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三批認證名單公佈——福州緣何上榜國際濕地城市
羅源灣紅樹林公園。(市林業局供圖)
在濕地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雙贏之路上,福州走在了世界前列。
2025年年初,喜訊傳來——《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64次會議期間,濕地城市認證獨立諮詢委員會聯合主席宣佈,第三批國際濕地城市認證名單公佈,計劃新增31個城市。中國9座城市入選,福州榜上有名。
“國際濕地城市”是對一座城市濕地生態保護的最高嘉獎,作為全省唯一入選的城市,福州為何能獲此殊榮?
家底豐厚
當之無愧的“濕地之城”
如果資源稟賦也是一種實力,那麼福州堪稱“天賦型選手”。
閩江穿城而過,139條內河縱橫交錯,大小湖泊點綴其間,河網平均密度超過3公里/平方公里,擁有全省1/3的海岸線,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實屬少見。
也許有人會好奇,這也能算濕地?
《濕地公約》給出了答案: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
“福州存在數量眾多、類型各異的濕地,河流、水庫等都歸屬於濕地範疇。”市林業局自然保護地規劃發展中心主任王英姿介紹,換言之,不是只有大片水域,魚戲江海、草長鶯飛的地方才叫濕地,身邊的一條河流,一處池塘,都可以是濕地。
當然,福州的濕地還遠不止這些。紅樹林地、河流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沿海灘塗、溝渠和淺海水域……涵蓋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和人工濕地等四大類,擁有1處國際重要濕地、8處省級重要濕地、3處省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
據統計,目前全市濕地總面積為19.42萬公頃,佔全市面積的15.14%,濕地保護率55.33%,兩項指標均居全省首位。
濕地環境優劣,鳥類最知道。
在如今的全球濕地生態格局中,福州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中轉站;“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組團到訪,全球種群數量創歷史新高;在野外記錄到中華秋沙鴨、白鶴等多種珍稀保護動物……它們都用“腳”為福州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投了寶貴一票。
形成雙贏
用新理念打開保護思路
城鎮化進程中,濕地成為城市生態系統消失得最快的部分。
很長一段時間內,地處長樂的閩江河口濕地一度淪為“失地”:魚塘遍佈、海漂垃圾堆積、污水肆意排放、互花米草氾濫,生態環境遭受重創。
2002年4月,看到專家呼籲搶救性保護閩江河口濕地資源的材料,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明確表示“必須重視對濕地的保護”,全市被侵蝕的濕地很快迎來轉捩點。
一座寸土寸金的省會城市,究竟該怎樣保護濕地生態?
規劃先行,立法保護——
2014年,福州在全省率先編制《福州市濕地保護規劃》,首次明確福州濕地的總體佈局、保護目標和保護重點。2017年,福州在全省率先頒布實施《福州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並成立福州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明確生態紅線。迄今,福州市已出臺15部濕地保護相關管理辦法。
綜合治理,系統修復——
在“綠色指揮棒”下,全市濕地生態的跨部門聯動更加密切,不同生態類型的保護工作開始融會貫通。從“全域治水”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福州構建了生態保護、生態治理、水系修復和人居環境整治可持續發展的四層生態保障體系。
人力之上,算力加碼。隨著高科技深度運用於濕地保護區,立體化智慧監測防控體系加快構建,逐步形成包括城區內河一網多片、閩江流域一線多點等的數字孿生總體佈局,為濕地管護添助力。
完善功能,福祉共享——
近日,一群孩子走進閩江河口濕地,探尋鳥的足跡。依託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博物館等宣教基地,福州積極組織科研院校、觀鳥協會等機構團體,圍繞“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提升民眾保護濕地意識。
2023年,福州正式啟動創建國際濕地城市。連續兩年將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福州經驗”
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認可
毫無疑問,這份持之以恒的保護,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以濕地為橋梁,打開了世界看福州的一扇窗——
2022年,“福建閩江河口濕地:海、陸生物地理區劃過渡帶”列入世界遺産預備清單;
2023年2月,福建閩江河口濕地成功入選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我國82處國際重要濕地之一;
2023年10月,福州被授予首屆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是全球5個被授予這一榮譽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獲此榮譽的城市。
濕地保護,不僅深刻地改變了福州,更影響著世界。
2015年,國際濕地公約組織提出濕地城市認證計劃,每三年組織一次,旨在鼓勵更多地方採取更加積極的行動保護濕地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
截至目前,《濕地公約》共認定74個國際濕地城市,包括最新宣佈的福州、崇明、大理、杭州、九江、拉薩、蘇州、溫州、岳陽等9座中國城市在內,中國濕地城市總數達到22個,是全球入選數量最多的國家。
從市域走向全國,再從中國走向世界,福州在探索城市濕地生態可持續保護與發展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
在王英姿看來,國際濕地城市的認證對福州而言意義重大。“這是地方政府將濕地保護管理與發展相結合的一個重要機會,也是一座城市對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堅定承諾。”
國際濕地城市,同樣意味著新的起點,新的開始。
市林業局資源站(濕地中心)負責人陳世武告訴記者,接下來,將馬不停蹄地開啟下一輪濕地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工作,修訂出臺《福州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完善濕地保護體系建設,夯實互花米草除治成效,加強閩臺濕地保護合作,共同提升濕地保護與修復水準,並積極探索濱海生態旅遊發展模式,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厚植生態沃土,以“濕地之城”展現福州之美。(記者 藍瑜萍 通訊員 徐明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