時,作為惠安為數不多的烙畫師,傳承烙畫、發揚烙畫一直是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信念。”陳吉紅説道,“作為後輩我們也很願意接過前輩的接力棒,把這一藝術傳承下去,並且想把這項藝術推向更廣闊的道路和舞臺,讓更多人知道了解研究惠安烙畫,我想,這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從古至今,烙畫一路風雨兼程,最終流傳下來,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烙畫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承的形式亦有改變,但是它作為藝術上的一顆星,將永遠閃耀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藝術形式組成上。惠安烙畫也有幸成為它的一部分,併為它的發展永永遠遠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每個烙畫藝術家也是藝術的守藝者和創新者。

  正是有像他們一樣的人,中華民族的每一門藝術,才生生不息傳沿下去,才能鑄就中華文化的五彩繽紛。就如烙畫注重下筆和著色,我們的人生也如這些藝術一樣,每一步的輕重緩急都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畫如人生,人生如畫。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