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翔安澳頭:海絲古渡 踏浪新生
航拍澳頭社區。 魏克豐 攝
澳頭新貌 施辰靜 攝
澳頭古港邊崛起的海翔碼頭 洪晨 攝
1935年的澳頭碼頭(資料圖片)
風從海上來,港通天下興。
翔安澳頭古渡碼頭,始建於宋,盛于明清,是古代帆船隊走南闖北進行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必經古渡口。明清時期,澳頭村以商號組建的木帆船船隊船隻最多時達46艘。“北船”抵我國北方天津、煙臺、錦州等港口,“南船”達安南(即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國。
道光元年(1821年),翔風裏澳頭社駛出的第一艘發自中國的木帆船,穿越茫茫南中國海,直抵新加坡,開啟了一段海絲遠航的傳奇佳話。此後,澳頭人陸續出洋開荒拓土,這裡也成為較早的僑鄉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澳頭人遍佈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達數萬人,據傳僅新加坡、馬來西亞就有1.3萬多人。
如今,距離澳頭古渡不遠處的廈門港翔安港區,世界第十三大港的新增主力港區——海翔碼頭正接過歷史重任,並作為對臺“三通”航運、經貿合作及交流的重要口岸,續寫海絲古渡的新輝煌。
海濱鄒魯人傑地靈
澳頭位於翔安區金海街道東南沿海突出地,襟山帶海,與金門、廈門兩島隔海相望。村莊形狀猶似爬入海中之鰲(大龜),亦稱“鰲頭”。
因地勢險要,且江寬水深,兼有渡口、吊橋,澳頭自古為戰時兵家必爭之地。地方史叢書《澳頭今昔》曾用“東南沿海稱吾鄉,風光壯麗著閩疆”來表達古澳頭的地位。
澳頭村人傑地靈。據文獻記載,明代有蔣孟育,為萬曆科進士,補國子監祭酒、吏部左侍郎;蔣芳鏞,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會魁後歷任湖廣按察使副使加兵部尚書銜;清代,蘇廷玉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中進士,署四川總督。現代則誕生了愛國華僑蔣驥甫等人。
“這是一座海濱鄒魯與海洋文化相融的瀕海漁村,其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涌現的鄉賢名宦眾多,他們的豐功偉績彪炳史冊增光梓裏,誠如鄉人蘇廷玉為民族英雄陳化成所撰神道碑所言:吾鄉山川磊落之氣,代多偉人!”廈門著名文史專家顏立水在為澳頭地方誌書撰寫的序裏寫道。
尤其是著名的清廉愛國大員蘇廷玉,鴉片戰爭時期曾出資在福州五虎門練武勇,抗禦外侮,並捐資築土堡于泉州海口。如今在澳頭海濱兩塊巨石上還保留著蘇廷玉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書寫的“鰲石”和“超曠”兩處摩崖石刻,字體蒼勁有力。
據《澳頭今昔》記載,蘇廷玉與民族英雄林則徐是好友,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遭讒言被流放伊犁,悲憤中曾致信蘇廷玉説:“自顧涇涇之懷,憤時激輒思出山,迨靜中細思,即出亦無所益。”
蘇廷玉與抗英名將陳化成也是好友。1841年5月,陳化成受命於民族危難之際,調任江南提督。他在給同鄉摯友蘇廷玉的信中寫道:“英夷到處猖獗,已破虎門、廈門、定海,勢必窺伺吳淞,某海上攻戰四十餘年,風濤素習,嚴兵戒備,如夷來,必能破之,以張軍威。設事機不測,亦必以死繼之!”陳化成為國犧牲,蘇廷玉撰詩文哀悼:“公死不死,公如生時熱血滿腔英靈千古,國事孔殷忠魂來補。”
走進澳頭蘇廷玉的“進士第”,坐南朝北,門口有一大魚池,池邊有一棵百年大榕樹。整座建築群佔地約6畝,主屋為三進雙護古大厝,門口有一磚埕,埕的兩邊各豎著旗桿石,大門口兩邊有一對石獅守護,整座進士第形成一大組古建築群,房間有30多間,彰顯著宅子主人昔日的輝煌。
海濱鄒魯、人傑地靈的澳頭,因襲寬博、富饒、深邃的海洋文明氣質,也練就了澳頭人勇於開拓、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性格,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繪就了濃墨重彩的華章。
開啟下南洋新浪潮
廈門憑海而立,因海而興,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東方節點。2000多年前,閩越人從這裡劈波斬浪、走向海洋,拉開了海上交通的序幕,也打開了閩派海洋文明的序章。此後,這條綿延千年、橫跨萬里的海上絲綢航線,逐步成為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船是開拓海洋的重要載體,而福船作為中國古代四大船型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令人矚目的運載工具。明末清初以後,澳頭人逐漸發展起了走南闖北的“福船”南北船隊,澳頭也由此成為發展世界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古渡口。
