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與鄉,雙向奔“富”
柘榮縣乍洋鄉寶鑒宅村美如畫。
從人口看,柘榮無疑是福建最“袖珍”的縣——全縣人口約11萬人,比不上一些鄉鎮的人口規模。但“小”並不是它的全部。
今年前三季度,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産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項指標增幅均居閩東第一。其中,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6,遠低於全省和全國的2.21和2.46。
精確的數字背後,是更具體的城鄉關係:在共同富裕這條康莊大道上,城未落下鄉,鄉未遠離城,二者協同發力、共同進退,在融合中不斷縮小差距,攜手走向共榮。
尋找城鄉融合最大公約數
觀察一個地方的城鄉關係,縣城是重要的切入口。作為連接城市與農村的“中轉站”,它是資金、人才、信息、土地等城鄉要素流動最活躍的地帶,可謂城鄉融合的最前沿。
小縣柘榮,縣城發展獨具特色。
該縣下轄9個鄉鎮119個建制村(社區),最遠的鄉距離城關僅20多分鐘車程,最遠的村也不過40多分鐘。立足城鄉距離近、聯繫緊的基礎,當地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提出了“小縣大城關”的構想。這裡的“大”,不是地理空間意義上的“大”,而是人口、産業、資源等向城關及周邊不斷聚集。
經過30多年發展,“小縣大城關”呼之欲出:逾三分之二的人口住在城關,這一比例在全市山區縣中位列第一,城鎮集中了全縣超98%的中小學生。
“小縣大城關”帶來的不是城鄉割裂。相反,它能夠釋放出強大的輻射帶動效應,通過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在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
當我們把目光隨機投向一名柘榮普通農民的生活軌跡,這種效應將更加具象化。
在柘榮農村,幾乎家家戶戶种太子參,人均參田0.7畝。太子參冬種夏收,縣裏的生物醫藥公司統一保底價收購。光是龍頭藥企福建力捷迅藥業有限公司獨家推出的復方太子參顆粒(口服液),每年就需收購120噸道地太子參。今年,復方太子參顆粒從處方藥轉換為非處方藥。市場拓面,將進一步帶動原料需求。
過了農忙時節,柘榮農民也閒不下來。這裡是“中國刀剪之鄉”,全縣刀剪生産企業92家;全國最大的僧服生産基地,國內市場佔有率近七成。這些工業企業為柘榮農民提供了大量家門口靈活就業的崗位。
“我們以‘小縣大城關’建設為基礎,集中力量培育打造以生物醫藥、不銹鋼、刀剪、僧服等特色工業為主導的産業體系,並積極向鄉村輻射,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動力。”柘榮縣委書記張曉容援引了一組數據:全縣戶籍人口11萬人,常住人口9.2萬人,人口流失率在山區縣中處於較低水準。“留得住人,源自大部分城鄉居民在家鄉有事幹、有錢賺。”
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農産品有銷路,農閒時有班上,這是以工促農最直接的效應。當地更深遠的考量,則是通過城與鄉、工與農的深度互動,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推動傳統農業現代化轉型。
在柘榮,一場傳統農業流程再造正在發生。
基於資源稟賦與産業基礎,當地構建了“2+N”農業特色産業體系。“2”指的是太子參與高山白茶兩大主導産業。作為“中國太子參之鄉”,柘榮90%以上農民從事與太子參有關的産業。英山鄉鳳洋村農民吳國冬種了20多年太子參,但能否豐産優産,總是聽天由命。尤其是近年來高發的太子參葉斑病毒病,讓老吳備受打擊:“這種病毒病發病時,葉片斑駁、皺縮,輕則減産,重則絕收。”
太子參鏈主企業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村企協作,為當地太子參産業帶來了一套全産業鏈解決方案。
