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企帶一鏈 一鏈成一片 “芯”動力為對講機産業注入新活力
力同科技攜自主研發的數字通信晶片亮相展會 (受訪者 供圖)
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圓滿落幕,泉州7個項目參與集中簽約,總投資額近60億元,為泉州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近年來,泉州聚焦延鏈、補鏈、強鏈推動招商引資,加快培育數字經濟産業集群,累計對接簽約數字經濟項目超310個,總投資額突破1300億元。
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已落地開花,締造出一個個“一企帶一鏈,一鏈成一片”的數字産業傳奇。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就有“晶片”落地和對講機産業牽手成鏈的精彩演繹。“泉商回歸”代表性企業力同科技公司將專網通信晶片及模組等産業鏈高端環節從深圳引入泉州,與當地産業鏈快速形成研産銷服務一體化,為泉州産業名片——對講機行業的高品質發展注入“芯動力”,助力牢牢佔據全國70%的佔有率。
強鏈補鏈 告別“缺芯”難題
2024年,中東對講機爆炸事件讓全球通信安全進入大眾的視野。作為中國“對講機之鄉”,泉州南安生産的對講機産品憑藉結實、耐用、便捷、安全等優勢,成功“圈粉”中東等國際客商。單單一場為期一天的南安電子信息(對講機)産品迪拜展銷會,就收穫中東採購商簽訂超億元意向採購訂單。
明星産品迎“高光”時刻,然而“對講機之鄉”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自20世紀80年代起步以來,泉州對講機産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進入新世紀迎來爆髮式增長,從事對講機及配件産銷的企業超200家,佔據全國70%的市場份額。諸多企業通過技術革新,開始轉向數字對講機、公網對講機、智慧對講機等新興領域。
然而,晶片作為對講機的核心部件,卻長期受制于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專利壁壘,難以實現自主可控,成為制約産業躍升的關鍵所在。“泉州對講機所需晶片高度依賴國外進口,産品出口還需額外支付一筆使用國外知識産權的費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達了幾分無奈。
“雖然很多配件我們可以自主研發,但目前主板上的通用配件,還得對外採購。”南安一家對講機龍頭企業的負責人對企業缺“芯”直言不諱。
泉州市無線電對講機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志明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呼籲,希望從政策引導、市場監管、晶片研發、整機製造、軟體和配件企業扶持等多方面努力,促進泉州對講機上中下游産業協同發展。
能否提高晶片的本地配套率和産能,關乎泉州對講機産業的未來之路能走多遠。
2015年,緊盯産業鏈薄弱環節,泉州“主動出擊”,以鄉情為紐帶,以産業為依託,成功吸引泉商企業——力同科技“回歸”,以自主研發的“國産芯”為泉州對講機行業補鏈強鏈,致力於解決本土對講機企業“缺芯”難題。
“這邊專網通信産業基礎雄厚,聚集了很多對講機龍頭企業。以往每月只能生産1萬多部對講機的終端廠家,導入我們的核心晶片後,每月可生産50萬甚至上百萬部,而且性能、品質都更加穩定。”力同科技總經理蔡東志告訴記者,由於互補性強,落地短短幾年時間,已與泉州200多家對講機下游企業建立起緊密合作,市場佔有率達到70%。
自主創“芯” 突破“卡脖子”技術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泉州的對講機産業正處於模擬向數字快速轉換的關鍵時期。然而,發展數字對講機離不開自主研發、安全可控的專網通信晶片和相關軟體的支持。
落地泉州後,力同科技瞄準數字對講機的廣闊市場,自主研發第一代數字專網SoC晶片A6,助力泉州對講機企業加快“模轉數”步伐。緊接著,又對數字晶片進行更新迭代。2023年,第三代數字專網SoC晶片A8上市,作為一款全國産化的高性能數字晶片,從底層協議、技術架構到生産工藝,均使用自主研發技術成果和國産製造資源。
“這款晶片集成了基帶、射頻兩大主要功能模組,實現了全面國産化、高度集成化、更具安全性三大跨越。其中,自主研發的數字對講設備通信底層協議ADR和聲碼器,突破了國際專利的‘卡脖子’制約。”蔡東志介紹,這一技術打破國際巨頭對國內無線專網市場的壟斷,同時也為我國專網通信的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數據顯示,2008年泉州對講機年銷量僅為600萬台,目前對講機年銷量已經實現四五千萬台的爆髮式增長。分析個中緣由,業內人士表示,本土化的模擬和數字晶片方案的改進提升至為關鍵。
今年初,《演進的數字對講設備(ADR)技術要求》團體標準正式獲批。隨後,國家無線電辦公室發佈《關於150MHz和400MHz頻段對講機頻率使用管理和設備技術要求有關事宜的通知》,進一步規範了對講機産業的發展,為數字對講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
採訪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以新的數字對講通信協議ADR和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聲碼器構築起的國産化技術體系,將滿足多行業國産化、數字化、高安全、多場景、跨週期的深度需求,也有望進一步加速泉州對講機産業“模轉數”進程,助力泉州數字經濟加速騰飛,牢牢守住國內市場,同時漂洋過海佔據更加廣闊的國際舞臺。(融媒體記者 魏曉芳 邱和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