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寧德深入實施新時代“三都澳人才”強市戰略
2024-09-18 10:14:34來源:閩東日報編輯:鄭艷靈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近年來,我市著力念好新時代“人才經”,深入實施新時代“三都澳人才”強市戰略——讓各路英才近悅遠來

  人才興,則城市興。日前,2024年“寧聚英才·智匯閩東”人才活動周成功舉辦。300余名省內外鄉村振興領域人才代表、鄉村振興領域專家,新能源新材料企業代表以及優秀大學生代表齊聚寧德,共話寧德發展。

  精心搭建引智、引才、交流、合作大平臺,自2021年開始,寧德已連續舉辦3屆“寧聚英才·智匯閩東”人才活動周。在“寧聚英才”專項行動招引下,眾多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涌現,一大批高水準、高層次、高素質的優秀人才,為寧德産業發展、鄉村振興、城市建設等各個領域厚植了人力優勢、積蓄了創新動能。

  對待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寧德向來是用最高的禮遇和最大的誠意。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新時代“三都澳人才”強市戰略,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修訂完善70項人才政策措施,通過創新柔性引才、引才借智等舉措,廣開進賢之路,創優人才發展環境,打造出名醫“師帶徒”“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寧智回歸”等一批有影響力、體現區域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城市活力持續迸發,人才優勢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發展優勢。

  潘家恩沒想到,18歲那年自己急切想要“逃離”的故鄉,如今竟成了“圓夢”的地方。作為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與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如今的潘家恩還多了一重身份——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過去4年多來,他幾乎每個月都在重慶與寧德兩地奔波,將屏南“弱鳥先飛”的古村復興經驗進行多種角度的總結與傳播。在他的影響下,五湖四海的優秀人才來到屏南實地見證鄉村嬗變。

  “今天的鄉村需要大量人才。對於人才來説,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小事乾大,難事幹成,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制度給機會、給舞臺、給信任,讓人才在鄉村實現自我價值,這是大人才觀的體現。”在潘家恩看來,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制度具有可複製性,適合全國推廣。

  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制度,是我市打破體制機制壁壘,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創新之舉,為有鄉土情懷,志願服務鄉村的人才提供施展才華成就夢想的機會,實現了人才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2023年,在屏南縣試點總結的基礎上,我市全面推行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做法,面向全社會各領域能人志士發出邀約,來自全國各地的3000多名專家學者、致富能人、網紅主播等各界優秀人才紛紛響應,在閩東大地掀起“到鄉村去”的熱潮。一年多來,首批選聘的559名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在784個行政村落地開花,依託鄉村振興“揭榜挂帥”制度,累計推動項目落地770余個,舉辦講座、培訓1738場次,解決技術問題895個,帶動“家門口”就業1.47萬人,推進村財增收1595萬元。

  只有倍加珍惜,涵養人才生態,才能真正匯聚來自四面八方的智慧力量,讓更多“千里馬”在寧德創新創業競相奔騰,為奮力譜寫“寧德篇章”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吸引集聚人才,比真金更比真心,靠政策更靠服務。寧德以最大誠意引進、用好人才,不斷優化人才服務舉措,線上搭建“寧德市智慧人才服務平臺”,建立人才服務專員隊伍,解決人才項目申報、待遇兌現和訴求反饋等問題;線下建設“人才驛站”,面向人才發行 “三都澳英才卡”,為人才提供住房、就醫體檢、子女入學、配偶安置、交通旅遊等12項服務,用“寧德服務”詮釋“寧德溫度”。

  選擇寧德,定居寧德,寧德市天湖人才、科技特派員、寧德職業技術學院園藝技術專業教師李麗林深切感受到寧德愛才、識才、敬才、惜才的濃厚氛圍。

  在人才政策感召下,李麗林離開瀋陽,把論文寫在閩東大地上,幫助福安市坑下村建成集約化育苗中心,讓村民切實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實惠。“這些年,我感受到政府部門對我們人才及家屬的關懷與服務,涵蓋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事無巨細,為我們留寧發展提供了最堅實的後盾。”李麗林説,在寧德,她深切感受到了家的感覺。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在今年人才活動周主場活動上,我市升級人才政策措施,重磅發佈《寧德市吸引和集聚新能源新材料産業人才平臺建設(2025-2027年)行動方案》,聚焦全國新能源新材料産業核心區建設,一大批含金量高、覆蓋面廣的硬核舉措新鮮“出爐”;全新上線的“寧德市智慧人才服務平臺”通過迭代升級、提質增效,精準回應人才需求,著力構築高品質人才服務生態圈,持續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生態。

  對人才的態度,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溫度,更彰顯城市發展的高度。廣開才路的寧德,正日漸成為優秀人才幹事創業的理想之地。(記者 郭曉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