在種源端,推廣自主選育的“柘參4號”等高産、抗病能力強的新品種;在種苗方面,推廣經過脫毒技術處理的健康種苗,大大降低染病率;在生産管理環節,統一提供參種、農資和技術指導,支持參農按照GAP(中藥材生産品質管理規範)生産,推動太子參種植規範化、標準化;在銷售上,實行訂單農業,以高於市場行情的10%統一收購……
如果説柘榮參農接受了一場現代科技與現代農業的洗禮,當地茶農則在進行著生態農業的啟蒙。
優良的生境與氣候,孕育出柘榮高山白茶獨特的品質。然而,和名聲在外的福鼎白茶相比,柘榮高山白茶一度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何通過差異化競爭突出重圍?這也是英山鄉石古蘭村鄉賢王岩龍一直思考的問題。
幾年前,在外經營了多年茶葉生意的王岩龍回到村裏,成立寧德石古蘭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了千畝茶山。經過反復市場調研,他將“野放茶”的概念帶到村裏。所謂“野放茶”,就是讓茶樹在最接近原生態的環境下“野蠻生長”,茶園不開荒、不挂白、不施肥、不打藥、不修剪,茶樹與野草、灌木、杜鵑、藍莓等原生植物和諧共處。與此同時,王岩龍還將茶樹認養、茶園觀光等新模式、新業態嫁接到傳統白茶産業。
茶山活了起來,村莊也火了起來。
“過去,村裏閉塞落後,交通不便,茶商望而卻步,茶農只能肩挑步行賣茶青。”返鄉村民王岩輝説,這幾年,村莊道路改善,石古蘭高山白茶開始打出名氣,曾經凋敝的村莊越來越熱鬧。幾年前,他也和王岩龍一樣回到村裏,開辦農家樂、民宿和休閒空間。如今,石古蘭村已成為網紅打卡村。
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
當傳統農業在“接二連三”中加速現代化,柘榮進一步思索:如何讓農民在産業鏈的不同節點上,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分享更多産業增值收益。
草本湯是從柘榮走出去的餐飲品牌,在省內外已發展近600家門店。從食材生産、採購、加工,到倉儲、配送,再到終端銷售,餐飲産業鏈長節點多,如何帶動更多農民參與其中?
鐵場村的辣椒醬,宅中村的白鷺鴨和烏骨雞,東源鄉的土豆……如果你仔細翻閱草本湯的菜單,不難發現來自福建首個“中國長壽之鄉”柘榮的食材。
“柘榮高山地形和特殊的氣候,形成了農産品的獨特品質。”草本湯供應鏈負責人林秀金説,在“柘籍人才回歸”工程召喚下,草本湯回到故里,投資2.1億元建設草本湯(全國)生産服務中心。近年來,公司已和當地多個村達成農業種養合作,建設了10多個食材基地,每年以保底價收購蔬菜超5000噸、家禽6萬羽,帶動3000多人發展生態農業,人均增收2.5萬元。最近,草本湯又將目光鎖定高山白茶資源,開設茶葉加工廠,開發出會員專屬産品“毛毛針”,為當地茶葉拓展銷路的同時,依託門店空間,提高柘榮高山白茶曝光度。
林秀金説,未來的村企合作,將不局限于簡單的供應與採購關係。他希望,能夠深度介入上游環節,利用自身市場、渠道、技術、人才等優勢,幫助柘榮廣大農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優勢産業,培育柘榮農業品牌。同時,還可讓農民參與到包材生産等産業鏈的其他環節。
村民增收,村集體也不能落下。近年來,柘榮探索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推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由領辦全覆蓋到營收全覆蓋。
東源鄉鐵場村,是遠近聞名的“辣椒村”,全村半數以上人口從事辣椒種植、加工。近年來,村裏與福建融盛食品有限公司開展村企合作,創新推廣“支部領辦合作社+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
“公司實行訂單作業,與合作社簽訂保價收購協議。”融盛食品負責人曾岩招説,公司集中育苗,統一為合作社種植戶提供健康種苗,全程提供技術指導。最近,公司還探索太子參與黃椒輪作模式,實現“一地兩收”,光是黃椒就能實現過萬元畝産值,推動村民與村集體雙增收。(記者 陳輝宗 張輝 單志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