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萬億風口上的機遇與挑戰——2023世界儲能大會主論壇觀察
2023-11-10 11:35:19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姚鹿責編:尹小兵

  當攜帶充電寶出門已成為人們出行必備之時,一些大型充電寶開始悄然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們和電網相連,正在改變傳統電力系統即發即用的傳統模式。

  近年來,隨著風電、光伏等産業的快速發展,新型儲能需求空間迅速打開,儲能産業成為無可爭議的能源風口。2023年世界儲能大會正是在這樣的風口下應運而生。在這場世界級大會開幕式和主論壇上,來自行業龍頭企業、專業機構的專家學者既分享了儲能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最新應用,更圍繞儲能産業的當下與未來展開積極探討。

  風口之下的群雄逐鹿

  “2022年我國鋰離子電池儲能産業鏈産值已接近2000億元。2023年上半年,新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863萬千瓦,相當於此前歷年累計裝機規模總和。”大會開幕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一司一級巡視員苗長興給出了這樣一組數字。

  這足以顯示,當前儲能之“火”。2023年,也被業界譽為儲能産業爆髮式增長的“元年”。

  這個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儲能?

  首先是形勢所迫。在專家們看來,在確定“3060”雙碳目標後,風光發電駛入快車道。我國新能源新增裝機已連續三年突破1億千瓦,年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但面對諸如時空分佈不均、電流電壓不穩定等,迫切需要更有效手段確保電力系統的穩定供應,實現“削峰填谷”。

  “與傳統電力系統相比,新型電力系統中新能源比重大幅提升,電力系統的運行機理和平衡機制面臨重大轉變。電力系統調控運營模式由‘源隨荷動’逐步轉向‘源網荷儲’智慧互動,運行特徵向多元協同轉變。由此,儲能成為清潔能源替代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溫書剛説。

  同時,儲能具有響應靈敏、調節速度快等優點,能夠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特別是隨著儲能與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可在新型電力系統中實現靈活調度,智慧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時,政策驅動也是另一重要因素。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蘇波指出,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總量容量要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抽水蓄能艦載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左右。

  面對這個萬億賽道,各界紛紛入局。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煒在會上介紹,截至今年9月底,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在運新型儲能已經達到1985.9萬千瓦、4252.3萬千瓦時。“從技術可行性看,電化學儲能等新型儲能已成為抽水蓄能等調節資源的有效補充。”

  “目前我們已經形成研投建營一體化30萬千瓦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的系統解決方案,投資建設在湖北應城、甘肅酒泉30萬千瓦壓縮空氣儲能示範電站,打造了天然岩穴和人工洞石兩種關鍵技術路線,成為與抽水蓄能相媲美的儲能解決方案,我們研製的高安全、長壽命280安時儲能專用電池,産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海良介紹説。

  除了以央企為主的能源企業外,當前光伏和鋰電企業也幾乎“全員入局”,其中寧德時代、比亞迪這樣的動力電池巨頭依舊延續了其在儲能領域的龍頭地位。據預計,到2025年,新型儲能産業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到2030年接近3萬億元。

  多元路線的抉擇難題

  “從能源轉型來説,最清潔的能源無可置疑是氫能源。因為它充分燃燒熱值非常高,是真正的清潔能源,並且可以通過各種風光電以及可再生能源制得。但是氫能産業大規模應用面臨的一個挑戰,便是如何安全地存儲和輸運。”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副校長吳明紅分享了其在化學儲能路徑上的探索。

  吳明紅院士團隊通過對“氨儲氫”技術的攻關,研發出“氫轉成氨”過程中的先進催化材料工藝,解決了在溫和條件下高效穩定的氨氫轉化難題,從而讓氫能實現了高安全性、易儲運,相關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為儲能路徑提供了全新思路。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劉法旺認為,當前儲能技術路線可謂百花齊放。“會上,很多專家都進行了分享,包括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那麼到底兼具安全高效經濟的儲能技術是什麼?”他認為,國家層面應該結合應用場景分析,從近期和遠期去做規劃,通過技術路線去推導、佈局適合相對應用場景的最合理的技術路線,不斷夯實我國在儲能領域的優勢。在蘇波看來,新型儲能不同技術路線和應用場景各有優勢,必須要堅持儲能技術多元化發展。

  溫書剛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各種類型儲能的協同發展,將在多個時間尺度內對電量進行平衡,將成為提高系統對新能源消納能力的重要一環。“堅持相容並蓄,推動儲水、儲電、儲熱、儲氣和儲氫等覆蓋全週期的多類型儲能的融合併舉發展,既能滿足電網的狀態穩定和短時功率平衡需求,又能滿足大規模系統調節和存儲需要,從而增強電力系統動態平衡的能力。”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徐念沙認為,不同技術路線雖然各有側重,但都離不開“技術先進性、安全穩定性、經濟適用性”。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要突破核心材料、高端前沿材料、裝備製造工藝整體發展路徑等方面的瓶頸難題。

  機遇之下的挑戰應對

  “新型儲能産業快速發展,正成為新的增長極,這幾年不但做消費電池和汽車電池的開始做儲能電池,其他行業如地産、家電、服裝、食品等都紛紛跨界做儲能。行業百花齊放是好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風險。”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在主題演講中,談到國內儲能行業的發展現狀時,直面行業一系列痛點。

  吳凱説,儲能既涉及生命財産安全,又涉及電力系統運行安全,是一個關鍵的基礎設施,試錯成本極高,因此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品質的老路,必須一開始就堅持高品質發展。

  吳凱認為,係牢安全帶,儲能才能真正融入發展的高速路。但全球已出臺的標準法規大部分集中在電池本身安全和電站的消防規範,在並網前對儲能電站系統級別的安全可靠性測試和驗證標準仍是空白。“行業亟須圍繞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儲能的系統並網運行,建立完善的測試評價標準體系,構建高標準的測試與實證平臺。”

  會上,不少共識指向儲能安全問題。“這不僅關係著一家企業的口碑,更影響著整個行業的發展。”金煒建議,政府層面要加強安全品質的監管,完善儲能的安全管理,壓實各方的安全責任,建立國家級儲能安全和品質檢測認證機構,推動完善儲能技術標準,強化儲能設網性能的要求。

  不少專家也指出,有必要警惕儲能市場出現産能過剩,尤其是不少跨界企業技術沉澱和項目經驗準備不足,難以實現大的突破和創新;很多地方是強制配儲,但配而不用,直接造成儲能技術雷同、産品品質同質化、劣幣驅逐良幣等風險。

  儘管短期面臨著種種不完善,但各界仍然對國內儲能行業的長期發展報以信心。

  “儲能的發展,短期有挑戰,但長期要有信心。”吳凱表示,今年以來行業面臨一些陣痛,大家感受很深。原因就在於單打獨鬥很難解決系統性的問題。

  協同,成為會上的另一共識。宋海良在會上介紹説,去年8月,中國能建聯合寧德時代、天合光能等行業領軍企業,攜手電網、發電、儲能技術與裝備企業,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62家單位,發起組建了中國新型儲能産業創新聯盟,意在全面匯聚優勢資源,形成創新合力,引領行業發展,共同打造中國新型儲能産業合作和技術創新的新模式、新樣板。“希望行業能夠打造一個生態共融的産業平臺,得以共享技術、分享數據、分享信息。”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傅振邦建議,要建立健全源網協同推進新型儲能建設的機制,推動電網與各發電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在區域儲能佈局、統籌規劃、電力系統調節需求、市場機制設計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共同推動儲能在更廣泛場景的共融發展。(記者 林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