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寧德福安全鏈條整治互花米草 重現碧海銀灘
2025-05-13 09:47:51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除治+利用+管護”,福安全鏈條整治互花米草,重現碧海銀灘 海岸“治草”記

寧德福安全鏈條整治互花米草 重現碧海銀灘_fororder_a95d24ed-6fc9-44ff-9553-4cec76b25cdd

  初夏,車行福安市,蒼翠盎然的紅樹林點綴著海岸線。海風徐來,白鷺飛掠,一幅人海和諧的生動畫卷在眼前鋪開。“這兩年‘大米草’除了,水質好了,還來了海豚。”福安市溪尾鎮溪邳村村民歐增發笑意盈盈。

  歐增發口中的“大米草”指互花米草。這片海域曾因互花米草氾濫而灘塗變硬、物種減少,腐爛的互花米草漂滿海面,漁民養殖受影響。

  從互花米草蔓延到碧海銀灘重現,福安下了什麼功夫?記者近日深入一線,探索當地互花米草整治實踐。

  互花米草“退場”

  清晨7點半,52歲的溪尾鎮海魚工作站工作人員賴瑞德騎上電動車,沿著蜿蜒的海岸線開始一天的巡護工作。“巡護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察看紅樹林有沒有病蟲害,二是看看灘塗上有沒有互花米草‘探頭’。”每趟巡護,賴瑞德需要察看從溪邳村到鹽田村6公里的海岸線。

  “邊邊角角都要檢查。”穿上雨靴、拎著鋤頭,賴瑞德深一腳淺一腳在灘塗中前行,言語間,他發現幾株不到20釐米高的互花米草。“別看它現在小,底下的根系已經扎得比較深了。”賴瑞德告訴記者,互花米草耐淹、耐鹽,繁殖能力強,成熟的種子脫落後可隨風浪、海潮四處漂流,一旦遇到合適的生長環境,就能生根萌芽,加之根系發達,底下棲息的生物無法呼吸,致使灘塗生物種類減少。

  “以前家門口這片灘塗,我們還能養點海蟶、海蠣,一年有約兩萬元的收入。”隨著互花米草氾濫,歐增發發現,灘塗上養殖的海蟶、海蠣不僅長不大,品質還日益下降,“到後期整片灘塗都被‘大米草’霸佔,根本養殖不了海産品。”

  互花米草不僅侵佔灘塗,也成為不少海上養殖戶的心頭之患。“腐爛的互花米草在海水沖刷下,容易插在網箱孔上,清理起來費勁。”讓溪邳村養殖戶陳謝平尤為頭疼的是,這些互花米草常常刮傷魚苗,遇到海水水質不好的時候,魚苗的傷口就會爛掉。

  “溪尾鎮海岸線長18.3公里,灘塗面積6000多畝,但超四分之一被互花米草侵佔。”溪尾鎮副鎮長蘭壽弟介紹,作為沿海鄉鎮,溪尾鎮水域面積2.5萬畝,許多群眾以討小海、海上養殖為生,互花米草不清除,群眾不能安心生産。

  在福安市,下白石、灣塢等6個沿海鄉鎮、街道不同程度受互花米草影響。2022年,互花米草整治攻堅戰在福安市全面打響,溪尾鎮互花米草肆虐難題迎來轉機。

  “10台挖掘機挖到灘塗底下50釐米左右,深翻深埋,對於長在紅樹林底下的互花米草,採取手工拔除。”賴瑞德介紹,歷時一個多月,花費200多萬元,溪尾鎮1600多畝互花米草被徹底清除。

  灘塗重現,歐增發重新在家門口養起海蟶。“清除互花米草並不意味著全面勝利。”蘭壽弟説,溪尾鎮探索“除治+利用+管護”全鏈條模式,防止互花米草捲土重來。

  在除治11600多畝互花米草基礎上,福安還利用無人機航拍等技術開展動態監測,實行網格化管理,開展日常巡查和清除,確保除治成果長效化。

  紅樹林“登臺”

  踏著泥,進灘塗。腳下是一株株不到20釐米高的紅樹林幼苗。“這些苗前年種下時還不到5釐米,精心呵護後定能成為‘海上衛士’。”賴瑞德説。

  做好互花米草除治後續文章,溪尾鎮分批次在灘塗上種下上千畝紅樹林,以維護近海生物多樣性、凈化水質。

  種下紅樹林,賴瑞德的巡護也多了一項內容——察看紅樹林生長。“紅樹林生長緩慢,每次巡護都要格外細心。”在一次巡護中,賴瑞德發現一大片紅樹林葉子蔫了,於是馬上上報。沒多久,鎮裏就請了農科院專家前來把脈。

  鑽入紅樹林,農科院專家發現,紅樹林枝幹處有白色粉末掉落,診斷為飛蛾侵蝕,並給紅樹林開了“藥”。“根據專家‘處方’,鎮裏用無人機噴灑藥物,一段時間後,枯葉掉了,長出新葉。”賴瑞德説。

  隨著一棵棵紅樹林在灘塗中“站穩腳跟”,溪尾鎮水質日益向好。舟行江上,碧海中一口口網箱點綴其間。生蠔養殖基地內,陳謝平提起一串生蠔向記者展示:“你看,個頭飽滿,這幾年水質好了,生蠔肉質肥嫩。”靠海吃海,目前,溪尾鎮總養殖面積達260公頃,産值9000多萬元。

  海豚被譽為“近海生態系統健康指示物種”。近年來,在溪尾鎮附近水域,賴瑞德發現海豚愈發頻繁光顧。“4月16日,我拍到白海豚在這附近玩耍。”賴瑞德將拍到的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獲得眾多網友點讚。“巡護岸線這幾年,我養成了用手機記錄分享的習慣。”他説,這些記錄是溪尾海域生態向好的最好見證。

  紅樹林不僅戰勝互花米草,還成為一道風景線。據介紹,溪尾鎮以紅樹林生態濕地為核心,開展互花米草除治地生態提升點建設項目,投入200多萬元建設溪邳村橋下休閒區及溪邳村海上棧道連接平臺、觀景平臺、塑膠棧橋等,做起漁旅融合文章。(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陳雅芳 李鬱 文/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