據廈門著名文史專家、同安區文化局原局長顏立水先生介紹,清代航運發達,由澳頭啟碇的四五百噸大帆船南至台灣、廣東,北至浙江、天津、秦皇島等地,運去本邑生産的茶葉、陶瓷、紅糖、紙張等土特産。1821年2月15日,由澳頭社出發的大帆船經廈門港直至新加坡,這是中國第一艘直達新加坡的大帆船。
華僑華人下南洋,是一部悲苦交織、艱難曲折的奮鬥史、血淚史。著名的歸僑歷史學者林芳聲在其所著的《新加坡》一書中寫道:“這一來,同安鄉親攜親帶友、直接從中國移民就開始了,在隨後的數十年中,華人成群結隊到新加坡謀生。”
道光元年(1821年),從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翔風裏澳頭村駛出的這艘大帆船,穿越茫茫的南中國海,抵達新加坡港,也就此開啟了閩南人下南洋新浪潮。
隨著澳頭人陸續出洋開荒拓土,他們在南洋僑居地與土著一起,披荊斬棘、披星戴月,勤勞儉樸地打工、辦企業。他們或掙錢寄回家鄉,接濟眷屬;或回鄉省親,回家娶親;或落葉歸根,整建家園,興辦公益事業;或搬遷海外定居。
頻繁的往來,讓澳頭村成了閩南較早的著名僑鄉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澳頭人遍佈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達數萬人。
因此,澳頭誕生了不少近代的著名僑業企業家。比如,1877年,蔣驥甫南渡新加坡樹膠經營業;1878年,蘇炳普抵越南謀生;1923年,蘇根柱南渡新加坡,後在暹羅建立一家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糖廠,生産白糖;蔣烏彌在新加坡從事駁船業,于1946—1948年、1957—1962年兩度任駁船業會長。這些企業家在發家致富後,都為僑居地及家鄉公益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造船、航運的村落,下南洋謀生的澳頭人與海的守護神媽祖林默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至今在澳頭村南濱海,還有一座供奉媽祖的廣應宮,俗稱“澳頭媽祖宮”。
澳頭南北船木帆船隊下南洋,推動媽祖文化在海外傳播。據原澳頭籍華僑、原新加坡同安會館秘書蔣才銳在《澳頭社與新加坡兩地的媽祖宮》書中寫道:“同安縣新店鄉澳頭社東南海濱的廣應宮(即媽祖宮),建於明朝天啟年間,距今約有400多年之悠久歷史。”新加坡福建會館在直落亞逸街(以前是接近海濱)興建之媽祖宮,建築材料也是同安澳頭社用大帆船運來的。
“南北走船”書寫傳奇
澳頭古碼頭,既稱“吊橋”,又稱“古渡口”,它位於澳頭社區海墘裏的海邊,是金門島北面浯江海域與廈門島東面鰲江海域的交匯處,地理位置極為險要,是擷守金廈兩島大陸最突出部的三角地帶,抗戰時期也是著名的海防前哨。
作為閩南著名的萬人古渡,澳頭建有各類商鋪和古街道,除下南洋渡海貿易南至台灣、廣東、越南、新加坡等地,北至浙江、秦皇島、天津、錦州、煙臺等地,貨物貿易發達,碼頭、商鋪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是古同安最繁忙的古口岸之一。這其中,南北船古帆船隊上東北、下南洋,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船型之一,古時的澳頭南北船,就是“福船”的一種,是福建沿海所造同一類型的木帆船,在南來北往的海上貿易中,南船北船都留下了頗為傳奇的見證和故事。
在廈門市博物館中有這麼一件館藏——清代的澳頭船眼睛。民間傳説有多個版本,有較年長的老人回憶是1821年澳頭人駕駛木帆船去新加坡那艘船的船眼,另一個説法是澳頭人南北船船隊中走北船的船眼睛……
據金海街道僑聯主席蔣永泰介紹,此梭船眼部構件是用樟木制成的,其高60釐米、寬67釐米,原來保存在澳頭蔣金練家中,現作為文物由廈門博物館徵集,併發給《獻贈文物證書》一本。
據《澳頭今昔》一書中《同安澳頭梭船眼部構件》專章介紹:“清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澳頭蔣家共出船二十五艘,載貨到遼寧省西海口(今錦州市)、天津、煙臺、錦州府、秦皇島等地貿易,梭船從澳頭港口載上茶葉、紙張、竹器、瓷器、紅糖等土特産,而從北方運回南方的有豆餅、豆油、芝麻、大豆、羊巴、魚乾等農副産品。”
