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福建通過秸稈炭化製備生物炭 助力農業固碳減排
2024-12-27 10:12:45來源:福建日報編輯:鄭艷靈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我省科技人員通過秸稈炭化製備生物炭,開發炭基肥,改良培肥土壤,助力農業固碳減排,拓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渠道——秸稈的“黑化”重生之路

  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加工下腳料等農業廢棄物,處理起來一直讓人頭疼。其實,它們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可以就地還田,化作春泥更護花,也可以堆漚發酵,轉化成營養豐富的有機肥……

  其中,秸稈等生物質材料在缺氧條件下熱裂解而成的富碳産物,稱為生物炭。福建科技人員便是引入炭化工藝,探索生物炭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黑化”,讓農業廢棄物迎來重生,它們和常規肥料雙劍合璧後就成了炭基肥,擁有改善土壤結構、培育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碳儲量等多重技能,成為綠色低碳農業舞臺上的“大主角”。

  煙稈何去何從

  光澤縣寨裏鎮橋亭村煙農邱希財種了半輩子烤煙,也和煙稈週旋了半輩子。

  “在福建,廣大煙區普遍採取煙稻水旱輪作模式,也就是每年7月煙葉采收後,無縫銜接種一季晚稻。”邱希財説,在水稻插秧前,必須處理好烤煙秸稈。一般來説,一株煙稈1米多高,一畝煙田能産生1100多株煙稈,鮮重1噸左右。

  這麼多煙稈何去何從?

  過去,邱希財家的煙田不過六七畝,煙稈大都堆放在田埂邊,聽之任之。但隨著機械化程度提升,煙田面積已增加至上百畝。這麼多煙稈如果焚燒,會産生大量有害氣體、粉塵等,且造成火患。因此,普遍的做法是整地時用拖拉機將煙稈就地粉碎還田。

  這種方式看起來經濟環保,但也有風險。

  “烤煙連續種植多年後,容易滋生青枯病等土傳病害,造成連作障礙。”邱希財説,煙稻輪作本是通過水淹減少病害發生,但如果將帶有病原菌的秸稈直接還田,會增加下一季烤煙染病風險,影響産量和品質。此外,在水熱條件不足的地區,秸稈還田後分解速度較慢,土壤容易出現大量空隙,後茬作物種子與土壤接觸不足,將導致種子發芽率降低,無形中增加用種成本。

  2019年,光澤縣入選全國首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縣。探索農作物秸稈、雞糞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渠道,是其中“無廢農業”板塊重要建設內容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地引進了以王成己為代表的省農科院專家團隊。

  王成己長期從事土壤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生物炭農學與環境效應研究。“農業雖是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卻也有著巨大的碳匯潛力。”他説,在“雙碳”背景下,具有強大固碳能力的生物炭,成為研究熱點。早在2009年,王成己所在團隊便開展生物炭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研究,並在山地果茶園中示範推廣。如今,他將這一技術應用到了煙田。

  “黑化”的煙稈

  從煙稈到生物炭,如何華麗變身?

  “煙稈首先要自然風乾,將水分控制到30%以下,而後機械粉碎,送入炭化爐,歷經無氧熱裂解。”光澤君和再生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蔡梅水説,炭化是生産生物炭的核心環節。處於缺氧環境的農作物秸稈在高溫裂解作用下,水分、雜質等“灰飛煙滅”,成為可燃性氣體,經回收循環後回到起點,循環為炭化爐提供熱能;含碳有機物則在高溫作用下不斷富集,最終形成粉狀、顆粒狀、塊狀的生物炭。其間,氮、磷、鉀等養分也得到適度保留。

  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燒烤炭、活性炭、煙花引線炭等,都是炭化的産物,只不過其炭化溫度和時長有所不同。

  “溫度太低,時間太短,炭化程度不夠;反之,碳的富集程度高,但其他養分可能大量流失。”王成己説,為了匹配最合適的炭化工藝,研究團隊歷經多次試驗,最終確定了煙稈生物炭最理想的技術方案,也就是在450℃條件下,持續燒制大約2個小時。目前,這一技術已實現從實驗室到工廠規模化生産的轉變,一次可以炭化50噸煙稈。

