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廈門科特派把城市資源送下鄉
2025-03-21 10:20:33來源:福建日報編輯:鄭艷靈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廈門市科技特派員把城市資源送下鄉,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技術推廣等服務 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3月,各地搶抓農時忙生産。在廈門,有一群人走進農業生産一線,同農戶幹在一起。他們是廈門市科技特派員。

  廈門城鎮化率超90%,農村人口少,耕地緊缺,但也有農村距離城市近的先天優勢,以及人才、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優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廈門市科技特派員立足本地實際,將城市資源送下鄉,成為廈門鄉村振興的一股中堅力量。

  讓城市資源暢通下鄉

  在廈門市同安區新民街道科技特派員辦公室裏,科技特派員黃慧萍打開電腦文件夾,準備更新對接項目的進展。半年以來的調研走訪記錄,鋪滿了她的電腦螢幕。

  黃慧萍所在的廈門市科技特派員同安2組在蓮花鎮軍營村等高海拔山區走訪調研時發現,此地夏天在20攝氏度左右,土壤、氣候、水源都適宜種植反季節食用菌。於是通過招商引資,將廈門菌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平菇種植環境控制技術引入軍營村。

  2024年,菌惠民公司投資300多萬元在軍營村的一片荒地建設了50畝大棚,解決了當地約100人的就業。“在項目建設和生産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大棚內搬運不便。”黃慧萍説,自己是機電專業的老師,認識很多機電設備專家,於是把他們發展為“平臺制”科技特派員,一起為企業提供大棚傳輸的改進方案,提高了平菇搬運效率,節省了約10萬元的人力成本。

  廈門市科技特派員實行“下派制”和“平臺制”,“下派制”以島外四區30個鎮街的需求為導向,選派市、區兩級科技特派員進駐各個鎮街,全脫産開展為期1年的科技服務;“平臺制”依託廈門市科技特派員綜合服務網,由“下派制”科技特派員根據鄉村各類服務需求,發展具有較高專業素養和實踐經驗的科技特派員。

  截至2024年,廈門市已累計下派467名科技特派員到島外各個鎮街,深入農業生産一線提供科技服務;“平臺制”科技特派員達到1406名,不設學歷、職稱門檻,廣納真才實幹、熱心服務“三農”的技術人才,滿足當地多樣化現實需求。

  讓科技成果落地開花

  在黃慧萍的工作文件夾中,有一項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棚架式果蔬採摘機器人設計與應用”項目。

  “項目研發的採摘機器人底盤穩固、身型小,適合福建多丘陵山地地形。”黃慧萍説,‌該項目構建了“企業需求—高校研發—田間驗證”的閉環,目前正在試驗階段,未來三年內計劃把該技術推廣到閩西南果蔬主産區30%以上地區。

  2021年至2024年,廈門市陸續策劃“科技特派員專項創新服務載體項目”,助力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等服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現已累計支持34個項目,無償資助1210萬元。“採摘機器人”載體項目就是黃慧萍在2024年促成的四個載體項目之一。

  鷓鴣是廈門市翔安區新圩鎮後亭村“一村一品”特色産業,後亭村擁有廈門唯一一個規模化鷓鴣養殖基地。科技特派員張錦弘聯合後亭村農村集體合作社,于2024年成功申報“生態養殖鷓鴣示範基地”載體項目。

  “我們聯合研發團隊開發‘AIoT鷓鴣智慧養殖系統’,邀請集美工業學校相關專業教師參與科研。現已在生態養殖鷓鴣示範基地部署了溫濕度感測器、自動喂料機、疫病監測攝像頭、空氣處理等設備,實現養殖環境實時監控、精準飼喂、疫病預警。”張錦弘説,“有了這套智慧系統,未來養殖鷓鴣的門檻將會降低,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

  因地制宜,廈門科技特派員通過創新載體項目,為鄉村特色産業插上“智慧”翅膀。

  讓技術服務直抵田間

  作為廈門農村面積最大、農村人口最多、農業佔比最高的行政區,同安區是廈門鄉村振興的主戰場。

  邵金龍是廈門市科技特派員同安3組組長。為了將分散、閒置的土地資源利用起來,兩年多來,他帶領12名科技特派員深入五顯、汀溪、洪塘、大同4個鎮街47個行政村開展農業技術服務推廣工作,並聯合百利現代農業科技園等本地農業企業進行新品種農作物培育、推廣等,重點開展特色番茄、辣椒、茄子、苦瓜新品種的推廣工作。目前成功推廣新品種14個,推廣種植面積730畝,實現本地農業企業與本地農戶雙向奔“富”。

  “讓科技之花開滿同安的田間地頭,這是我身為科技特派員的責任。”邵金龍説,他們針對示範戶定期舉辦技術培訓班、觀摩學習活動以及進行現場實操指導,構建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業科技快速轉化通道。

  據悉,廈門市科技特派員制度從2018年推行,截至2024年,開展政策宣講,新型農民、漁民、種植技術等培訓服務4847次,參加培訓農民、漁民6.3萬餘人次;試驗、引進推廣新品種335個,2024年服務企業家數量共391家,開展培訓164次,共計5289人次參與。(見習記者 傅韜旭 報業集團見習記者 林梓健)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