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鎮海衛:百年鎮海衛城傲 巍峨屹立碧海潮
古樸滄桑的鎮海衛古城門陳海山 攝
從空中俯瞰,鎮海衛仿佛一頭盤踞在太武山上的神龜。(資料圖片)
何振田在古城墻前講述當年搶修城墻的故事。趙文娟 攝
日前,《龍海區G228線濱海旅遊風景道建設實施方案》發佈,明確龍海區將建設包括鎮海角綜合服務區、鎮海角驛站在內的5個服務區,完善龍海區濱海旅遊服務配套設施。待國道G228線濱海旅遊風景道龍海段建成後,鎮海衛將成為該風景道上的一處獨特景觀。
鎮海衛位於漳州市龍海區隆教鄉鎮海村,是明朝為加強海防、抵禦倭寇建設的軍事機構,至今已有636年曆史,與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並稱“明朝四大衛”。
百年鎮海衛城傲,巍峨屹立碧海潮。立於滄桑的城墻之上,面朝邈無津涯的東海,數百年前的場景隨風而來:城墻上旌旗飄揚,刀槍锃亮,海上舳艫相接,追逐如飛,來自五湖四海的將士世代相襲,堅守“禦敵于國門之外”的海防精神。近年來,鎮海衛的文物保護工作一直在推進,這座幾經沉浮的衛城,也因紛至遝來的旅人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衛城的興建與淪沒
鎮海衛的設立可追溯至明初。當時,日本列島的浪人、武士橫行海上,經常以貿易為名到我國沿海騷擾、劫掠,使得沿海居民寢食難安。海防之議沸沸颺颺,朝中不少有識之士主動籌劃海防。“習海事”的謀士方鳴大力主張“倭海上來,則海上禦之耳,請量地遠近置衛所”。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採納謀士劉基“奏立軍衛法”建議,在全國建立衛所,常駐軍隊,控扼要害。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興在福建沿海要地督建衛所,從福寧、興化、泉州、漳州四府抽兵一萬五千人駐防,建立福寧、鎮東、平海、永寧、鎮海5個衛指揮司。
據《漳州府志》記載,“鎮海衛城在漳浦縣二十三都太武山之南,鴻江之上”,也就是今漳州市龍海區隆教畬族鄉鎮海村。鎮海衛城坐落的太武山脈是東南海岸制高點,城內還有後山、古山、召山、曜山、倉山。衛城以東海為濠,以山為城,不僅視野開闊,還有陸上易守、海上易退之利。
《海澄縣誌》有載,鎮海衛周長783丈,城脊寬1丈3尺,高2丈2尺,女墻1660垛,窩鋪20個,垛口720個,全部採用花崗岩條石密縫幹砌,歷時13年2個月才修築完成。一開始,衛城開東、西、南、北四門,其中,南門和北門是雙重城門,又稱“甕門”,設計頗有巧思:倭寇從城外襲來時,士兵將倭寇引進甕城內,緊閉內外城門,士兵就可以站在城墻上來個“甕中捉鱉”;兩重城門之間的空地是醫療隊駐紮的地方,士兵在城外一旦受傷,可在城門內就近治療。
海風習習,鎮海衛默默守護著東南海疆。《鎮海衛志校注》記載,嘉靖年間,月港海上貿易活躍,倭寇襲擾加劇。尤其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二月,倭寇攻擊漳浦,燒殺搶掠,使鎮海衛遭受慘痛浩劫。在一次次抗倭鬥爭中,鎮海衛出現過桂福、徐麟、王麟、楊勳等武臣數次大敗倭寇、擒殺海賊的快意場景,也有過軍民齊上陣、“三百丁夫同日死”的悲壯景象。直到隆慶三年(1569年),海盜曾一本引千余名倭寇停泊雲霄雲蓋寺、柘林等海灣,閩廣會兵驅船進剿,總兵俞大猷、李錫等聯兵合圍,才基本平息了漳州境內的倭禍。
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下令裁鎮海衛,併入漳州衛。1661年,新登基的康熙帝下詔宣佈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大規模遷界內地,鎮海衛所轄範圍皆為棄土,城內民房被毀,軍民飽受遷界之苦。康熙七年(1668年),裁漳州衛。從此,鎮海衛成了一個歷史名詞。但是,因鎮海衛城戰略位置至關重要,清廷依舊設重兵駐防,並添設四座炮臺、二十門大炮。
衛學的興起與繁榮
