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前,屏南萬安橋成功修復並通過上級文物部門驗收 廊橋新生 鄉愁再續
修復後的萬安橋,依舊是那麼從容、優雅。
廊橋,是設有廊屋的橋梁,憑“不費寸釘片鐵,全由榫卯銜接”的技藝建造,擁有“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獨特形式。
作為我國規模最大、長度最長、拱跨數量最多的木拱廊橋,坐落于屏南縣長橋鎮的萬安橋,不僅是聯結長橋溪兩岸的交通要道,更承載著當地百姓深沉熾烈的鄉愁。
2022年8月6日晚,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使萬安橋大部分橋體燒燬坍塌;同年11月14日,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實施萬安橋修復項目。兩年間,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萬安橋重獲新生,並通過了上級文物部門的驗收。專家表示,無論是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傳統工藝的傳承,還是管理保護措施的落實,多個方面的評估顯示,萬安橋的修復狀況非常符合文物保護的要求。
九百年滄桑
重走萬安橋,沿開間俯瞰,遠方山水與廊橋珠聯璧合,這正是“架木為拱、跨溪成虹”。抬頭仰望,廊屋為四柱九檁穿鬥式結構,橋長98.49米,寬4.14米,由152柱37開間構成,東南懸山頂,西北歇山頂,廊柱遍挂楹聯。
“木拱廊橋是閩浙兩省特有的橋梁建築,其製作技藝的核心是通過編梁技藝實現力學平衡與跨度延展。有別於最常見的單孔跨廊橋,萬安橋採用五墩六孔的結構形式,是多孔跨廊橋的典範。也正因如此,它才能屹立於寬闊的河床上。”屏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家陸則起介紹説。
正中橋墩嵌入了一座石碑,碑文揭示了萬安橋的始建年份,以及古人捐資建橋的緣由:“弟子江稹舍錢一拾三貫,谷三十二石,結石墩一造,為考妣二親承此良因,又為闔家男女及自身乞保平安,元祐五年庚午九月謹題。”不難看出,萬安橋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迄今已有900餘年歷史。
盡孝道,護民安——修建之初,萬安橋便被寄予美好寓意。千百年來,這座橋已然融入坊間生活,成為村民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端午,長橋人總要虔誠舉行“走橋”儀式,他們堅信,走過萬安橋的次數越多,日子就越過越紅火。
2006年,萬安橋作為閩東北廊橋組成部分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不過,身為木橋,萬安橋在歷史上曾多次遭遇颱風、洪水、火災等的侵襲。據記載,它曾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三次重建,並於1956年、2016年兩度修復。
2023年,大火後的萬安橋迎來了第三次修復。此番重擔,落在了屏南縣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的肩頭。其中,寧德市級非遺傳承人黃閩屏、黃閩輝兄弟倆擔任此次修復的“主墨”。
重回世間
黃家是當地木拱廊橋建造世家。在他們的父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黃春財的言傳身教下,兄弟倆先後參與了10余座廊橋的修建工作。
對屏南而言,此次修復工程並非孤軍奮戰。火災事故發生後,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第一時間組織文物建築領域專家進行實地勘察,將萬安橋修復工程納入重點項目,並下撥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700萬元予以支持;同時邀請文保、古建、安消防等各領域資深專家全過程跟進,在實地勘測、設計、橋體修建、橋墩加固、安消防配備等方面給予專業規範的技術指導;熱心鄉賢牽頭成立了萬安橋保護中心,民間募資440余萬元共同助力修繕工作;村民們則積極搜尋沒有被燒燬的木拱廊橋構件,為修復提供堅強保障。
2023年7月17日(農曆五月三十),萬安橋修復工程正式動工。修復團隊嚴格按照立水架柱、定水、上三節苗、立將軍柱、上五節苗、上剪刀苗、上橋板苗等一系列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工序,有序開展修復工程。
其間,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在留存的200多件原木構件中甄別出可以歸位使用的部分,單就這一項便花費了修復團隊三四個月的時間。“既要修舊如舊,亦要堅持安全為先。一旦發現某個原構件無法承擔原有作用,我們會先逐件登記整理,並提出修復建議。”黃閩輝説。
替代木料的品質是關鍵一環。據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黃貴強介紹,木料選擇因部件而異,如拱架轉折處放置的橫木(即“牛頭”)採用木荷,其他拱架構件選用樹齡50年以上的老杉木,力求樹徑與原構件分毫不差,坐凳等則應用松木。
歷經6個月的風雨,新的萬安橋終於迎來了祭梁儀式。上喜梁、蓋屋頂、釘擋雨板、再搭木椅,千古廊橋重回世間。
廊橋保護進行時
古橋修復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從事故中汲取教訓,健全文物保護機制。
2023年5月,中宣部、文旅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探索系統加強廊橋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結合“廊橋保護三年行動”,屏南縣在廊橋的保護、管理與文化傳承等方面也邁開步伐。
在保護維度,屏南出臺《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保護的若干措施》,對縣直部門、鄉(鎮)人民政府文物安全責任落實、日常管理、應急隊伍建設、資金投入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並完成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一文保一方案”編制,統籌各類資金1.2億元用於縣級以上文物電路改造、環境整治、維護修繕等,不斷築牢文物“保護墻”。
在管理方面,屏南聘請160名專(兼)職文保員開展文物日常管理巡查,建成48個文物微型消防站,實現省級以上木構文保單位微型消防站全覆蓋,加快推進省級“文物保險+服務”試點工作。在抓好“人防”“物防”的基礎上,屏南還採購第三方文物安全科技服務,在文保單位安裝消防、安防、結構等物聯網監測設備,搭建智慧安全監管平臺,實現監測預警和日常監管網絡化、信息化、精準化,重點推進“技防”措施。
為寫好文化傳承文章,屏南已完成全縣古木拱廊橋測繪工作,結合“四普”完善廊橋信息調查,謀劃主題遊徑,通過“中國木拱廊橋展示館”集中展示廊橋的特色風貌與歷史變遷,讓文化遺産真正“傳下去、活起來”。同時加強技藝傳承,成立木拱廊橋保護協會,建立木拱橋技藝傳習所,扶持非遺傳承人參與廊橋保護,實現技藝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雙贏”。
“屏南縣深刻吸取萬安橋失火事件教訓,認真反思文物保護工作短板,落實一系列務實措施,取得較顯著成效。”在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中期推進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説。
關強表示,各地應以踐行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的自覺,強化工作機制,按計劃完成廊橋資源調查和風險評估,推進國、省保廊橋測繪和安全防護設施全覆蓋,全面留取廊橋信息、建設廊橋數據庫,切實做好廊橋修繕和周邊文物、環境的整體保護,以文物主題遊徑為抓手推動廊橋文物“活起來”,加強人才培養和機構建設,確保《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目標順利完成。(記者 尤方明 通訊員 甘葉斌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