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福建武夷山:“三茶”統籌新風勁吹
2024-09-23 09:45:42來源:福建日報編輯:鄭艷靈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三茶”統籌新風勁吹

福建武夷山:“三茶”統籌新風勁吹_fororder_e4185ce4-7be0-4d6f-a5bf-ab3b393d7009

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 記者 林熙 攝

  武夷山市星村鎮因茶而興,坐落其間的燕子窠,背靠白雲岩西麓的風化崖壁,怪石突兀,得天獨厚的環境塑造了這片上乘的岩茶山場。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時,來到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産業發展情況,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行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産業基礎”。

  如今,燕子窠的這盞“振興茶”歷久彌新,香遠益清。

  科技風,吹動新勢能

  燕子窠地處武夷山九十九峰之一燕子峰腳下的山谷地帶,因遠觀狀如燕巢而得名。比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裡的茶園種植模式更為特別。

  “大豆已結出豆莢,我們準備就地翻壓還田,為茶樹提供天然的有機肥源。”武夷山市首席岩茶廠負責人楊文春是土生土長的武夷山人,與茶葉打了半輩子交道,18歲就在當地茶廠當學徒。他的300畝茶園,就位於燕子窠。

  獨特的生長環境,孕育出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經過多年發展,茶産業已成為當地致富興農的支柱産業。但過去,茶園管理趨於粗放。

  “一些茶園化肥用量大,施肥方法不夠科學,加之茶農習慣清耕管理,茶園土壤逐漸退化。”國家綠肥産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王飛説,近年來,武夷山不少茶園土壤出現了水土流失、有機質減少、板結、酸化等問題,影響茶葉品質。

  科技特派員為老茶鄉帶來了科技新解法。

  南平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20多年來,科技服務團隊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以現代科技賦能傳統農業轉型升級。2015年,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植物根系領域專家廖紅,以省級科技特派員身份來到武夷山。經過深入考察,她為燕子窠定制了一套方案——“種草”。

  所謂“種草”,其實是科學套種綠肥植物:春茶采收後,在茶行中穴播接種高效固氮根瘤菌的大豆;9—10月,大豆壓青還田;10—11月,施用茶樹專用有機肥後,撒播油菜種子;次年3—4月,油菜壓青還田。

  “綠肥植物還田後,能夠為土壤源源不斷地供應天然有機肥料,油菜根系發達,能夠活化土壤中的磷鉀等元素,促進茶樹營養吸收,大豆與根瘤菌共生,還能將空氣中的氮素轉化為可被茶樹利用的氮肥。”2018年,經過幾年試驗論證後,該模式開始推廣。楊文春是最早的實踐者之一,對於綠肥的好處,他如數家珍:“綠肥還能豐富茶園生物多樣性,增加天敵種群數量,以蟲治蟲,減少農藥使用。”

  科技之風,不僅吹滿山頭,更吹向了武夷山茶産業鏈條的每一個節點,激活老茶鄉的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武夷山堅持科技興茶,建立武夷山茶樹種質資源圃,加快茶樹新品種選育;開發茶食品、茶洗護用品等深加工産品,不斷延伸茶葉産業鏈條;開展茶機械研發與推廣應用,提高茶葉生産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化水準;應用遙感衛星、通信衛星、數字氣象等數字化、智慧化手段,逐漸告別“看天吃飯”。

  好山好水,孕育出了武夷山茶的好滋味;科技加料,則為這盞“振興茶”增添了新滋味。

  生態風,吹綠新理念

  初秋時節行走在燕子窠,生態之風撲面而來:山頂生態防護林鬱鬱蔥蔥,涵養著茶園水土;山間茶樹沿著等高線錯落分佈;櫻花樹、閩楠、銀杏等鄉土闊葉樹套種其間,為茶樹遮陰庇護;茶樹下綠油油的大豆填滿行間空隙,長勢喜人。

