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春潮涌動沃野間——涵江區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涵江春耕備耕忙。
萩蘆鎮引進中科1號紅松茸品種,通過林下種植模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降本增效,高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穩産增收,高水準農業合作打造優質新品……涵江區著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鄉村振興春意盎然。
新技術應用、新農機馳騁、新品種落地、新農藝見效……初春時節,涵江區萬象“耕”新,農業新質生産力蓬勃律動,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完善基礎設施 “糧田”變“良田”
農業生産,基礎設施是關鍵保障,農田必須是良田。已蛻變的白塘鎮高標準農田溝渠相通、道路相連,集中連片的農田打破了村與村之間的界限,放眼望去一馬平川,正高效助力春耕生産。
涵江區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中心負責人介紹,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涵江推動鄉村産業興旺的一個突破口,可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産條件,提高農田的防災減災能力,鞏固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鎮前村種植大戶陳文棟感觸頗深。他説:“高標準農田建好後,旱能灌、澇能排,機械化作業省時省力,生産成本降低了,效率得到明顯提升,産量也隨之提高。”
為改變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現狀,白塘鎮積極對鎮江村、鎮前村、顯應村、南埕村、洋尾村等5個村的2000畝農田進行全面改造升級,實施道路修建改造、排灌設施提升、耕地品質提升等工程,推動“小田”變“大田”,“糧田”變“良田”。
眼下是春耕春管的關鍵時期,莊邊鎮幹群合力推進高標準農田管護清淤工作,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産灌溉條件,已清理溝渠2公里,覆蓋農田105畝,惠及4個村;三江口鎮拓寬硬化機耕路,有效解決農産品運輸難題;白沙鎮共投資480萬元,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新建了2座引水壩、1座蓄水坑塘、21條灌排渠,改建田間道路1437米,讓種地變輕鬆……
涵江區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提高單産、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為目標,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興修灌溉水利設施、發展現代智慧農業等,鼓勵整村、整鎮、整片區、整流域推進,建成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産穩産、旱澇保收的“五化”農田。目前,全區共投入4973.33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27303畝,今年計劃改造建設高標準農田5000畝,確保糧食在任何時候都能産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提升服務質效 穩糧有底氣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任務。省委一號文件強調,到2030年全省新增糧食産能20萬噸。這一目標傳遞出明確信號,就是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大力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涵江區開春即發力,為保障全面完成2025年糧油生産任務,逐級細化分解下達了全年糧食面積5.7萬畝,産量2.4萬噸,大豆0.39萬畝、油料1.24萬畝的目標任務。截至目前,全區春收蔬菜收穫面積預計1.8萬畝,産量3.72萬噸,預計早稻播種1.4萬公斤。
“保障糧食安全,亟須推進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而提高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率,難就難在育秧這一環節。”三江口鎮東盛現代農業基地主理人盧玉華告訴記者,傳統式育秧受天氣影響大,機械化育秧既提升了秧苗品質,優質育秧服務省時省力又節本,以訂單方式按照需求進行定制化育秧。
記者在東盛現代農業基地看到,快速運轉的育秧播種流水線上,分盤、鋪土、播種、覆土、疊盤等全過程實現機械化。育秧從田間搬進了工廠,採用“疊盤暗化”技術催芽,通過控溫控濕,更智慧更精準解決出苗難題,可提前出苗2—4天,提高成秧率15%—20%,“靠天吃飯”已向“靠科技吃飯”轉變。
秧苗有了保障,就該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在涵江,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正在提檔升級,試點探索、示範引領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參與社會化服務,培育出一批服務帶動能力強、經營管理水準高、節本增收效益明顯的“田保姆”,為春耕生産注入強勁動能,帶動小農戶實現“輕裝上陣、穩産增收”。
在赤港農場,林全明經營的華力農機合作社給出全託管、半託管和“時令”託管等多種“菜單”任農戶“點菜”,為農戶提供耕、種、管、收等春耕“保姆式”一條龍服務,受到農戶們的歡迎,訂單量穩定在1500畝左右。他説,以往完成全部訂單至少需要招用60多名工人,耗時20天以上,全部採用機械化插秧後,只需2台插秧機、4名工人在半個月內完成,節本增效。
土地有“保姆”,輕鬆種田有“錢景”,穩糧有底氣。涵江區建設14個百畝糧食高産優質示範片,實行處級領導掛鉤督導,加快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融合配套,實現品種優良化、管理精細化、種植規模化等,以點帶面繪就新時代“魚米之鄉”好“豐”景。
科技賦能協作 品種又上新
新興農作物通常具有高産量、高營養價值、抗病性強等優點,在現代農業生産中更具競爭力。日前,萩蘆鎮林美村“海市山野”基地20多畝紅松茸上市。基地負責人謝劍平介紹,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指導下,作為全市首家成功在枇杷樹下倣野生種植珍稀菌種“中科1號紅松茸”的基地,豐富了林下經濟模式,還盤活了近百畝枇杷果園,實現一地兩品雙豐收,年畝産高達1750公斤。近日,依託該基地的涵江紅松茸科技小院上榜第七批福建省科技小院名單。
莊邊鎮岐山村伊畝秋閩臺合作生態農業創新創業基地裏,台灣農業專家現場指導村民種植新品種台灣紫玉淮山。該基地一期百畝的土地上,還將精心種植賞食百合、申密西瓜968、藏紅花等,預計紫玉淮山年産量可達12萬公斤,賞食百合年産量約3萬公斤,其他花卉果蔬年産量約3.5公斤,總産值約800萬元。
今年以來,莊邊鎮搶抓閩臺農業合作機遇,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整合流轉土地100余畝,持續深化“水稻+N”種植模式,引進台灣農業先進技術,讓這片土地煥發“科技范”。項目投産後,將新增就業崗位50個,為周邊農民增收致富開闢一條新路徑。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於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種及配套技術有著強烈的需求。3月8日,大洋鄉瑤山村村辦企業莆田市優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德州薯之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榴蓮蜜薯種植合作協議,打造集種植、加工、銷售、體驗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産業示範基地,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推動全鄉産業多元化發展,探索“跨村聯建”模式,提升區域農業效益。
白塘鎮雙福村與台灣大雪山特色中草藥種植基地將在中草藥種植、中醫理療、中醫藥産品開發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構建“中醫藥+文旅”模式,為兩岸文化交流、産業聯營等方面提供特色載體,並推動涵江康養旅遊能級提升、賦能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從新品種的推廣到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涵江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一幅幅科技與現代農業交融的“春耕圖”。(全媒體記者 蔡玲 通訊員 林亦霞 黃震 林寒欽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