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前世今生話建茶
2023-05-15 09:36:36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姚鹿責編:尹小兵

前世今生話建茶_fororder_2aabe6f5-40f2-49a2-84a4-8634261e250f

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櫻花盛開。肖文鳳 攝

前世今生話建茶_fororder_d287ae38-b0b6-4d64-aec9-ed9eee1837db

曬青 陳穎 攝

前世今生話建茶_fororder_d59f2355-dd67-4ee8-9f4b-dfc373ad9e2f

茶藝“烏龍入宮”肖文鳳 攝

前世今生話建茶_fororder_4f5560e8-24e1-40e0-b667-a86375ab54a1

松溪茶平鄉萬畝生態茶園 王大偉 攝

  南平這一片,古時稱為建州,居閩江之源,境內千峰疊翠、萬壑流清,是烏龍茶、紅茶、白茶的發源地,在縱貫百里的建溪兩岸遍植“嘉木”,孕育出一片靈芽,史稱“建茶”。

  百千年來,它曾贏得帝王貴胄的寵溺,宋徽宗、元世祖、乾隆是它的擁躉;它曾賦予文人騷客無盡的風雅,歐陽修、蘇東坡、陸游是它的粉絲;它曾是真人釋子的“叢林小藥”,在僧寮道院、松風竹月間輾轉于紅塵與世外;它曾是縉紳之士、韋布之流的茗戰雅玩,留下了“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的鬥茶詩篇;它也曾在駝鈴聲中橫跨亞歐大陸,化身文明使者,讓“中國元素”融入“世界語言”,盡顯“東方樹葉”的神奇……

  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建茶,萌于漢、興于唐、盛于宋。陸羽在《茶經·茶之出》中記載:“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這是關於建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唐貞元年間(785—805年),福建觀察使常袞在建州創制研膏茶,享譽全國,是建茶製作工藝的第一次突破。閩龍啟元年(933年),建州人張廷暉將北苑鳳凰山方圓三十里茶山獻給閩國作為禦茶園,建茶以“北苑”之名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太平興國初(977年),北宋朝廷接管北苑,派重臣督造禦茶,特鑄龍鳳圈模“以別庶飲”,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盛讚“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北苑最盛之時,建州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余,分佈於今建甌、建陽、政和、延平等地。與此同時,和建茶一起同耀歷史的建盞,是當時最上乘的茶器,造就了“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入醉鄉”的文化奇觀。

  煌煌趙宋,茶韻悠悠,先後共有268位文人士大夫、38位宰輔(含副宰相)論及建茶,創作詩歌詞曲達1000余首,數量之多、名家之盛、聲譽之高絕無僅有。

  “建州東,鳳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興國初,始為禦焙,歲貢龍鳳上。”建溪之畔、壑源村邊,沐浴千載風雨、淘盡歲月滄桑的摩崖石刻仍舊矗立,這是北宋福建轉運使柯適留下的禦焙記載,如今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上少有的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遺址公園,仿佛接續訴説著“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的茶文化輝煌歷史。

  兩園並貢·五馬薦新

  從建安到汴京共有3500里,北苑這一走便是400多年。

  作為建茶重要組成部分,九曲溪畔的那片靈芽,長時間掩遮在“北苑”的耀眼光環之下。直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浙江省平章政事高興向朝廷進獻武夷茶,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嘗到崇安的“石乳”,對這裡的茁壯靈芽讚不絕口,産自崇安的茶葉錘鍊百年,終於以禦茶身份登上歷史舞臺。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在武夷山四曲溪畔敕建武夷禦茶園,武夷正式接過北苑的接力棒。不久以後,元朝廷在福建設立直屬中央管轄的“建寧北苑武夷茶場提領所”,北苑禦茶園同武夷禦茶園一道開啟了茶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地兩園、每歲並貢”的輝煌壯舉。

  “爰自修貢以來,靈草有知,日入榮茂,初貢僅二十斤,採摘戶八十。星紀載周,歲有增益。”元代《禦茶園記》詳細記錄了武夷禦茶園的歷史,禦茶督造官張渙更是在《重修茶場記》中盛讚武夷茶“含石姿而帶鋒勁,帶雲氣而粟腴,色碧而瑩,味飴而芳”。

  每年新春,愈發榮茂的珍靈草木與日益精進的制茶技藝交融碰撞,武夷禦茶園的新茶攜帶著岩石的精華、山川的雋永、雲霧的清新,化身“龍團鳳餅”,乘著五匹驛馬日夜兼程奔馳進京,將新年後的第一抹春綠帶入仍是冰天雪地的元大都,時人稱之為“五馬薦新茶”,使武夷之名響徹宇內、獨佔鰲頭。

