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洛江林長制:“三聚焦”做活林文章
“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福建省林下經濟示範縣”“福建省現代花卉設施農業建設實施縣”……近年來,洛江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紮實開展“看護管護、防治救治、綠化美化、惠民富民”四個行動,聚焦“治林、護林、用林”三篇文章,推進林長制改革往深處走、往實裏做、往新里創。截至目前,全區林地保有量2.25萬公頃,森林蓄積量153.5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4.49%、穩居全市前四。
治林
“林長+”,五長協同共治
林長制改革,是林業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近年來,洛江區堅持以林長為引領,不斷深化“林長+”聯動合作,建立健全“林長+”協作機制,持續放大“五長”協同共治的疊加效應。
抓履職盡責。完善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林長責任體系,將林長制考核納入績效考核內容,同時,健全重點工作定期調度機制,定期研究調度、推動問題解決,2023年以來通過現場巡查、專題調度等方式,共召開林長會議28次,開展巡林19次,解決重難點問題26條,有力推動全區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
抓互聯互補。組織團委、婦聯等群團部門聯合開展義務植樹、巡林護林等活動,聯合政法委、公安、農水、市場監管局等開展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非法佔用林地等聯合執法,凝聚合力、聯內互補,確保轄區生態環境安全。2023年以來,共破獲涉生態領域案件1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6名、現場查獲國家重點保護動物700余只。
抓群防群治。深化“林長+警長”管護機制,創新探索“3366”生態警務新模式,建立生態警務聯勤工作站,打造“警地融合 警林議題”生態警務品牌。探索“林格+警格”融合運作模式,將全區95名護林員納入警務網格,開展林區治安巡查管控。深化“林長+法院院長”“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與惠安、豐澤兩地簽訂《洛陽橋紅樹林濕地生態環境跨地域司法保護協作框架協議》。探索生態技術調查官制度,聘任生態技術調查官參與案件庭審、提出專家意見。
護林
一體化,護林草濕資源
行走在洛陽橋畔,江水悠悠,飛鳥成群,鬱鬱蔥蔥的紅樹林與古橋相映成趣……一幅濕地生態保護的秀美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這一切,與洛江區多年的濕地保護息息相關。近年來,洛江區嚴格落實林草濕資源管護制度,一體化推進森林經營、濕地保護、松材線蟲病綜合防控等重點工作,鞏固提升國土綠化成效。
厚植“綠色之底”。著力提升森林品質、生態穩定性和固碳中和能力,以實施“五化”(綠化、美化、照明化、凈化、智化)提升工程為抓手,結合“黨建鄰裡+綠美家園”建設,投資超8000萬元推進12個園林綠項目,新增綠地面積8公頃,新建10處街頭綠地、口袋公園,創建市級綠美家園5個,城市“顏值”不斷刷新。
守護“綠色之腎”。建立“天上看、地上查”濕地監管機制,通過護林員現場巡查、無人機動態監測等方式,實行互花米草動態監測,週期性進行互花米草復萌清除63畝,互花米草復萌情況得到有效控制。科學統籌開展生態修復與景觀提升,完成濕地生態修復面積達到565畝,其中種植紅樹林460畝,鹽沼植物105畝,切實維護洛江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安全。
夯實“綠色之基”。按照“突出重點、先易後難、步步為營、決戰決勝”防控策略,全面落實各項松材線蟲病防控措施,加強監測預警,強化源頭管控,加大除治力度,2023年來全區共清理松枯死木14624株,完成採伐改造提升任務16594畝,佔任務總數的100%,實現發生面積、病死松樹數量“雙下降”。
用林
市場化,做大林業産業
林業産業是規模最大的綠色經濟體,對推進林業現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洛江區堅持以市場化思維推進林業産業化發展,發揮生態優勢,激活綠色潛能。
做大做優花卉産業。以促進花卉産業鏈發展為重點,加快推進花卉産業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全區栽植各類花卉面積達5280畝、産值9.534億元,銷售額6.89億元,出口額9500萬元。今年,全區設施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已達3000畝,較2012年增長85%,其中,泉美園藝3個紅掌品種通過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審批,實現全省花卉新品種權保護“零”的突破。
積極探索綠色經濟。創新“生態+”“旅遊+”“文化+”“健康+”等林業新業態新模式,聚焦仙公山等景區,以點帶面推進全區森林生態旅遊基地的建設,著力打造“一鎮(鄉)一品一村一特色”林業品牌。目前,全區林下利用林地面積3.16萬畝,實現林下經濟産值1.3億元,共有森林人家9家,其中三星級以上森林人家3家;新建林下種植基地7個、面積200畝,石龍谷獲得國家級自然教育基地稱號。
全面深化涉林改革。通過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拓寬林業企業融資渠道、持續推進森林綜合保險等,全力推動林業産業快速發展。截至目前,洛江區花卉協會獲得泉州市農商銀行授信1億元,花卉企業獲貼息貸款金額450萬元;全區林權抵押貸款4704萬元,抵押貸款面積1.0809萬畝;全區生態林參保面積5.9667萬畝,參保率100%。(融媒體記者 顏雅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