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在長汀植下綠色希望
龍岩市長汀縣三洲鎮豐盈農場
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即將到來之際,記者驅車來到水土流失治理的策源地——龍岩市長汀縣河田鎮。綠水青山間,突兀出現一片紅壤沖刷區,只見山包表土層沖刷殆盡、侵蝕溝密布,其間稀疏長著低矮馬尾松和雜草。
“這片山頭叫‘來油坑’,是特地留下的對照區,主要用於展示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態災害,同時供科研單位開展觀測調查。”長汀縣水土保持站高級工程師林根根介紹説。
從高處俯瞰,這個對照區,猶如青翠群山的一塊傷疤,仿佛在提醒著當地人:牢記水土流失的痛,感恩治理帶來的甜。
還我綠水青山
記者採訪當天,巧遇到河田鎮觀光采風的長汀縣水土保持局原局長鐘炳林和一批退休老同志。
鐘炳林回憶説,河田原名柳村,曾是山清水秀、綠柳成蔭之地。後因山地植被毀壞,水土流失連年加劇,山崩河潰,河與田連成一片,致使“柳村無柳,河比田高”,更名為河田。
1985年衛星遙感普查顯示,長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46.2萬畝,佔全縣面積的31.5%,土壤侵蝕模數達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12000噸。作為水土流失重災區的河田鎮,“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是當時最真實的寫照。
都説“有女莫嫁河田郎”,羅群英卻不顧家人反對,于1994年從河田集鎮嫁到水土流失最重的河田鎮露湖村。一晃近30年過去,她也從青澀少女成長為連續4任的露湖村黨支部書記。
“頭頂大日頭,腳踩砂孤頭,三餐番薯頭。”羅群英回憶,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河田鎮,放眼望去大多是光頭山,生活貧窮、生態惡劣。
在“三天不下雨便是旱災、下雨三小時則成水災”的露湖村,為了讓村民不上山砍伐本就稀少的樹木,河田先後實行了封山禁伐、煤炭補助、電價補助等辦法。“一個煤球補五分錢,一度電補兩毛錢,誰家上山砍樹被發現,村裏會敲銅鑼通告全村。”羅群英説,雖然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真正凸顯成果的是從2000年開始的大治理。
有這樣一張歷史照片:2001年10月13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來到河田世紀生態園考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鐘炳林手持擴音器,站在展板旁,向習近平一行介紹治理情況。
“這次考察幾天后,習近平同志作出‘再幹八年、解決長汀水土流失問題’的批示。正是在習近平同志推動下,2000年開始,省委、省政府將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吹響了新一輪治理的號角。”鐘炳林介紹説。
2003年,長汀縣水土保持局首次購買的SPOT衛星遙感影像直觀呈現了水土流失治理階段性成效。拿到“衛片”,鐘炳林心中更有數了:“水土流失區的植被如何恢復重建?我們想的不只是當下,而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水土流失是怎麼形成的,那就一步步倒回去,這就是‘反彈琵琶’治理法。”
彼時,當地根據植被從“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馬尾松和灌叢—草被—裸地”的逆向演替規律,反其道行之,對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的裸露林地採取喬灌草立體同步治理模式,借助等高草灌帶、“老頭松”施肥改造和陡坡地小穴播草等技術,在短時間內以植被覆蓋林地,遏制水土流失。
為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當地制定了山林權流轉、資金扶持、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稅費減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幹部、群眾、企業等向山而行,通過租賃、承包等形式,在坡度較緩、土層深厚地帶開展生態種養業。
在被稱為“難坑”的策武鎮南坑村,1997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的沈騰香帶著村民在山上開荒種果,發展“草—牧—沼—果”生態農業,並引進企業打造銀杏基地,把“難坑”打造成“富谷”;2000年,黃金養、馬雪梅、黃髮富等人主動承包上百畝山地開始種植楊梅、板栗……鐘炳林對這群率先“吃螃蟹”的人如數家珍。他坦言,治理初期,在荒山上植綠開發實屬不易,縣水保、林業等相關部門想盡法子,盡力為這些種養示範戶提供支持。
第一個8年過去了,至2009年,長汀縣累計治理107萬畝水土流失山地,山地植被覆蓋度顯著提升,昔日“火焰山”披上綠裝,“花果山”雛形初顯。
種下綠色希望
水土流失與貧窮落後相伴,生態建設與民生改善緊依。經過治理,綠水青山回來了,外出的人也回來了。河田鎮伯湖村傅木清便是循“綠”而歸的返鄉人。
1989年高中畢業後,傅木清面對濁水荒山,被迫到外地打工。隨著家鄉水土流失治理一個個好消息傳來,2004年傅木清揣著打工賺的積蓄返鄉創業,流轉土地種植水稻,後購入水稻收割機,不斷擴大生産。
隨著水土流失治理不斷推進,傅木清愈發覺得前景光明。2008年起,他聯合幾名鄉親成立龍岩首家農機專業合作社——長汀縣清榮農機專業合作社和遠豐優質稻專業合作社,並逐步在河田、三洲、濯田、四都、紅山等鄉鎮連片承包流轉耕地,率先開始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種植,併為農戶提供耕地託管服務。
時間來到2010年,省委、省政府再次作出決定,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繼續實行扶持政策,再幹一個8年,水土不治、山河不綠,決不收兵。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習近平同志先後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 “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殷切囑託。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邁入新的階段。
“多虧這些年的綜合治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農産品的産量和品質也在穩步提升。”多年後,傅木清仍覺難以置信——過去畝産量不到250公斤的瘦田,如今不僅能産雙季稻、畝産量超500公斤,千畝稻田還通過了無公害綠色認證,昔日貧瘠“望天田”變成如今“萬畝良田”。
