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筼筜湖邊探蝶變
航拍下的筼筜湖 記者 王毅 攝
信步湖畔,兩岸綠樹成蔭,秀麗逶迤的湖面上白鷺點點。這裡是廈門筼筜湖,本地人引以為豪的“城市會客廳”。很難想像這裡一度污水橫流,經過30多載綜合整治,才找回一湖碧波清澈。
曾經的臭水湖蝶變為“城市綠肺”,不僅見證著廈門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更折射出城市發展理念與發展方式之變,為推動海灣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春天來了”
筼筜湖原本是深入廈門島的一個內灣漁港,與海相通。“最愛月斜潮落後,滿江漁火列筼筜”,“筼筜漁火”曾是廈門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然而好景不長。今年81歲的張益河,曾任廈門市公用事業局副局長。他説,20世紀70年代初,在“全民以農糧為綱,千軍萬馬墾筼筜”的歷史背景下,漁港因築堤而成了封閉的內湖。到20世紀80年代,造紙廠、製革廠、電化廠等125家企業沿湖而建。
當時,市政設施基礎薄弱,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湖導致水質急劇惡化。張益河説,沿岸居民甚至總結出“規律”:化工廠排的污水,冒著白色氣泡;如果是醬油一樣的顏色,那八成是釀酒廠和橡膠廠的污水……
不堪重負的筼筜湖發黑髮臭,深深刺痛了廈門人的神經,治湖也成了大家最盼的事。
作為一名治污參與者,張益河深知其中的難處:“截污、清淤、建污水處理廠,樣樣都要錢。可廈門剛剛成為經濟特區,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
當市民發出“筼筜湖何時不再黑臭”之問,政府也在思考“要不要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這道課題。
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深入調研,認識清醒:“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面的建設?我自己認為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
很快,他主持召開關於加強筼筜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會議創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治湖方針,還提出“市長親自抓治湖”,明確“市財政今明兩年每年撥1000萬元”……
“當年拿出1000萬元可不是小數目,相當於全市一年基建投入的1/10。”回憶往事,張益河激動不已,“筼筜湖治理領導小組也成立了,大家都覺得,治理的春天來了!”
打響硬仗
春天來了。可治湖工作千頭萬緒,該從哪兒抓起?
遵循20字治湖方針,從1984年至2023年,廈門對筼筜湖開展5期綜合整治和正本清源項目,累計投入資金近20億元。
筼筜湖保護中心規劃建設科科長陳文陽介紹,第一期綜合整治修建了西堤閘門,還建設2.7公里導流堤,利用潮汐水位差引潮入湖。納潮閘打開後,一天進水量可達130萬立方米,以380萬立方米的庫容計算,3天就能完成一次水循環。很快,筼筜湖上迎來一場久違的龍舟賽,不久後還舉辦了世界F1方程式摩托艇比賽。
此後,各期綜合整治同樣以此為治湖圭臬——依法治湖強“筋骨”,不斷推動制度隨治湖推進而升級;截污處理除“病根”,關停與外遷環湖周邊全部工業企業,修建污水廠和實施環湖截污等工程;清淤築岸治“頑疾”,堅持每10年進行一次大清淤,並修築環湖林蔭步道;美化環境提“品質”,採用工程造林方法在湖區引種紅樹植物,同時沿湖興建公園綠地串聯城市公園。
循序漸進,久久為功。這些年來,筼筜湖從點到面、從水下到岸上、從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逐步實現“湖水基本不臭”“晴天污水不入湖”“汛期污水不入湖”。
群眾滿意度提升,但治理依然任重道遠。
“今年6月初,筼筜湖南6^#排洪溝改線及周邊彎角區優化工程開工,意味著第六期綜合整治工程啟動。”陳文陽説,項目完成後,將有效解決相關死角區水流慢、水質差等問題,湖區總體水動力更強。
30多年如一日綜合整治,筼筜湖水體復氧能力增強,生物多樣性逐步豐富。據了解,原來湖中的水生生物只有厭氧細菌和耐臟的攀鱸魚,如今單是游泳動物就有近70種,此外還出現了對水質要求較高的海龜、本地小鯊魚和中華鱟等。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局長蔡偉仲介紹,以筼筜湖綜合治理為借鑒,廈門市還規劃實施了西海域整治、五緣灣綜合治理、環東海域綜合治理、島外九大溪流綜合治理等一系列大型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均取得豐碩成果。
筼筜湖治理工作還被列入中國政府對外援助項目“海岸帶綜合管理”研修課程,面向全球100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展培訓和經驗推廣。
共管共享
退休前,陳亞進是海滄中學的一名教師,如今有了另外一個身份——市民湖長。
早在2020年,筼筜湖保護中心就開始聘請熱心市民擔任湖長。那年面試,陳亞進表達了共管共享的想法:今天上游扔了一張紙,明天就可能出現在湖區;只靠筼筜湖保護中心的人手遠遠不夠,要充分發動大家參與管理和監督。
這與筼筜湖保護中心的理念不謀而合。
筼筜湖水面面積1.6平方公里,但流域面積高達37平方公里。即便環湖周邊的市政管網、截污系統做到極致,可雨天行洪後,漂浮物及油污仍有可能涌進湖裏。
水裏的問題,根源大部分在岸上。不能就湖治湖、就湖管湖,而要盯住岸上、盯住流域,用流域整治理念確保整治效果不打折扣!
被聘為首批市民湖長後,陳亞進迅速組建廈門市筼筜藍志願服務隊,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共管共治中。其中,不乏生態環境保護、水生態治理等領域的專業人士。
“我們約有骨幹成員200人,定期巡查湖區水環境,一旦發現問題就通過微信群或小程式及時上報反饋,一年365天從不間斷。”陳亞進説,從日常巡查到科普宣傳,從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到反饋相關部門解決方案,參與筼筜湖治理成了每個人的“家事”。
筼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林穎也多了重身份:濱北超級總部及湖濱片區分指揮部副指揮長兼辦公室主任。在她看來,筼筜湖蝶變,不僅“喚”醒了群眾獲得感,而且“騰”出了發展新空間。
湖濱片區居住區位於筼筜湖畔,但大部分房屋樓齡較長,還有部分為預製板房,抗震系數低。
林穎介紹,作為廈門有史以來涉及住戶最多、範圍最廣的舊城改造項目,項目規劃時除了解決原片區交通設計落後、公共配套設施不足等群眾關心的問題,還主動將景觀最好的沿湖地塊用於建設安商房。
每隔一段時間,市民何女士就會來到南湖公園南門觀望項目進展。看著拔地而起的一棟棟高樓,這個湖濱四里的老業主正憧憬著回遷新家園後,開窗便能飽覽沿湖美景的生活。
周邊土地價值也在不斷提升。
林穎説,筼筜湖片區業態過去以汽車展銷、工業企業、餐飲服務業等為主。顯然,無論從生態環保要求還是能級貢獻來看,它們都與片區發展嚴重不匹配。
抓住機遇“騰籠換鳥”,片區引進大批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企業。南岸,5A甲級寫字樓華潤大廈聚集著各行業頭部企業和金融機構,有助於進一步拓寬“産業+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北岸,抖音集團廈門向量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相關項目預計今年底竣工驗收,將助力濱北超級總部推動産業“能級”之變。
生態“高顏值”,正在帶來經濟發展“高品質”。(記者 潘抒捷 鄭璜 儲白珊)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