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潮起東南向海而歌——寫在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開幕之際
11月14日,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工作人員在為11月15日開幕的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布展。記者 林熙 攝
山為脊梁,海是胸襟,這是福建省地形的人格寫照。
三面環山的自然環境,禁錮不住閩人前進的步伐。當歷史把目光投向大海,人們豁然開朗。打開海的大門,分辨風的方向,追逐浪的腳步,傍海而居、依海而興、拓海而榮,世世代代的福建人用勇氣和勤勞,創造出開發海洋、與海共生的閩人智慧,伴隨歲月時序演進更新。
11月15日,以“承載人類夢想 駛向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在福州開幕,更高水準的“海上福建”整“裝”出發。
星辰大海,征途漫漫。這裡鐫刻著福建向海圖強的過去、現在、未來。
依海圖興,勇立濤頭
閩在海之中,海為閩人田。
福建東山島,東海與南海交匯處的一座蝶形小島,狹長的半島猶如伸入海中的筆刷。位於島東南部的陳城鎮澳角村,恰似筆刷的筆鋒。
浩海為紙、碧濤作墨,滿載而歸的漁船、繁忙熱鬧的漁港、熙熙攘攘的魚市……一幅向海而生的生動圖景,鋪展在金秋時節的澳角村。
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23年再訪澳角。看到鄉村發生了巨變,總書記深感欣慰。他感慨地説,鄉村振興還是要發揚優勢,做好“海”的文章。
做好“海”的文章,福建得天獨厚、底蘊深邃。
3752公里的陸地海岸線,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大小海灣125個,海島2214個……襟山帶海的地理特徵,賦予福建得天獨厚的海洋優勢。先民自“舟楫之便”獲取“漁鹽之利”始,在“八山一水一分田”之外,以海為途、拓海而榮,海洋活動賡續不絕。
萬年前,漳平奇和洞的先民,以泰然自若的姿態和勇氣走向海洋、跨越海峽,來自福建強有力的古DNA證據,證實了南島語人群起源於此;
千年前,“漲海聲中萬國商”在“東方第一大港”泉州上演,福船帆影點點,穿行“海上絲綢之路”;
百多年前,承載洋務運動救亡圖存的希望,福建船政為中國自強之道、復興之路上下求索;
數十年前,“愛拼才會贏”的弄潮兒,抓住改革開放機遇,發展民營經濟,積極敞開開放的大門,闖出閩人的智慧、血性與風骨。
做好“海”的文章,福建佔得先機、責無旁貸。
“海洋,我歷來是關心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對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開創了一系列重大實踐,率先吹響了“向海進軍”的號角。
從牽頭研究制定《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開展中國特色的自由港發展之路的最初探索;到要求閩東“耕海牧漁”,念好“山海經”;到提出“海上福州”戰略構想,指出要“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産一樣抓海洋開發,把加快經濟發展的觸角從陸地向海洋延伸”;再到到省裏任職後,反復強調要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提出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産業體系,一系列開發海洋寶藏的戰略思維,讓海洋意識愈發深入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福建海洋事業發展。2014年來閩考察時,要求福建深化山海協作;2021年來閩考察時,明確指出要壯大海洋新興産業,強化海洋生態保護;今年10月來閩考察時再次寄望殷殷,“推動福州、廈門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做大做強海洋經濟”。
做好“海”的文章,福建基礎紮實、未來可期。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福建始終牢記向海發展的囑託。
海洋科技壯大創新動能。全國首個國家級海上風電檢測基地開工建設,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福清下線,建造全球首艘深海2500米採礦船……眾多海洋科技創新成果正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在福建孵化落地。
海洋經濟發展提質加速。2023年,全省海洋生産總值達1.2萬億元,連續9年保持全國第三位,佔地區生産總值的21.7%,初步形成綠色石化、海洋旅遊萬億級海洋産業集群,以及海洋漁業、航運物流、海洋信息3個千億級集群。海洋經濟作為四大經濟之一,為福建經濟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海洋文化傳播出新出彩。涉海理論研究、考古研究、文化遺産保護、文藝創作、宣傳教育和文化産業發展統籌推進,侯官論壇、廈門國際海洋周、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活動豐富多元,“海洋文化看福建”品牌體系,彰顯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
今年7月,錨定“海上福建”建設目標,全省推進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會議召開。勇於“向海求新”、善於“依海圖興”、切實“耕海謀強”,從海洋大省蝶變成為海洋強省,福建風勁帆滿。
耕海謀強,逐夢深藍
福州馬尾,閩江口北岸,古樸沉穩的紅磚建築群靜靜矗立,這是馬尾造船廠的舊址。150多年前,馬江之畔崛起了當時中國乃至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造船基地,拉開了中國工業近代化序幕。
距此30多千米的連江粗蘆島上,馬尾造船廠新廠建設正酣、捷報頻傳:全球最大的敞口集裝箱船以及福州首艘汽車滾裝船先後交付;2艘79.8米大型金槍魚圍網船開工;700TEU集裝箱船的塢修項目圓滿完成……從這裡啟航的“探索二號”科考船,作為目前全球最大作業水深載人深潛器支持保障母船,正一次次駛向浩渺無垠的深海,探索未知奧秘。
曾經,中國人的強國夢想從這裡出發;如今,經略海洋的福建再啟新航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與海的關係,始於漁業,興于漁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率先提出並探索實踐大食物觀。在大食物觀的視域下,遼闊的海洋就是藍色的糧倉、豐茂的牧場。
秋日暖陽下,寧德福鼎市沙埕港波光瀲艷,10萬尾大黃魚抗病新品係魚苗在水中歡快暢遊,翻涌出一道道金浪。2023年,寧德市大黃魚養殖産量達到21.3萬噸,佔全國80%以上,全産業鏈産值超200億元。
劉家富破解大黃魚人工養殖技術難題,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徐鵬團隊攻堅良種選育,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落戶寧德、大黃魚育種大步邁入基因組時代。一度瀕危的魚種,重回海魚養殖頭把交椅。