澳頭船眼睛“龍眼”文物是澳頭村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文物之一,它見證了澳頭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蔣永泰近年來全力蒐集整理關於南北船隊的故事,集結為《澳頭的南北船及其僑史故事》課綱,在廈門的海洋文化公開課上講授。
據蔣永泰介紹,澳頭南北船走北船隊一年往返一次,以巨型帆船行駛北洋之天津、遼南、秦皇島等地,做南北貿易,隨南風而上,順北風而返,一年往返一次。將近入冬,北風起時,船隊才從北方南返,運回北方皮革、羊巴、肉乾等北方商品。
走北船隊在我國北方各港口做生意後,就會回家鄉過冬,為了趕在風季時能順利返航北方各港,特意選擇正月十三日作為“媽祖聖誕”(原是三月廿三日)祭典活動,安排京劇表演,在澳頭媽祖廟廣應宮前大埕上演二到三天。
澳頭現遺存文物之一,立於1881年(清代)澳頭村上施裏的“天旌節孝”石牌坊,距今有144年之久,正是北船當年在北方貿易的實證。
原來,當年的南北船中,澳頭上施裏公順和船隊在天津發展極為亮眼,至今仍在天津留有後裔子孫,而“天旌節孝”石牌坊則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1996年8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蘇培成先生在一次電視講話中被同安蘇氏蘆山堂副董事長蘇法科先生看到,為了聯絡鄉情即去信給他,在回信中,蘇培成具體講述了“天旌節孝”石牌坊的史載,並言及他的祖籍是同安澳頭人,他本人出生於天津,並具體介紹了他祖輩的情況。從此,揭開了沉睡100多年的“天旌節孝”這一石牌坊的歷史。
據介紹,1740年(清乾隆五年)澳頭南北船蔣氏船隊,早期在開展北方貨物運輸與貿易過程中,發現了遼寧錦州市西海口是開發港口做商貿的好地方,逐開闢建設西海口碼頭,建商貿街,歲月更迭,斗轉星移,如今,西海口碼頭早已發展成為當今我國的北方大港——錦州港。
古渡新韻再續輝煌
從當年的古驛站、古渡口,到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島的主要渡口之一,再到20世紀90年代初百噸級的板梁式客貨碼頭投用,古老的渡口,在不同歷史年代發揮著不同作用,散發著時代光芒。
如今的澳頭古渡口旁,氣勢恢宏的翔安港區——海翔碼頭已經強力崛起,古渡新韻,大港聯通世界,正續寫著屬於古渡口的輝煌新篇。
作為廈門港新增主力港區,翔安港區功能定位是以國際大型集裝箱幹線運輸、散雜貨運輸為主,並作為對臺“三通”航運、經貿合作及交流的重要口岸,兼具發展臨港工業、港口倉儲及現代物流等多功能綜合港區,目前建設有海翔碼頭,擬建海順碼頭。
海翔碼頭目前運營翔安港區6、7、8號三個泊位,2019年3月通過市級口岸開放,3月21日首航,同年9月通過省級口岸開放,對提升廈門港綜合競爭力、推動廈門跨島發展戰略、促進區域産業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10月,海翔碼頭新拓展了大嶝對臺免稅商品(金門高粱酒)進口業務,形成‘金門—翔安’對臺經貿新通道互通,實現‘金門貨,海翔通’,貨物朝發夕至,繼續增強並豐富兩岸貨運業務類型。”廈門港務控股集團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
作為廈門新的對臺橋頭堡,海翔碼頭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立足兩岸貨運業務,持續豐富對臺航線經營類型,積極加速拓展對臺航運和經貿合作——
2023年4月13日,實現首批冰鮮水産品出口金門,成功開通“海翔碼頭—金門”水産品出口航線;2024年3月5日,完成對臺海運快件出口業務首航;2024年11月,成功開通山東特色農産品(彩椒、南瓜)出口台灣業務;目前該條航線每週二、四固定船舶、固定班次常態化運營。
除了加速兩岸融合發展,積極拓展對臺業務外,海翔碼頭在主營的進出口荒石業務方面,表現日漸穩健。
進口荒石業務從2019年至今穩步增長,2024年進口102.42萬噸,在廈門關區散裝進口荒石市場佔有率爬升至第一。
出口方面,憑藉廈門關區豐富的石材資源,開通一條“翔安—花蓮”的石材出口航線,于去年4月20日完成首航,這些都進一步鞏固廈門港作為全球石材貿易市場的行業領導地位,助力廈門打造石材産業節點城市。
海風海浪依舊,古老的渡口已煥發新顏。“我們正積極推進進境水果和冰鮮水産品海關指定監管資質的落地,爭取早日開通台灣水果和冰鮮水産品的進口業務,形成進出雙向的廈臺物流服務能力,擴大口岸對臺業務開放程度。同時借助翔安機場建設開放的有利契機,發揮海空聯運的優勢,爭取將‘海翔碼頭—翔安機場’打造成內連大陸、對接台灣、聯通世界的兩岸物流重要節點,進一步深耕與探索對臺業務多元化、新業態發展。”廈門港務控股集團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報業集團記者 陳挺)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