在露湖村,羅群英牢記“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殷殷囑託,繼續帶著黨員群眾,一邊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推廣“草、牧、沼、果(菜)”生態開發治理模式,一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林下經濟。
“因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好,露湖村于2013年被列入龍岩市‘三農’綜合示範點,獲得400萬元的綜合整治資金,2018年又被列為省財政廳‘一事一議’鄉村振興獎補試點村。”羅群英介紹,2012年起,露湖村開啟新村規劃,著力建設美麗鄉村。全村民居立面統一改造,垃圾統一收集,村道硬化了,農民文化廣場也建起來了……新村新房新生活,農民臉上溢滿笑容。
今日的露湖,已有百畝採摘園、千畝良田、萬畝林地,村集體收入從無到有,2022年突破20萬元,“空殼村”逐步邁向富裕村。綠水青山正逐漸變為人們瞧得見、得實惠的金山銀山。
走進位於露湖村的長汀水土保持科教園,電子屏實時顯示:2023年8月4日15時16分,負氧離子8707個/cm^3,空氣品質非常清新。看著昔日火焰山已成今朝大氧吧,水土流失治理的見證者、參與者鐘炳林不禁有感而發:最憶曾經綠色夢,汀江白鷺約我前;喜看群山無窮碧,柳村再現還河田。
奔向金山銀山
綠滿荒山的背後,是滴水穿石的接力——在數十年如一日與百萬畝荒山作戰中,長汀縣逐步探索出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多策並舉、以人為本、持之以恒”的治理模式,推動水土流失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
數據顯示,長汀水土流失面積從1985年的146.2萬畝降至2022年的30.5萬畝,水土保持率從1985年的68.5%提升至2022年的93.43%,生物群落向多樣性、穩定性演替,生態環境大為改善;2021年10月,《長汀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成功入選聯合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標誌著“長汀經驗”走向世界。
接過接力棒,傅木清的兒子、“90後”青年傅橋也在畢業後回鄉創業,復墾拋荒地,開展規模種植。“得益於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才有如今的萬畝良田,我們也有義務用更加科學的種植方式,來呵護這片土地。”傅橋説,作為種糧大戶,他和父親正帶領一眾鄉親深耕于綠水青山間,努力讓河田變科技田、致富田。
奮鬥在這山水林田的,還有一任接一任的長汀水土保持工作者。
8月4日晚,在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辦公室,墻上不同年份的衛星遙感圖片,無聲訴説著水土流失治理的蛻變。中心主任岳輝與老局長鐘炳林及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福州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的專家討論著生態項目。
岳輝見證了二十多年來特別是新時代十年來,長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嬗變。如他所言,在上級黨委政府領導下,一代代水土保持工作者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把治理與開發相結合,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挂起鉤,一幹就是數十年。
“從最初的封山育林、燃料補貼起步,長汀因地制宜、因山施策,探索出山地植被恢復、茶果園生態治理、崩崗綜合整治、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生態提質提效等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效果明顯。”在岳輝看來,水土保持工作非一朝一夕,一輪又一輪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循序漸進,各有側重,但“尊重規律、實事求是”貫穿始終。
“新的歷史時期,長汀水土保持工作不僅看水土流失率、森林覆蓋率,也看重闊葉林比例、土壤肥力、綠色GDP、鄉村人居環境等多元綜合指標。”岳輝介紹,下一步重點工作是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經濟高品質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統籌規劃、共同推進。
生態系統如何進一步修復、鞏固?長汀縣以小流域為單元,對全縣56個小流域逐一進行摸排調研,因地制宜策劃項目進行生態系統治理。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用體的理念,當地逐步對涵養功能較弱的馬尾松進行“去針套闊”改造、補植闊葉樹形成針闊混交林,優化林分結構,建設碳匯林。此外,汀江上游水源涵養林建設及下游生態修復工程也加速推進。
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作為南方地區水土流失治理旗幟的長汀,正持續改革創新,以水土流失治理引領保障高品質發展,努力實現水土流失治理與鄉村振興發展綠富共贏。走在長汀大地,記者看到,當地逐步發展起以林果業為主的生態農業、林業,引入綠色低能耗的産業建設工業園區,打造了一批水土保持網紅打卡點和生態旅遊點……
今年4月,長汀縣委縣政府印發方案,提出“五個求進”,落實“五個堅決”,在精準治理、品質提升、生態監管、機制創新、生態價值實現等方面開展新的實踐,打造“長汀經驗”升級版。“下一步,我縣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縣域樣板,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長汀縣委書記賴進益表示。
今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眼下,長汀水土保持工作者也忙著籌劃全縣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從“長汀經驗”到“全國生態日”,長汀人民堅信:“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記者 嚴順龍 蘇依婕 通訊員 陳天長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