在明朝軍屯制度下,所有軍籍都是世襲,他們與當地百姓一起耕讀、抵禦賊寇,這種“且耕且戰,自籌糧餉”的軍屯制度,實現了朱元璋所説“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
衛所管轄著大量不屬於司府州縣的田地和人口,軍士子弟的教育問題遂顯現出來。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制詔:“天下府、州、縣各立學校,軍衛亦一併設學。”但衛所繫統在明初屬草創,在地點上大多位於邊疆或者僻壤,出於各種原因,並非所有衛所都能設立衛學。
鎮海衛建立之初並未設置衛學,隨著鎮海衛規制的不斷完備,軍事防禦、生産生活、商業貿易等逐漸穩定,衛所長官開始考慮子弟的教育問題。
明宣德七年(1432年),福建提刑按察使司僉事林時槐建議,鎮海衛有才智之士應該去學校接受教育,並遵照常例參加科舉。明正統年間,經禮部勘合,鎮海衛子弟可依附漳浦縣學,但鎮海衛與漳浦縣距離遙遠,求學弟子深感路途不便,巡撫成規向上申請鎮海衛自願私設學校,這是鎮海衛學最初發端。
明景泰四年(1453年),鎮海衛周瑛中舉,這是鎮海衛建置後誕生的第一個舉人,後來鄭普、陳珠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相繼中舉,激發了當地長官的辦學積極性。明成化七年(1471年),按察使司僉事周謨在鎮海衛創建文公祠,聘請老師上課。嘉靖二年(1523年),巡撫御史王以旂應指揮同知徐麟之請,向吏部請奏建衛學,鎮海衛學正式成立。
當地長官建設了文廟、明倫堂(孔廟正殿),置辦祭器,設立書院,並向上申請政策,確保生員、貢生廩糧常態化。在課程的設置上,鎮海衛學以儒學為主,具體課程是禮、樂、射、禦、書、數六科。
在崇文重教的氛圍中,鎮海衛學人才輩出,形成了“舊有鎮海衛學,實著閩中。理學經濟之儒,指不勝屈;文章氣節之士,史有成書”的盛景。據《鎮海衛志》記載,明朝鎮海衛共出進士36位、舉人85位、貢生72位,培養出了理學家陳真晟、周瑛、何楷等,故鎮海衛有“武功懾海疆,文教冠閩中”之譽。
作為明代衛所制度下的教育機構,鎮海衛學的命運也與鎮海衛共同浮沉。《龍海縣誌》記載:“康熙元年(1662年),衛學遷移,教官奉裁。”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漳浦知縣汪紳文在鎮海建義學(舊時的免費學校,資金來源為地方公益或者私人籌集),召集學生,捐俸延師,鎮海文教薪火重燃,又增設鴻江書院,海疆邊城再次響起朗朗書聲。
衛學的設立與發展,不僅滿足了官舍軍余的教育需求,還增進了軍民對衛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起到了教化安民的作用,許多被調離原籍、遷徙到他處的鎮海軍員後代都以“鎮海衛人”自稱。
村民世代守護古城墻
鎮海衛城輪廓如龜形,城南有象鼻山長伸入海。從空中俯瞰,鎮海衛城仿佛一隻盤踞在巨象頭上的神龜,居高臨下地望著萬頃碧波,後人曾賦詩“白象渡江似龜形,五星奎聚鎮鴻城”描述這裡的地理風貌。
村民何振田告訴記者,村裏的祖祖輩輩流傳著一個説法,鎮海衛就像是個圓桶,守護我們的祖先,聚著我們村裏的運氣、人氣,不能讓它散開。
懷著對衛城的感恩與敬畏之心,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守護著城墻上的一磚一瓦。
今年71歲的何振田,當了大半輩子的壘墻師傅,曾是鎮海村南門社第七生産隊隊長,管理著生産隊200多號人。有技能傍身,又有號召力,何振田自是義不容辭地攬下鎮海衛南門的維護組織工作。每當南門有石塊脫落或墻體傾斜,他就馬上敲鑼打鼓,組織生産隊成員一起來修繕。
“1973年,南城門西側因年久失修,加上老樹根扎入城墻導致墻體變形,發生了嚴重倒塌,石磚、碎石散落一地。當時,我們先把散落的石磚搬開清理碎石,再根據標號把石磚復位,一塊一塊地重新鋪地基,一順一丁地把墻砌好,縫隙用碎石填充,30多人用了4天時間才把城墻恢復原貌。40年過去了,都還沒有鬆動。”如今,站在鎮海衛南城門下,何振田依然清楚地記得當年搶救古城墻的細節。
