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羅源:星光璀璨後張巷 潮涌千年溪尾街
改造後的後張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是晉代豪門名流的居住地。在福州羅源,也有一片街區,被稱為當地的烏衣巷——後張巷。這裡有張、陳、阮、黃、于五大家族,走出多位歷史名人。與後張巷相鄰的溪尾街,曾是著名的鳳城八景之一“草橋夜市”所在地,熱鬧風光、一時無兩。
本期,記者帶你走進羅源縣鳳山鎮的後張巷與溪尾街,探訪這片古街區的前世今生。
後張望族 名人輩出傳忠義
後張巷,位於羅源縣鳳山鎮鳳山南麓,羅寧古官道穿街而過,是羅源現存面積最大的明清建築群之一。街內有張氏大院、黃銓故居等11棟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
後張第一大族張氏,曾出過兩位參知政事。第一位是張蔚,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中進士,是福州十邑第一位進士。自他以後,張氏一族文脈大開,僅在宋代就有進士20多人。
第二位是張磻,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中進士,亦官參知政事,卒贈少師。張磻為人剛毅,以直言敢諫著稱。康熙羅源縣誌中載有《宋少師張磻諫免毀民居疏》——勸諫皇帝,外出祭祀隊伍龐大,不應毀壞民居。
有人認為,“後張”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張磻,為了與前一位參知政事張蔚進行區分。但也有人認為,南宋末年,張大同、張銳父子保宋抗元,致使張氏一族幾乎被滅,僅剩張大同另一個兒子張龍飛僥倖脫身。明朝時,張龍飛玄孫張勉學等後人回到世居地,尊前人為“上張”,並以“後張”自稱。
張氏一族滿門忠烈,官至奉議大夫的張勉學也繼承了祖先正直剛毅的秉性。在這之前,還有南宋寧宗慶元年間,直言上書保救趙汝愚的“慶元六君子”中的張衜也出自這裡。
除了張氏,陳、阮、黃、于等姓氏也是這裡的望族。南宋淳熙年間由宋孝宗“擢特奏名第一,賜同進士出身”的陳縝,便出自這裡。清朝時,這裡還出了黃銓、于振綸、阮賡唐、遊長齡等幾位異姓知縣,後世對他們的評價也多為肯定。
溪尾街古戲臺在進行閩劇表演。
後張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角。陳世強 攝
草橋通海 潮溪相涌憑古今
改造後的溪尾夜景。
“橋頭徹夜歡,嘈雜每盈耳。才歇管弦聲,書聲又四起。”這是明朝羅源籍詩人林元鑄寫下的一首詩,描寫的正是當時鳳山鎮溪尾街草橋夜市上,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管弦交錯、充盈于耳的場景。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溪尾街草橋夜市的熱鬧繁華,猶如一幅羅源版的“清明上河圖”。
溪尾,即羅川三溪之中的北溪之尾,溪尾街也因此得名。草橋夜市正是位於此處,為舊時羅源鳳城八景之一。當地居民告訴記者,老人們常説起,以前溪尾的水流,與大海潮水相連。漲潮時,船隻可隨潮水涌入此溪,船隻載滿新鮮貨物,在此等待交易。一時間,南來北往的商販,步伐匆匆的旅人,以及前來採買的居民等,匯集此處,摩肩接踵,十分熱鬧。
寫下《捫虱新話》的宋代文學批評家陳善,號潮溪先生。他是羅源人,出生在北溪邊。多年在外漂泊,常憶起故鄉門前潮汐相涌之情景,頗為感慨,故以潮溪先生為號,留名於世。
在北溪溪尾上有一座橋,橋上有一塊斑駁的石護欄,上寫著“古崇德橋”。
據清道光《新修羅源縣誌》卷九《津梁志》記載:“崇德橋,在縣治館閣大街,今呼草橋。宋元豐三年造,明永樂六年鄉人鄭子高重建,國(清)朝乾隆庚戌(1790年)造兩旁石欄。”可見“古崇德橋”便是草橋。
然而現在這座橋,卻已不是當初的草橋。2011年,羅源縣鳳山詩社社長謝飛峰在羅源縣城隍廟附近發現這塊石刻,經縣博物館收藏,後移至此處,供今人觀賞。
如今,站在寫有“古崇德橋”四個大字的石護欄前,面對著溪尾清流如許,遙想當年草橋夜市的盛景,別有一番意趣。
古街新貌 煙火文脈代代傳
現在的後張巷與溪尾街,經過改造後已連成一片,成為鳳山鎮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一部分。
“我在溪尾後張這片住了40多年。以前遇到下雨天,門前的路根本沒法走,擁擠又泥濘。現在道路拓寬了,溪上的房屋拆除了,以前的暗渠也重見天日。我們每天飯後在這裡散步遛彎,心情也特別好。”一位當地居民告訴記者。
行走在這片街區,見證歲月的戲臺猶在,昔日盛極一時的當鋪舊址尚存。偶爾會有專業的戲劇團隊來此演出,平日裏也有不少戲曲愛好者,自發前來組織活動。漫步在溪尾街與後張巷,各家各戶屋舍儼然、煙火嫋嫋,人們享受著這裡悠閒的生活。
存在了數十年甚至更久遠的傳統老店,依然堅守著。無論膏藥製作、畬族銀飾製作、打錫、彈棉、補鞋,還是釀青紅酒、肉燕製作、肉松加工、制禮餅……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行當,在這裡都能找到。這裡還保留著豐富的民俗和傳統手工藝,以及新年祈福、迎媽祖、元宵排鰲山、中秋送禮餅、燒塔等傳統節慶活動。正月裏,溪尾、後張每家每戶都會懸挂各式花燈,這是當地保持了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
“鳳山鎮後張、溪尾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遵循‘一街一特色、一街一品位’的思路。充分挖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人文歷史和地域文化,明確主題風貌,形成特色鮮明、聚集度高的特色文化街區,著力講好街區故事留下歷史記憶,讓人們切身感受到當地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是我們歷史街區改造的本心和初衷。”羅源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鳳山鎮黨委書記黃翚介紹。(記者 劉露 通訊員 劉其燚 林榮亮 記者 林雙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