  “黑化”之後的煙稈,最終歸宿是土壤。這些黑不溜秋的炭塊或炭粉骨骼驚奇,有獨特的空隙結構和較大的比表面積——即在相同品質下,擁有更大的表面空間。這意味著,它們融入土壤後,便具有不可小覷的吸附能力,能夠牢牢鎖住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為土壤微生物提供充足的生存空間。在光澤煙葉産區,傳統肥料利用率只有不到30%。生物炭恰恰可以保水保肥,從而大大減少化肥用量。

  從內涵上看,生物炭小小身軀,卻猶如一個豐盈的碳庫,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以有機碳的形式封存其中,為植物生長提供豐富碳源。此外,生物炭中還含有氮、磷、鉀、鈣、鎂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在穩定的化學結構加持下,它們在土壤中的分解速度極慢,能夜以繼日為土壤固本培元。為了把生物炭打造成“六邊形戰士”,農業專家還通過科學配比,讓生物炭與不同的肥料喜結連理,為不同作物量身定制炭基肥,放大其培肥土壤功效。

  今年,王成己團隊在邱希財家開闢了3畝試驗田,讓炭基肥産品與不同肥料同臺競技,結果不負眾望。“使用煙稈生物炭和炭基肥後,提升了煙田肥力,促進烤煙提質增效,同時還可減少化肥用量20%至30%。”王成己説。

  如何接住“潑天的富貴”

  隨著生産工藝的突破,煙稈生物炭産業化應用加速推進,正迎來“潑天的富貴”。

  “光澤是全國優質煙葉重點産區。”南平市煙草公司光澤分公司煙葉辦負責人池國勝説,去年該縣煙葉種植面積3.44萬畝,每年産生廢棄煙稈約2.9萬噸。早前,光澤縣啟動煙稈生物炭肥開發利用與農田土壤健康保育項目。按照計劃,2023年至2025年,該縣將回收廢棄煙稈3.75萬畝,通過生産煙稈生物炭等方式,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值得一提的是,光澤是全國重要的白羽肉雞養殖基地,年産鮮雞糞超50萬噸。在光澤,煙稈與雞糞,曾經的兩大廢棄物,成為炭基肥黃金組合。

  儘管炭基肥效果不俗,但作為新生事物,在推廣過程中難免遭遇水土不服。最大的障礙在於成本居高不下。

  王成己算了一筆賬:“15畝煙田産出的煙稈原料,才能燒出1噸生物炭。光是收集、運輸、晾曬、粉碎,一畝煙稈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就需要200多元。”農戶若使用煙稈生物炭部分替代傳統肥料,每畝要增加數百元的用肥成本。

  在他看來,生物炭成本居高不下的背後,是農業生産機械化水準較低。目前,烤煙生産,尤其是采收環節,還極大依賴人工作業,適用於南方山地丘陵地區的專用煙稈采收設備仍是稀缺品。有感於此,光澤縣正通過科企協作,研發新型煙稈拔稈機,以期在産業前端降本增效。

  福建省煙草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唐莉娜則建議,引入社會化服務模式,通過在産地建設小型炭化爐的方式,就近為農民提供煙稈炭化服務。但局限性在於,烤煙生産具有很強的季節性,炭化工廠難以全年可持續運營。因此,應當拓寬生物炭原料來源。實際上,在農業領域,毛竹、木材加工下腳料、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幾乎“萬物皆可炭化”。

  農業碳匯交易,則為生物炭創造了更多應用場景。

  所謂農業碳匯交易,就是將農業固碳減排貢獻量化後,參與市場交易,以抵消生産生活中的碳排放。在這方面,福建早有探索。2022年7月,南靖縣完成了全國首單農田碳匯交易。該項目通過採取秸稈還田、減施化肥、增加有機肥施用量,實現土壤增碳。2024年12月,惠安縣又完成了全國首單土壤改良農業碳匯交易。該項目探索出了“牡蠣養殖—廢殼利用—土壤改良—碳匯交易”的新模式。

  王成己認為,生物炭對於壯大土壤碳庫,收效顯著。若能通過農業碳匯交易,以市場方式反哺低碳農業,提高農民以生物炭替代化肥的積極性,可有效推進生物炭基産品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同時為基於生物炭的碳匯産品開發和交易提供廣闊前景。(記者 張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