600多年來,鎮海衛的城門都是由附近村民自發維護,才得以歷經滄桑保留至今。
2013年5月,鎮海衛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衛城的保護修繕工作由龍海區文旅局牽頭,聘請有專業資質的機構執行,先後進行了東城門、南城門搶險性加固工程,城門遺址本體保護修繕工程。
鎮海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少遠介紹,為了最大程度保持衛城原貌,避免人為因素破壞,根據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有關規定,將城墻內外各向外延伸20米設為嚴控線,界線內不能有任何建築物。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護下,鎮海衛城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原貌。城隍廟、東嶽廟、孔廟、媽祖廟、南門古街、父子承恩坊等古跡仍靜靜佇立,向來來往往的人們無聲地講述著這600多年的興衰更迭。攻炮城、跳火、抬神明海邊巡境等從明代軍營活動演化而來的風俗也延續至今。
歷史與現代交織下的古城
從鎮海衛城南門出發,沿著東南方向的小路步行約20分鐘,便來到有“福建小墾丁”之稱的鎮海角——放眼望去,綠油油的草甸盡頭,兩座紅白相間的燈塔靜默矗立在藍天大海之間。
從2016年起,《一路繁花相送》《破冰子》等近10部影視劇在此取景,遺留下來的鞦韆架、老巴士等設施,為鎮海角增添了許多浪漫情調。鎮海角漸漸在社交平臺上走紅,每年都有許多攝影愛好者和年輕人來這裡拍照打卡,沉睡的鎮海衛城也進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
“鎮海衛600多年的歷史,不應被淹沒和遺忘。”之前,鎮海角和鎮海衛之間的“人氣差”,常常讓鎮海村的民宿從業者郭忠平感到遺憾。為了讓更多遊客了解這座古城,郭忠平想了個辦法:在民宿一樓餐廳播放有關鎮海衛的宣傳片,旅客在吃早餐的時候,就能了解到衛城故事。在他的帶動下,周邊民宿也陸續效倣這種做法,去鎮海衛參觀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郭忠平常常主動當嚮導,帶著客人逛鎮海衛,將古跡背後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嚮導,首先要讀很多史料,足夠了解才能講好故事。”郭忠平説。
如何傳播鎮海衛文化,給遊客留下良好印象?龍海區文旅局副局長鄭曉鵬介紹,2020年開始,7輛觀光電瓶車穿梭在鎮海角,將城門景點和網紅景點串聯。隨著民宿數量增加,隆教鄉成立民宿産業發展中心,每月召開一次安全會,從定價、市場運營、商業區等方面統籌考量,規範經營。此外,當地還結合鎮海衛文化,在主要路口擺放衛城士兵卡通雕塑,在通往鎮海角的道路兩側民房墻體上,噴繪主題彩繪,讓遊客的照片裏留下更多衛城元素。
2022年,憑藉“明朝四大衛”之一鎮海衛和“福建小墾丁”鎮海角,鎮海村入選第六批全國傳統村落名錄,發展鄉村文旅大有可為。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中心文博副研究館員王豐豐認為,鎮海衛城址作為明代重要的海防城址,集歷史文化、軍事文化、海洋文化于一體,現狀空間保存較為完好,具有十分突出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未來,可在專項文物保護規劃引領下,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的文物保護利用體系,同時積極探索活化利用途徑,利用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古街巷和傳統民俗文化打造特色體驗項目。(記者 趙文娟 通訊員 龍聞)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