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寧引入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組織,提升種植效率,守護農民安全 科學植保 安全高效
頂著炎炎烈日,農民們肩扛裝有三四十斤藥液的噴霧器,穿梭于田間地頭,為農作物治病殺蟲,這曾是農忙時節的寫照。除了承受腰酸背痛的辛勞,植保過程中還面臨農藥中毒的風險。
作為農業大縣,建寧縣常年穩定保持15萬畝以上的雜交水稻制種面積,農藥在保障農作物高産穩産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如何在植保中更好提升作業效率,保障農民安全?近年來,當地通過引入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大科學植保宣傳力度,不僅顯著提升了種植效率,也為守護農民安全“再上一把鎖”。
植保安全隱憂存
日前,在建寧縣裏心鎮花排村,果農李崇芳正在工具房內收拾行裝,為下田植保做準備。
“收到縣農業農村局公眾號發來的《病蟲情報》,打算趁著晴好天氣,按照上面的防治方法,為果樹噴噴藥、防防蟲。”他一邊説,一邊向記者展示自己的裝備:一件密不透風的塑膠雨衣、一雙發硬的橡膠雨鞋、一隻薄而軟的紗布口罩。
“雨衣是農藥店主送的,口罩和雨鞋都是自己上街買的,但都不太好用。”李崇芳説,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尋找較實用的防護裝備,本地市場上沒有,網上零星幾款也並不滿意,這事兒也就擱置下來。
“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農藥的氣味。”作為種地40多年的老把式,伊家鄉隘上村農民柯國棟認為,現在的農藥更高效、毒性更小,與從前相比,近年來因農藥中毒的情況少了許多,“大家打藥時就穿些長袖長褲,只是為了防止稻葉割傷”。
高效、低毒農藥是否真的安全?“一些農民跟風打藥、見蟲就打,打藥次數的增加,對身體不可避免有危害。”建寧縣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張麗春説,農民噴藥過程中的不當習慣,防護裝備缺失,防護意識薄弱……一系列不利因素,導致植保過程中仍然存在風險隱患,這牽動著每一位農業工作者的心。
專業服務“飛”入田
兩個人、一輛麵包車、一台無人機、幾包肥料、幾桶藥水……車在鄉間小道,隨走隨停,配上穿梭于田地上空的無人機,構成田間飛防作業的新場景。
“農業植保,必須由專業的人來幹,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劑量,既保護作業人員的安全,又能達到最好的防控效果。”溪口鎮供銷社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主任杜宏偉説,迅速發展起來的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問題帶來了新解法。
先進農機幫忙,大大減少農民用於田間打藥的時間。使用電動噴霧器,只要背著藥水,快速走過田間,相比手搖式噴霧器,更加省力高效。如果購買無人機飛防服務,只需電話下單,人甚至不用到現場。
目前,溪口供銷社共有無人機“飛手”10人,可為農戶提供從配藥到噴防的託管服務,每年提供無人機植保服務面積達5萬畝次。
“同一片區域,今天這家打,明天那家打,難以防治遷飛性較強的成年害蟲。農藥過量使用,不僅對農戶自身有不良影響,也會加重農業面源污染。”張麗春表示,利用無人機進行全覆蓋、無死角的大面積噴撒,防治效果更好,專業化防治也避免了亂打藥、多次施藥和濫用農藥的行為。
植保交給專業團隊,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還能為農戶節約作業成本。“一季水稻制種需要進行3至4次植保作業,託管給專業團隊每畝每次收取40至50元,包含植保服務費、農資費。”張麗春為記者算了一筆賬,“若農戶自己購買農資,無人機植保服務費每畝每次只需10到15元,相較於人工打藥每畝每次35元成本,可省下不少錢。”
近年來,建寧科學利用資金,持續在不同鄉鎮建立統防統治推廣示範片,補貼每畝145元一季的服務費用給農機合作社,為片區內農戶進行飛防服務。今年,在裏心鎮裏心村、大南村,黃坊鄉黃坊村等6個村各建立一個200畝以上水稻制種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核心示範片,面積共1200畝,成效顯著。
目前,建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制種)每年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30萬畝次以上,統防統治覆蓋率達50%。
科技助力風尚新
一團團霧氣縈繞,一棵棵梨樹若隱若現……在濉溪鎮水西村果農余貴財的果園裏,彌霧噴藥系統正進行噴灑作業。
“這是農業農村局幫助引進的彌霧噴藥系統,只需要看準天氣、風向,開啟設備,5分鐘就可完成一次噴灑作業。”余貴財介紹,通過這一“黑科技”,每次作業用藥量可節省30%,時間減少98%。
可新農機也並不盡善盡美。在使用過程中,不可旋轉的噴頭難以適應層次多樣的樹冠樹形,葉面下的噴灑效果欠佳,在藥物調配濃度和次數方面,還在進一步和農業專家進行試驗改進。
“這正是今後的改造方向。”建寧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吳景棟表示,未來將針對不同的作業場景,研發更適用的農機産品。例如對果園進行宜機化改造,通過密植栽培、棚架栽培等,讓農機與果園“雙向奔赴”。
有了趁手的設備,科學植保理念的宣傳推廣也不可或缺。
“植保不僅僅是噴灑農藥,做好田間、果園管理同樣重要。”吳景棟説,技術人員常叮囑果農掩埋、燒燬枯枝爛葉,從源頭防止蟲卵生長,在春季通過燈誘殺蟲、性迷向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止果樹食心蟲等的危害。
“植保要抓住防治適期,達到化學用藥標準,而不是見蟲就打。”張麗春表示,植保站通過建立省級水稻病蟲草鼠預警、果樹病蟲預警、草地貪夜蛾性誘及高空燈誘等預警監測點,獲取蟲情分析,輔以現場觀測,總結分析各階段的蟲情發生規律,及時精準指導農民用藥,以科技助力綠色農業新風尚。(記者 羅昱倫 通訊員 饒麗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