攥緊種業“中國芯”。目前全省建有省級以上水産原良種場40多家、苗種繁育場超2600家,為種苗供應牢牢守住“基本盤”。
從近海走向深海。距離連江琯頭定海村碼頭東南方向4海裏的海面上,一台長92米、寬36米的“大塊頭”穩穩停泊。它就是半潛式漁旅融合深遠海養殖平臺“閩投1號”,也是海水養殖業向深遠海、機械化、智慧化轉變的“探路者”。
這裡配置了自動投喂、捕撈設施,還有視頻監控、水質監測、5G通信基站等。平臺搭載了光伏發電設備和儲能電池,配備海水淡化裝置和污水處理設備,實現降碳排放。
2023年,福建海水養殖種業規模居全國首位,海水養殖産量全國第二,累計投建深遠海養殖平臺18台,佔全國總數超四成。
沿漫長曲折的海岸線一路向南,海上風機“追風逐浪”,海上“重器”持續“上新”,積蓄著蝶變的能量——
福州福清,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産業園,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下線,3萬餘個零部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關鍵部套技術世界領先;
莆田南日島,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國能共享號”平臺讓“以電養魚”“以漁養電”成為現實,1萬立方米水體成功投放首批1萬尾大黃魚,同時每年發電量可達1600萬千瓦時;
東山杏陳鎮,詔安灣一側海域的灘塗水面,福建省首個灘塗海上光伏電站投運,“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海域立體綜合開發,預計年平均可提供3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
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落地;我國首個海洋領域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啟動;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平潭)等117個國家級、省部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成……海洋,始終是福建高品質發展的戰略要地。
2023年10月,世界航海裝備大會首次在福州舉行,推動更多海洋優質項目、優質企業、優質要素集聚,福建進一步釋放了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的強烈信號。
向新、向綠、向智,培育新質生産力,塑造高品質發展新優勢,福建海洋經濟內涵更豐,“藍色引擎”動力愈發澎湃。
人海和諧,聯通世界
海面上,沖浪、帆船愛好者弄潮逐浪;沙灘上,帳篷、茶桌井然有序;碧海銀灘邊,紅樹林點綴著海岸線;彩虹道上,人們迎風奔跑,煩心事隨風飄散。這就是令人神往的廈門環東濱海旅遊浪漫線。
一度雜草叢生、海水黑臭、灘塗淤積的爛海灘,經過綜合治理,重生為“高顏值”濱海運動休閒度假區。靠海吃海的漁民端著金飯碗,吃起“旅遊飯”。
在平潭的沙灘上趕海拾貝,在霞浦的夕陽下邂逅光影的浪漫,到福鼎的海島拍一張清新的打卡照……福建海岸線不僅孕育了海洋旅遊萬億級産業集群,更處處演繹著人海和諧的精彩。
要用海,先養海。
“要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福建積極營造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濃厚氛圍,實施“碧海”工程,打造“水清、灘凈、岸綠、灣美、島麗”的美麗海洋。
嚴守海洋生態底線,福建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的通知》,編制《福建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和《福建省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工作方案》。
爭取37.5億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實施“藍色海灣”等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15個,在全國率先開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堅工作,修復濱海濕地面積3.7萬畝、防護林0.5萬畝、岸線66公里,種植紅樹林0.9萬畝。
全省大規模開展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升級改造漁排、科學劃分區域、推動綠色健康養殖,極大地改善海洋生態環境、重建海上生産秩序,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清海答卷”。
潮起潮落中,福建海水水質穩步提升,海域生態環境品質穩中向好。2021年至2023年,福建省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持續高於85%。
走向深藍,人海和諧。
筼筜湖起筆書寫,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生態保護修復大格局,“廈門實踐”不僅唱響國內,其在海域方面的治理模式更是被推崇為海灣型城市治理的國際範例。
11月初,在2024東亞海大會暨廈門國際海洋周上,PEMSEA授予廈門“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最佳實踐成就獎”。
與世界對話,共創一個可持續和韌性的海洋,福建為全球海洋治理合作貢獻中國智慧。以海為“媒”,福建更可以聯通世界,築起對外開放新格局。
港口作為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對外交流的紐帶。
現今,福建萬噸級以上泊位增加至208個,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裝箱船、油輪、郵輪和散貨船。廈門港、福州港吞吐量躋身全球前30大港。全省港口開闢320多條集裝箱班輪航線,通達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多個港口。“絲路海運”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命名航線達132條。
港口興,則外貿穩。今年前三季度,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繼續領跑外貿。2023年7月以來,福建鋰電池出口已連續15個月位居全國首位。同期,出口電動汽車、船舶分別同比增長106.6%、98.9%。
2023年,福建沿海地區港口經濟增加值達7116億元,佔到我國海港城市港口經濟總量的11.5%,對福建沿海區域GDP貢獻率達15.5%。
理念環環緊扣,實踐久久為功。在福建,海不只是一片水域,它是生活,是希望,是未來。福建正劈波斬浪、築夢遠航,加快建設海洋強省,構建現代海洋産業體系,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注入強勁的“藍色動能”。(記者 方金春 鄭璜 張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