  這就是生態茶園最直觀的模樣。

  “生態茶園可簡單概括為頭戴帽、腰繫帶、腳穿鞋。”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劉國英説,當地以茶樹為主要物種,通過茶、樹、草等複合栽培,科學施肥,綠色防控,使茶樹生長與茶園生態系統和諧統一。

  通過長期實踐,武夷山逐漸構建了生態茶園建設標準與範式,總結出了“六個一”模式——

  一條路,茶園內路網四通八達;一行樹,防護林、行道樹等全方位守護茶園;一片草,全面禁用化學除草劑,綠肥植物常年覆蓋;一盞燈,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等物理防治手段全副武裝;一頭蟲,以蟲治蟲、以螨治螨等生物防治手段,構建起茶園天敵與害蟲生態平衡;一把肥,在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合理增施有機肥,重塑茶園土壤環境。

  福蓮(武夷山)茶業有限公司是生態茶園的積極倡導者與實踐者,自有基地1000畝,其中400畝位於燕子窠。公司總經理何世安算起了生態賬與經濟賬:套種大豆與油菜後,可減少茶園潛在磷污染90%,減少碳排放30%左右,增加固碳量1.5倍;得益於茶葉品質提升,茶葉實現了優質優價,整體經濟效益提升了30%左右。

  如今,生態茶園已成為老茶鄉的新風尚。

  近年來,武夷山大力實施生態茶園建設工程,引導茶農應用茶葉配方肥、微生物肥、緩控釋等新型肥料,重點推廣廖紅教授的茶園土壤環境優化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的綠色防控綜合技術、植保專家張艷璇的生物防治技術等現代農業科技。目前,全市已累計建設生態茶園超10萬畝。

  文旅風,吹活新業態

  新近開門迎客的燕子窠“三茶”統籌展示館成了網紅打卡點。“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毒,到唐煎宋點、明清沖泡,中國已發展出烏龍茶、紅茶、白茶、綠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現場,解説員向遊客娓娓道來。

  “該館整體建築以竹元素貫穿全館,迎光引景入館,並融合武夷山茶文化元素,兼具文化科普、互動體驗、成果展示等多重功能。” 燕子窠“三茶”統籌展示館設計負責人張丹楓説,該館進一步完善了燕子窠景區的配套服務設施及文化展示功能,讓公眾深入了解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發展成果。

  近年來,武夷山深挖茶文化內涵,打造中華茶博苑、“三茶”統籌展示館、武夷山水茶空間等茶文化基地,推動武夷岩茶文化系統入選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讓從歲月中走來的茶文化煥發時代新活力。

  農文旅的融合,催生出茶産業新業態,激活茶産業新動能。

  “近年來,我們借鑒葡萄酒莊園生産模式,探索建設集生産、加工、行銷、品牌、文化、旅遊于一體的茶莊園。”何世安説,在福蓮茶莊園,遊客可以賞茶園、品茶香、參觀茶文化博物館,採茶季時還可以親自體驗採摘。

  今年5月1日,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正式運營。

  這條“流動的風景線”途經40多個村鎮,串聯起燕子窠、青龍大瀑布、朱子林等46處自然和人文景觀。在這裡,遊客可以入茶園茶莊,走茶路,感受“茶園、茶徑、茶村”慢生活,還可以前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城村漢城、“朱熹故里”五夫鎮、萬里茶道起點下梅村等,體驗“古城、古鎮、古村”傳統文化。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考察時説:“過去茶産業是你們這裡脫貧攻堅的支柱産業,今後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

  “近年來,我們按照‘三茶’統籌的要求,通過挖掘資源弘揚茶文化,集聚發展做強茶産業,持續創新提升茶科技,努力促進三者統籌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劉國英説,從“脫貧茶”到“振興茶”,這盞在歲月中反復沖泡的陳茶,如今正迎著時代新風,泡出新滋味,激發新活力。(記者 張輝 陳夢婕)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