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福建省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根據地區生産總值統一核算結果,一季度全省地區生産總值13232.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7%。省統計局分析認為,一季度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全省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
當前,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嚴峻、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仍需鞏固。但我們從“5.7%”的地區生産總值增速裏,仍然看到福建經濟穩中有進的良好開局。起勢良好,接下來如何延續“穩”的態勢?怎麼保持“進”的幹勁?從“5.7%”背後的相關數據裏,我們看到今年福建經濟運行持續向新向好的底氣、信心與韌勁。
底氣
總的看,今年福建一季度地區生産總值增速達到5.7%,得益於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和政策效應持續顯現。分産業而言,第一産業增加值為540.49億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産業增加值為5437.94億元,增長6.6%;第三産業增加值為7253.95億元,增長5.1%。合理的産業結構和積極的運行數據,共同築就我省經濟“穩”的態勢。
“5.7%”的底氣,來自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比上年全年提高1.7個百分點;38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2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行業增長面為84.2%。與此同時,全省規模以上經營主體持續增加,共新入庫“四上”單位2486個,反映出營商環境優化正激發出更大的經濟活力。
“5.7%”的底氣,來自政策效應持續顯現。這在數據上直觀體現為:全省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3.9%,增幅比全部投資高8.8個百分點;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2.9%,增幅比全省投資高7.8個百分點;智慧手機零售額增長26.1%,限額以上單位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38.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增長27.6%、傢具類零售額增長14.1%。
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快速增長,技術改造升級力度加大,以舊換新相關品類持續熱銷……我省“兩新”政策拉動的顯著效果,正成為經濟運行向新向好的堅實底氣。
信心
越是困難當前,越要保持信心,但遇難而進的信心來自哪?從“5.7%”裏,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福建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強勁勢頭,正在匯聚成我省經濟“進”的信心。
4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據發佈會介紹,福建省的福州和廈門同時入選此次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試點內容包括在電信領域取消應用商店、互聯網接入等服務業務的外資股比限制,鼓勵發展數據標注産業,發展遊戲出海業務等。
福州和廈門同時入選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傳遞出服務業高品質發展積極信號,恰與福建一季度有關經濟數據相呼應。據統計,1—2月,我省規模以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615.14億元(錯月指標,下同),同比增長18.9%;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495.56億元,增長12.2%。全省限額以上單位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20.6%,拉動全省限額以上單位零售額增長5.5個百分點。
我省經濟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體現于新興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同時也體現在裝備製造業增長、促進新質生産力加快培育等方面。一季度,全省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增速加快:增加值同比增長15.0%,增幅比規模以上工業高6.6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提高8.6個百分點。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13.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6.2%。
值得關注的是,民營經濟作為福建經濟的重要特色、優勢和活力所在,為我省的良好開局提供了有力支撐。一季度,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為71.9%。
韌勁
為廣大經營主體提供有力要素保障,持續激發市場活力,注重民生支出數據的“溫度”,是我們從“5.7%”裏看到的經濟運行韌勁所在——
市場活力持續保持韌性。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小微型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為66.4%,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6個百分點,工業中小微企業體現出較強韌性。
要素保障有力。電力供應較為充足,全社會發電量同比增長2.3%,用電量增長5.1%。金融存貸款保持增長,3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4.6%,貸款餘額增長4.5%。
民生補短板穩步推進。民生財政支出保持穩定增長,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14.3%,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13.9%,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12.1%,教育支出增長11.7%。部分民生領域投資增長較快,全省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63.5%,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23.4%。
關注中小微企業、關注市場、關注百姓民生,不僅是福建經濟當下高品質發展的重點,亦是未來行穩致遠的關鍵。省統計局分析認為,下階段,我們要紮實推進一攬子政策落地見效,積極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向新向好。(記者 林蔚)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