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洛陽橋:海內第一橋 世界遺産地
洛陽橋全景 (資料圖片)
位於洛陽橋中亭的海內第一橋展示館
“萬古安瀾”宋代石刻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詩作《洛陽橋》,描繪了泉州洛陽橋的悠久歷史和泉州灣的繁忙景象。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是現存世界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位於洛陽江入海口處,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四大名橋”之一。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産,洛陽橋見證了泉州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近年來,隨著泉州申遺成功,作為遺産點之一的洛陽橋迎來更多關注,以遺産點保護活化利用為契機,洛陽橋重煥光彩,吸引了八方遊客競相一睹其風采。
飛虹橫亙跨江海
傍晚時分,走進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村,村中阿伯彈奏的南音曲調悠揚入耳,阿嬤撬出一隻又一隻肥美的海蠣,陣陣海味撲鼻。粉紅霞光瀰漫,恍入安寧舊夢,正遂了古人喚“萬安”之願。
橋南村位於洛陽橋畔,背山面海,因洛陽橋的交通往來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自橋南古街向東北直行,就見一道長橋躍霞光、跨江海。洛陽橋上,行人成群漫步閒談;舟形橋墩旁,漁船三兩依偎停泊。“這條路就是以前的官道,古代人去福州甚至到江西、浙江大都要經過這裡。”泉州洛江區萬安街道宣傳委員石柏欽介紹。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建成于宋嘉祐四年十二月(1059年),位於洛陽江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
未建橋時,作為跨洛陽江最窄處,這裡原設古渡口,唐時就有旅人往來,只是海況複雜,過江凶險異常。據清代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每歲遇颶風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無算,因名渡口為‘萬安渡’以禱之。”
至宋朝,泉州港聲名更盛,帆檣林立,商賈雲集。萬安渡在漲海聲中,迎來了萬國商,卻也常聞風浪阻斷航運或舟船遇難的消息。構築要道,暢通商道,造橋成為當時的人心所向。
前有李寵“甃石作浮橋”,後有泉州開元寺僧人宗已和郡人王實、盧錫又“倡為石橋”,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多位有識之士接續為渡口籌建橋梁,但屢遭挫折。直至宋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到任泉州太守,積極攻克資金、技術、人力等現實問題,並於次年最終建成。
建成後,“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傳聞,當地民眾為感念蔡襄功績,在村中為他立了座“蔡襄祠”。主殿內,兩塊石碑左右分立,上刻蔡襄“合樂燕飲而落之”的《萬安橋記》。《橋記》僅153個字,扼要記明瞭建造時間、規劃、耗資、作用及主建人員。
“靡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造橋耗資數目可謂天文數字,是在官方引導下,由民間籌資所得。此外,以《橋記》所載的浮圖義波、宗善為代表的僧侶群體,甚至未載其名的在泉蕃客都貢獻頗豐。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洛江區志願講解員曹強告訴記者,除捐資外,當時還有眾多渡口兩岸的民眾自發參與建造。“洛陽橋這樣艱巨工程的成功,最根本的還是由於不少橋工巨匠的貢獻,不能把它只歸功於蔡襄……參加工程的勞動人民,胼手胝足,傾瀝血汗,雖然《橋記》不載其名,但其功德巍巍,與橋共存,這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殺的。”盛讚洛陽橋為“福建橋梁的狀元”的橋梁專家茅以升曾如此評述。
作為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內陸腹地的交通樞紐,洛陽橋與安平橋、順濟橋等共同連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幹線,在泉州水陸複合運輸網絡的發展中具有開拓性的里程碑意義,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交通保障。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洛陽橋作為泉州世界海洋貿易中心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産要素,被列為遺産點之一。
技藝精湛天下奇
漫步在洛陽橋上,放眼望去,洛陽江兩岸的風光盡收眼底,橋身的石板經過歲月的洗禮顯得古樸而沉穩,橋兩岸鬱鬱蔥蔥的紅樹林與古橋相映成趣。行至橋中亭,一座古樸的閩南傳統紅磚建築映入眼簾,門上方、屋檐下挂著一塊匾額,上書“海內第一橋”。