  涅槃重生·花開三葉

  為了減輕老百姓製作團茶的負擔,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罷造龍團,惟採芽以進”,以“散茶”代替“團茶”,北苑和武夷兩個禦茶園也告別了“專擬上貢”的資格。而隨之誕生的散茶工藝卻開啟了建茶涅槃重生的進程。

  “罷造龍團”之後,建茶由蒸青研膏團餅茶逐漸改為曬青、蒸青散茶制法,後又改進為炒青綠茶。一代代茶人的匠心,讓這片蘊含武夷山水的靈芽輪迴重生,花開三葉,成為當代世界六大茶類中紅茶、烏龍茶、白茶的發源地。

  據茶界泰斗張天福考證,約始於16世紀,繼綠茶之後,武夷山出現了半發酵的烏龍茶。當時的武夷茶農接受來自江西、湖南等地“茶仔”傳入的炒青製作技術,並加以發展和改造,形成一套獨特的工藝。傳承古人的深邃匠心,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並在2022年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16世紀以後,從武夷山脈發源,烏龍茶逐漸南移到廣東、台灣。1830年,在北苑故地建甌東峰鎮,茶人栽下了6000余棵矮腳烏龍茶樹,被清末舉人林鳳池引種至台灣,成為台灣青心烏龍的起源地。

  17世紀到18世紀之間,界分閩贛的“桐木關”誕生了正山小種,從崇安出發,把紅茶的製作方法傳播各地,並隨著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把飲茶之風帶入歐洲,迅速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飲品和宮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光輪轉,清乾隆年間(1772—1782年),空谷清幽的建陽區漳墩鎮孕育了現代白茶。它僅需自然萎凋、烘乾,不炒不揉、不焙不捻,大道至簡的工藝造就鮮爽清甜的純粹滋味;它不需裝點、美化,滿披白毫、如銀似雪,日積月累的時光賦予了強身健體的靈藥功效。如今,中國白茶城落戶政和,激活白茶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開啟了政和白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萬里茶道·茶和天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自盛唐起,建茶登上遣唐使東歸的渡船,用團茶和建盞揭開了日本茶業的發展序幕,奏響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文化交響。

  西元17世紀,武夷山下梅村的當溪碼頭,一頭是比肩接踵的茶市,一頭是不遠千里而來的晉商茶隊。武夷岩茶從這裡出發,沿梅溪過鉛山,入長江至漢口,一路北上,輾轉至中俄邊境恰克圖。一片片神奇的“東方樹葉”遠銷俄羅斯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城市,並最終延伸至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

  這條綿延1.3萬公里,橫貫歐亞中俄蒙、覆蓋中國南北大地,于駝鈴聲聲中走過兩個世紀的傳奇路線,便是萬里茶道。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重要演講,將萬里茶道和新世紀的中俄油氣管道並稱為“世紀動脈”。它不僅實現了南北中外不同經濟類型的互補,締造了讓世界矚目的商業輝煌,也引發了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

  如今,隨著世界各國著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及萬里茶道申遺的推進,萬里茶道又以新的、更高級的形式出現在中蒙俄三國經濟走廊,這既是歷史的延續,也是新時代的發展和創新;不僅是新經濟合作範式和地緣政治的需要,更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的需要。堅守中國茶文化“茶和天下”的精神價值,一片小小的茶葉跨越國界,始終散發著文明交流互鑒的芬芳味道。

  “三茶”統籌·賡續新篇

  又是一年春好處,又是茶山吐綠時。

  “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行銷流通環節,打牢鄉村振興的産業基礎。”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産業發展情況。

  殷殷囑託,猶在耳畔。深深期許,重若千鈞。

  南平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世界紅茶、白茶、烏龍茶發源地和萬里茶道起點優勢,著力構建文化賦魂、科技賦能和産業融合的茶産業發展大格局,打造全國“三茶”統籌發展先行區——

  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政和白茶製作技藝等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武夷岩茶、政和白茶等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茶傳習所、傳承基地、中國武夷茶博物館建設加快推進……

  蹚過漫漫歷史長河,建茶正邁向新的高峰。

  截至2022年底,南平全市茶園面積65萬畝,毛茶總産值49.48億元,規上茶葉加工産值108.2億元,全産業鏈産值達410.5億元,全市約85%的鄉鎮、50%的行政村、45%的農戶近35萬人從事茶葉生産經營。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建茶正續寫著“東方樹葉”新的傳奇。(秋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