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福州:敢闖敢試 挺進深藍
2024-11-22 09:58:38來源:福州日報編輯:鄭艷靈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福州成功下水深遠海養殖平臺12台(套),創下投放、投産數等多項全國第一——敢闖敢試 挺進深藍

福州:敢闖敢試 挺進深藍

位於連江定海灣的“百台萬噸”生態養殖平臺。記者 林雙偉攝

  在剛結束的第二屆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上,福州連江展館亮出了搏擊滄海的“長纓”——“閩投1號”“定海灣1號”“乾動1號”等近十台海上養殖重器,徹底顛覆了大家對耕海牧漁的傳統印象。

  “老傳統”是怎樣的?迎著海風,站上位於連江定海灣的“閩投1號”甲板往回看——

  近岸淺海區,依稀可見零星傳統木質漁排,這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福州漁民從捕撈到養殖的初代嘗試。向遠延伸,黃藍相間的塑膠漁排整齊排列,比起木質更抗風、更環保。而靠近“閩投1號”的周圍,數十個圓形網箱星羅棋佈,結構更穩固、材料更先進,這是第三代海洋養殖裝置。

  “‘閩投1號’屬於第四代‘住宅’,深遠海養殖平臺。”“閩投1號”運營方、福建福魚薈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航介紹,從200米的近岸向3公里的外海拓展,養出的大黃魚品質和口感都接近野生大黃魚,産值、售價也更高。

  30年前,福州在全國沿海城市中率先發出“向海進軍”的宣言。這片被稱為“聚寶盆”的藍色海域,承載著一代人的夢想。

  今天來看,向海圖強,福州已是“數一數二”:漁業産值位居全國第一,水産品産量全國第二。但要從海洋大市向強市轉型並不容易:一頭是用工荒、近海養殖空間不足等“老大難”問題亟待解決,一頭是刀刃向內的轉型發展在倒逼,從生産模式到觀念意識變革無法一蹴而就。

  轉型之難,難在誰去引導?誰來投資?誰來操作?而這也正是在傳統漁業迭代中,福州著重發力點。

  2017年,中國與挪威合作的“超級漁場”問世,在水産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同時也標誌著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能力邁上新臺階。

  我們能不能用?全國漁業第一縣連江率先行動,密集開展座談,傾聽漁民、漁企真實需求。這與國內重型裝備製造行業“排頭兵”上海振華重工集團不謀而合,共同促成全國首個深海鮑魚機械化養殖平臺“振鮑1號”,首個深海自動旋轉海魚養殖平臺“振漁1號”誕生,讓漁民的夢想照進現實。

  “新平臺可以自動旋轉,三分之一的網箱露出水面,與空氣、陽光充分接觸,解決了附著物難題。”“振漁1號”使用方、福州力美水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福安告訴記者,平臺還能自動監測海水pH值、鹽度和含氧度,通過手機就能掌握它的一舉一動。

  與上海振華重工合作,僅僅是福州搭建海洋經濟科技創新政産學研協同平台中的一例。從2018年開始,福州在全國率先推動鮑魚、大黃魚等海水養殖業從內灣向深遠海、機械化、智慧化轉變。

  在省科技特派員、連江縣水産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王為剛看來,作為高新技術,深遠海養殖裝備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資源,得願意“試錯”、敢於“試錯”,“許多有益的嘗試、好的發明往往誕生在這個過程中”。

  空間能不能再大一點?在連江,3000畝海域陸續完成出讓,可供10余座深遠海養殖平臺落戶。

  參與者能不能更多元?除了養殖企業,造船企業也爭相入局,全市建立“企業+集體+漁民”多元化合作機制,“乾動”“定海灣”等本土企業自主研發的嘗試更是先人一步。

  政策引領能不能更大膽一點?市縣兩級接連出臺《關於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十條措施》《連江縣深遠海養殖發展規劃(2021—2035年)》《關於支持和促進深遠海養殖産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試行)》等一系列全省率先舉措,讓各方吃下“定心丸”。

  可以説,福州實踐不斷觸碰天花板的積累,為全國深遠海養殖裝備建設提供了一個個樣本。短短7年時間,全市已成功下水深遠海養殖平臺12台(套),撐起的不只是從淺水到深水的一次次嘗試,更是創下投放、投産數等多項全國第一。

  不過,即便發展勢頭強勁,新平臺建設同樣面臨著“成長的煩惱”。其中,既有市場環境困擾,也有“閩投1號”等“成長快的孩子”在運營週期長、不確定性強、維護成本高等方面需要直面的現實掣肘。

  不只福州,這也是許多致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城市普遍面臨的難題。敢闖敢試,福州再次走在前頭。今年3月,在長樂新下水的“航寧1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在深海“打地基”,樁基桁架式的平臺建設成本僅為浮式桁架類養殖平臺的一半,但能産生同樣的經濟效益。

  “航寧1號”負責人王開木對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他説:“計劃增加一兩套新養殖平臺,平臺有望落戶連江,希望探索出性價比更高的養殖模式。”(記者 藍瑜萍 謝星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