《中國古代橋梁》一書中,稱洛陽橋為“橋梁的代表”,《泉州府志》卷七十五則稱之為“海內第一橋”。洛陽橋作為中國首座跨海簡支梁式石橋,以其精湛的營建技藝、豐富的歷史內涵和超群的藝術價值,在中國橋梁史乃至世界橋梁史上佔據重要地位,與趙州橋、廣濟橋、盧溝橋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古橋”。
于江海交匯之處建橋,必須要有堅實牢靠的墩臺基礎。洛陽橋建造時橋工因勢利導、就地制宜,在江底沿著橋梁的中線拋置石塊,並向兩側展開一定寬度,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的基址,接著在矮石堤上建造橋墩,這就是現代的“筏形基礎”橋基。
橫跨江底的石堤中間有著很多縫隙並不牢固,在海浪的衝擊下,石塊很容易被海水衝散,從而導致石堤發生坍塌。為解決這一問題,當時的工匠提出了“種蠣固基”法,就是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散置牡蠣。
“牡蠣吸附在岩礁上,與依託物體緊密黏附在一起,並且牡蠣繁殖能力非常強,而且無孔不入,可以把分散的石塊膠結成一體。牡蠣形成填補石塊縫隙的黏合劑,能夠經受住海浪的衝擊,從而使整條石堤達到相當堅固的程度。”曹強介紹。
行走在洛陽橋上低頭細看,會發現橋面由一根根石板呈縱向排布,為整塊條石。據介紹,橋面的條石最長可達11米,重達10余噸。宋朝時,泉州所建橋梁多數為梁架式石橋,石構建築雖然堅固耐用,但質地沉重,給施工帶來一定難度。“這麼重的條石,在古代沒有起重機、吊機等機械的情況下,是如何架設到橋基上的呢?古人自有智慧。”曹強説。
明代王慎中《泉州府萬安橋記》碑記載:“鑿石伐木,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牽。”蔡襄與工匠集思廣益,想出一個“浮運法”,即利用大潮潮水上漲到最高位時,架橋的工人們將石塊搬運至木排上,借用漲潮的浮力,把數噸重的石梁托舉架設到橋墩上。退潮時,隨著水位慢慢降低,船上的石梁就架在兩邊橋墩上了。
利用“浮運架梁”技術,洛陽橋上300多塊巨大的石板逐一架設,洛陽橋漸漸顯出奇偉的雄姿。
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名談往》中稱譽洛陽橋:“這種基礎,就是近代橋梁的‘筏形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浮運法’,就是今日還很通行。福建自洛陽橋興建成功,泉漳兩地相繼修成‘十大名橋’,為橋梁技術開闢了新紀元,致有‘閩中橋梁甲天下’之譽。”
洛陽橋首創的梁式石橋建造成功經驗,令宋代泉州掀起了史無前例的“造橋熱”,開啟了宋元時期泉州三個世紀的造橋運動,史稱“郡境之橋,以十百丈者不可勝紀”。宋元時期,泉州著名的安平橋、石筍橋、蘇埭橋、順濟橋、盤光橋等數十座橋梁相繼建成。
千年古橋迎新韻
洛陽橋橋中亭有數方石碑。碑刻大多是記載洛陽橋在宋代始建後,歷代修繕的歷史。
走過千年風雨滄桑,洛陽橋先後歷經17次修繕,最近一次修橋是在1993年至1996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600多萬元,對其實施保護性修繕,恢復古橋舊貌,並一直延續至今。
2011年,時年83歲的泉州籍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踏上洛陽橋,寫下40行詩《洛陽橋》。“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洛陽橋》中這兩句詩文,如今就“寫”在橋南古街洛江僑批館(泉州僑批館洛江分館)的院墻上。這棟建於民國時期的番仔樓于去年10月修繕完畢,是當地對傳統建築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的重要嘗試。
洛陽橋畔的橋南古街,是泉州活化遺産社區的一個重要試點。古街上,像洛江僑批館這樣煥新升級的老房子,還有餘慶樓、南洋樓等4處,另外還有16棟傳統建築正處於保護修繕或活化利用進程中。
盡可能“原汁原味”展現遺産的歷史風貌,是洛陽橋及其周邊區域保護的基本原則。
“歷史文化遺産,不應像古董一樣供起來,而是要充分挖掘其承載的城市歷史和文化記憶,讓它們‘活’在當下。”石柏欽説,老建築保護做得好,不單單是不改變原狀,更要關注如何活化利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滿足多元化需求。
“原汁原味”展現遺産風貌雖然增加了設計和施工難度,但換個角度思考——其能帶來的文保價值和經營價值,會慢慢顯現,且難以估量。這正是在文物保護和文化旅遊發展中尋找平衡點,實現“文旅共贏”。
時間,是洛陽橋的朋友,讓它浸染時光的味道,成為一個記憶符號。在保護修繕的基礎上,近年來泉州著力構建“智慧洛陽橋”,結合前沿科技推進全息投影樓體秀、AR全景沉浸式體驗、語音導覽等智慧旅遊項目落地,提升文化遺産數字化利用水準,並且舉辦了百餘場主題文化節、藝術展演、音樂節等活動,令洛陽橋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支持,成為當地的旅遊網紅點。
不久前,總投資80億元的洛陽灣世遺文創小鎮項目簽約落地,項目策劃以千年洛陽橋為文化核心,以濱海商港文化為主題,通過古橋、老街的修繕和文化演繹,再現千年海絲商港的繁華盛景,並計劃引入多元業態,打造集城市休閒、文旅度假于一體的複合型旅遊目的地。
業內人士認為,以文化為魂,輔以全新的詮釋手法,用文化自信打動人、感染人、吸引人,或將是洛陽橋的又一齣圈之道。
“站如東西塔,臥如洛陽橋。”這句泉州人最熟悉的諺語,透露出當地人對洛陽橋的偏愛。在加速對洛陽橋和古街區保護修繕的同時,泉州已做好了後續品牌、渠道和內容方面的規劃,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洛陽橋故事。(記者 黃瓊芬 見習記者 莊釗瀅 湯海波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