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漳州加強地方農業特色品種的保護與利用 守“一粒種”興一方産業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産業化。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部分傳統種質資源面臨流失風險,亟須加強保護與利用。記者從漳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今年漳州市爭取到5個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包括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項目2個、地方特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項目3個。項目將有助於漳州鬥雞、中國番鴨(福建番鴨)、長泰石銘檳榔芋、南靖巴戟天、番石榴等地方品種的保護與利用。
守護良種育新果
在漳州市農科所基地,一株株番石榴樹挂上了果實,這是由農科所篩選出來的軟肉濃香型番石榴良種。在這批次中,將選育出1個反季節成花容易、品質好、産量高的軟肉濃香型番石榴品種。
在漳州人的印象中,番石榴早前常常種在自家房前屋後。但當時的番石榴品種産量低、果實較小,成熟後不耐貯運,沒有形成規模化的商品種植。
20世紀90年代以來,來自台灣的番石榴新品種珍珠芭樂等走進漳州,因其果實較硬、口感脆甜,便於運輸售賣,逐步打開了本土的市場。
“農戶的種植是跟著市場走,哪個品種價格高、賣得好,就都去種。慢慢地,台灣引進的番石榴品種就擠佔了本地品種的種植空間。”漳州市農科所助理研究員黃婉莉坦言,農戶種植的品種受市場的影響很直接,如果不加以保護,慢慢地本土品種就會被取代。
今年,番石榴入選了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名錄。
“對於申報的項目,我們經過了多方的考量,本土番石榴品種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優勢,對番石榴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對漳州番石榴産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助力。”漳州市農業農村局種業管理科分管領導黃英龍表示。
十年樹木,對本土品種的保護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2014年,漳州市農科所開啟了閩臺番石榴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創新應用工作,先後從雲霄、詔安等早期番石榴産區收集到本土品種33份,以及來自台灣、廣東等地的12個優良品種,建立閩臺番石榴種質資源圃。
“建立了資源圃,系統收集保存和鑒定閩臺番石榴種質資源,就像給番石榴建立了一個數據庫。有了基礎數據的支撐,就能夠促進番石榴種質資源共享和創新應用,為後續的番石榴雜交新品種選育等研究工作提供保障。”黃婉莉介紹。
在這些品種中,軟肉濃香型番石榴因果肉軟滑、氣味芳香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另外,以這種番石榴作為原料生産濃縮果汁等深加工産品也有明顯的優勢。2019年,漳州市農科所著手開展軟肉濃香型番石榴良種選育和開發利用工作。目前,從已收集的品種中選育出2個軟肉濃香型番石榴品種,引導當地農戶推廣種植,增加産業效益,促進果農增收。
“對於本土品種的保護,讓珍貴的本土‘火種’不流失,才能不斷在此基礎上創新,代代相傳。”黃婉莉表示,近段時間,農科所正將本土的軟肉番石榴與台灣的硬肉品種作為父母本進行雜交,育出後代,選育品質更好、更切合市場需求的番石榴新品種,推動産業升級。
保種養殖産業興
20世紀80年代,法國克裏莫番鴨進入國內市場。漳州本地農戶為了追求番鴨的生長速度,將福建番鴨與法國克裏莫大型番鴨進行雜交,本土番鴨成了“混血兒”。
本土番鴨品種的保護工作亟待開展。
漳州昌龍農牧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從事番鴨、櫻桃谷鴨、肉雞等繁育、養殖、屠宰加工等工作,有著從源頭到銷售的完善的産業鏈條。
該公司負責人莊曉東介紹,福建山地多,以往交通不便,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讓本土番鴨品種得以更好的保留。2016年,企業著手開始保種工作,從龍海紫泥、廣東、龍岩古田、泉州永春、莆田等地收集了60個番鴨家係,開始保種養殖。
目前,公司基地裏共有本土番鴨存欄600萬隻,是2016年存欄量的6倍。相比其他的鴨種,本土番鴨有著更好的肉質、更高的瘦肉率,富含營養價值。
“保種工作並不好做,收集到品種後,需要對其進行品種提純並形成規模,同時要進行疾病進化工作。耗費的工作量、經濟成本相當於普通品種的4倍。”莊曉東説。
從2016年至今,昌龍公司每年投入近百萬元進行保種工作。其中,企業參與的“半番鴨種質創新與高效生産關鍵技術”“鴨短喙矮小綜合徵病原學、診斷及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等項目均獲得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24年,昌龍公司的中國番鴨(福建番鴨)保種場被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福建番鴨唯一的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
莊曉東認為,保種工作能夠持續推進,離不開産品的商業化運營。與此同時,優質的本土品種能夠為産業拓展空間,帶動産業升級。
2024年,公司的年産值達到3億元,其中番鴨佔比2/3。從2013年至2024年,企業共計為合作的300名養殖戶發放了2.8億元的工資,帶動養殖戶增收。“有了經濟效益,保種的工作也會更有底氣。”莊曉東説。
“種質資源是農業發展之‘芯’。通過實施省級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漳州將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些珍貴的種質資源,挖掘地方品種種質特性,為品種創新及産業發展提供基礎,推動種業創新和鄉村振興。”黃英龍説。(報業集團記者 楊淩怡 通訊員 阮方芳 李開拓 張朝坤)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