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莆田市秀嶼區搭建新型功能材料産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鏈通産學研 聚才向“新”行
俯瞰永榮科技CPL一體化項目。 梁龍龍 攝
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加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實施科技重大攻關行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營造更加完善的創新環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環境。
作為莆田國家級新型功能材料千億産業集群核心承載區,秀嶼區擁有新型功能材料産業規上工業企業27家。近年來,通過借力省內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不斷推進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秀嶼區新型功能材料産業已逐步搭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原創性、創新型科技成果競相涌現。今年前三季度,新型功能材料産業累計産值266.58億元,同比增長23.2%。今年7月,秀嶼區化工新材料産業集群獲評我省2024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
集聚資源,助力降本增效
走進位於秀嶼區石門澳産業園內的永榮科技CPL(己內酰胺)一體化項目現場,只見塔器高聳、設備林立。隆隆作業聲中,原料苯通過一道道反應,被製成優質的己內酰胺産品。
永榮科技CPL一體化項目是我省百個“重中之重”項目之一,一、二期實現年産己內酰胺60萬噸,産值約150億元。三期設計産能為50萬噸,目前正在建設規劃階段。
在眾多反應裝置中,2座高40余米的萃取塔格外醒目。據福建永榮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工程師劉建邦介紹,這是永榮科技與清華大學聯合開發的年處理30萬噸己內酰胺精製裝置,用於苯已溶液提純,已于去年7月投用,是目前行業內單套産能最大的己內酰胺萃取裝置,處理能力可提升150%。
“除了生産環節,我們在廢料處理方面也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劉建邦説,己內酰胺在生産過程中會産生大量高鹽、高COD(化學需氧量)、不可直接生化處理的廢液。目前行業內常規的處理方式都是將廢液蒸餾後使用天然氣進行伴燒,但這一過程會消耗大量天然氣,成本居高不下。以永榮科技為例,CPL一體化項目每年産生廢液近40萬噸,處理消耗天然氣達900萬立方米,每年的廢液處理成本超億元。
為突破固有技術瓶頸、進一步降本增效,去年開始,永榮科技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聯合研發“廢液濕式催化氧化工藝”,該項技術在處理廢液時産生的副産物為硫酸銨與蒸汽,可以回收再利用且無尾氣和固廢二次污染,為國內首創。“這一工藝預計明年9月份即可投入工業應用,預計每年能節約1.5萬噸標準煤、減少碳排放2.4萬噸,年節約成本7000萬~8000萬元。”劉建邦説。
走進永榮科技科創中心總面積7000平方米的實驗室內,氣相質譜聯用儀、元素分析儀等上百種精密設備一應俱全。依託這一綜合性實驗場所,今年5月,永榮科技正式掛牌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進一步增強與各學研機構合作的深度、廣度。截至目前,永榮科技在科技轉化、創新創造領域不斷突破,累計獲得國家專利188項。
“從實驗室到生産線,高新技術成果落地轉化是十分複雜的過程。我們擁有成熟的生産工藝和完備的實現設施,可為高校科研團隊提供化工行業催化劑産品中試,加速各項新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進程,讓企業能更加快速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福建永榮科技有限公司外聯高級主管李麗琴説。
向新向智,攜手共進。近年來,秀嶼區通過“引才+搭臺”,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與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創新主體協作融通,建成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重點實驗室等省級以上創新創業平臺28個,促進雙方關鍵領域技術合作。
協同攻關,塑造競爭優勢
“只要打開機器,1小時就可以生産50立方米的聚氨酯材料,相當於每小時創造約30萬元的産值。”站在聚氨酯全自動發泡生産線前,福建越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明洪説。
越特是一家創辦于2005年的民營企業,多年來深耕高性能聚氨酯材料的研發、生産領域,是安踏、斐樂、彪馬等知名鞋服品牌的合作商,企業年産值1.5億元。
走進越特的工廠,只見2條相接的生産線上,床墊大小的聚氨酯材料被源源不斷輸送出來,場內設有6條切割線,工人將根據訂單需要將它們切分成3~10毫米厚度,再按捆打包運輸,送往鞋業工廠。
近年來,越特攜手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所、福州大學,耗時1年多研發了高溫耐水解聚氨酯發泡材料,此類材料不僅擁有高舒適性,而且不懼高溫、水泡不散且回彈性能好,破解了高彈海綿不耐高溫的難題。
目前,越特新材料研發生産的聚氨酯高彈材料、慢回彈材料(記憶海綿)産品在行業細分領域中的市場份額穩居國內前三,企業先後躋身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知識産權優勢企業行列。背靠名校大所的創新資源,越特已著手佈局新興産業。“下個月,公司新建的一棟研發中心即將投用。明年,將繼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科研人員引入,讓各類資源向研發前端累積。”許明洪説。
創新的關鍵在人才。近年來,秀嶼區新型功能材料産業先後引進、培育各類人才2000多名。此外,聚焦産業發展需求,當地還通過聘請政府顧問、選任“科技副總”等形式,積極對接國家及省內外行業專家,柔性聘請19名人才顧問為産業把脈問診,進一步打通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移與産業應用的鏈條,推動新型功能材料産業高品質發展。(記者 陳漢兒 何金 通訊員 蔡鳳梅 吳敏敏 陳世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