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福州持續鍛造鮑魚全産業鏈:“一粒鮑”引發的較量
2024-11-18 10:18:38來源:福州日報編輯:鄭艷靈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一粒鮑”引發的較量

福州持續鍛造鮑魚全産業鏈:“一粒鮑”引發的較量

漁民將鮑魚籠放置在養殖區進行挂籠立體放養。記者 林雙偉 攝

  天氣轉涼,連江後灣海域這個聚寶盆又迎來了從北方避暑歸來的鮑魚們。和4月份出發前不同,它們明顯長個了,變得豐腴飽滿。

  “新一批返鄉的鮑魚‘大部隊’有30萬籠。”11月12日,記者跟著“鮑魚大王”吳永壽登上活水運輸船,海風呼呼地吹在臉上。在他眼中,海上最大的寶貝就是鮑魚。

  20世紀90年代,福州市提出建設“海上福州”,在我國沿海城市中率先發出“向海進軍”的宣言。這“一粒鮑”就像一個支點,讓以吳永壽為代表的福州漁民與世界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較量。

  從結果導向來看,目前,中國鮑魚産量位列世界第一,而福州鮑魚年産量約佔全國二分之一,更有“全國平均每3粒鮑魚,就有1粒來自連江”的説法。于吳永壽而言,這個自稱“農民”的連江人,從門外漢成長為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鮑魚分會執行會長,他帶領的團隊入列國際鮑魚協會理事,斬獲過養殖規模、産量、産值等多個第一。

  回望來路,吳永壽最驕傲的是全國首創“南鮑北養”新模式。

  我國幅員遼闊,東部沿海碧波萬頃。縱向看,南北呼應一條線;橫著看,同類養殖一大片。一旦跳出來看,突破、革新便如火花,“噌”地一下照亮困頓已久的黑暗。

  南鮑北養,就堪稱一次史無前例的壯舉。2010年起,這場發端于海上的接力賽,靠著中國南北差異的自然優勢,拉動萬噸鮑魚每年4月北上山東“避暑”,11月南下福州“過冬”。“通過‘南北接力’,鮑魚首次實現規模化全年生長,養殖週期進一步縮短,單位時間産量提高近一倍。”吳永壽説,南北轉場、冬夏對調養殖打破了主養區的季節限制,還能滿足南、北兩地的鮑魚市場需求。

  這是中國鮑魚産量躋身世界第一的制勝一招。

  10年過去,這一養殖模式仍被視為行業“天花板”。如今,在已成為“中國鮑魚之鄉”的連江縣,這一辦法被大多數養殖戶效倣。上千噸的運輸船一艘變十艘,最初從連江啟程,後來莆田、霞浦、東山緊跟其上,浩浩蕩蕩穿行南北,撐起全國鮑魚半壁江山。

  但在吳永壽心裏,鮑魚苗的迭代,才算得上最根本的突破。溯源來看,我們得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信息:連江本無鮑魚養殖。

  “看到那座黃色的建築了嗎,最早的鮑魚苗就在那裏誕生。”站在家門口,迎著海風,50多歲的吳永壽聲音不禁大了起來:那曾是科研院所的駐點基地,日夜攻關鮑魚育種。1987年,福州市水産科學研究所在此建立後灣海珍品基地,5年後,利用日本長崎贈予福州的盤鮑苗種和我國北方的皺紋盤鮑雜交育苗,成功培育出了全國第一個鮑魚“福州芯”——黑鮑。

  養殖戶或許不懂育種,但他們的理解更接地氣。當時,年輕的吳永壽對鮑魚這一新鮮事物唯一的認知只是“能賺錢”。

  “漁民以出海捕撈為業,風險高,收入卻一年不如一年。反觀海上養鮑,1公斤能賣200多塊錢,關鍵還供不應求。”吳永壽説,養鮑成了村民們的新出路。正是科技創新的舉國體制、兩代科研人員的無償奉獻,解決了養殖戶實實在在的問題。

  前有政策引領,後有育種興起。儘管對鮑魚一無所知,1997年,吳永壽還是做了個大膽的決定:自己建廠育種、養殖!“投建育苗場的第二年,就賺了一百萬元。”自此,吳永壽將鮑魚種苗擺在了發展第一位。

  育種的突破,就是産業的突破。幾乎在同一時間,廈門大學柯才煥教授團隊接過“交接棒”,開啟11年的育種長跑。如今廣為人知的“綠盤鮑”便是行業里程碑的成果,個頭比成人巴掌大,長得快,還耐高溫,打破國內市場大規格精品鮑和高端幹鮑長期被國外野生鮑壟斷的局面。

  在不斷試錯與經驗總結中,鮑魚育種在連江實現了本土化。“大規格鮑魚品種面世,過去讓人發愁的生長週期長、怕熱等問題開始可控可解,給産業帶來的變化是革命性的。”吳永壽所在的中新永豐先試先行,目前回來的鮑魚“大部隊”中,“綠盤鮑”佔70%,顛覆以往養殖品種結構,創造出了極大的經濟效益。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30多年來,福州持續不斷地鍛造鮑魚全産業鏈,由跟跑邁向領跑,覆蓋育種、飼料、養殖、加工、運輸、銷售等領域,並搭建“買全球、賣全球”交易平臺,推動“一粒鮑”走向世界。

  幾近傍晚,暮色四合,吳永壽的鮑魚運輸船卸貨完畢,舵盤一轉,繼續向著一望無垠的藍海開啟新一輪進發。(記者 藍瑜萍 謝星星/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