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寧德:藝潤閩東 和美山鄉
在海邊的咖啡廳感受拿鐵的香醇與詩歌的韻味,在古村落的公共閱讀空間與新老村民交流讀書心得,在一刀一剪裏體驗指尖生花的獨特魅力……如今,昔日沉寂的山村搖身一變,村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滿獨特的文化氣息。
近年來,寧德堅持以藝術之力喚醒鄉村沉睡資源,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讓鄉村成為人人嚮往的“詩和遠方”。
打造“家門口”的藝術樂園
前不久,“狀元故里 畫映西浦”鄉村風景油畫作品展在壽寧縣犀溪鎮西浦鄉村美術館開幕。“80後”草根畫師繆仕盾用36幅油畫作品展示了西浦的鄉土景觀,流暢的線條和濃郁的色彩傾訴著鄉愁。
作品展吸引了不少村民、遊客前來觀賞,大家或駐足觀看,或低聲討論,或拍照留念,受到廣泛好評。“我從縣城自駕到西浦村來看展,打算看完後再逛逛古村,這樣更加印象深刻。”藝術愛好者葉女士高興地説。
據了解,西浦鄉村美術館是集展覽、教育、交流、服務於一體的鄉村公益美術館。成立以來,多場藝術展覽和學術交流活動在這裡相繼舉辦,推動優質藝術資源走進鄉村,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藝術的魅力。
鄉村給藝術家們以豐富靈感,藝術也為鄉村增添“詩情畫意”。走進福安市潭頭鎮南岩村,以精美的木工作品搭建成的藝術空間展引人注目。“在南岩村創辦藝術展,除了展現傳統木工技藝,還希望通過一幅幅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讓更多人了解南岩村的歷史文化。”在主理人郭滔看來,藝術空間搭起了傳統技藝交流與傳承的橋梁,為南岩村發展鄉村旅遊、鄉村民宿、文化創作、休閒康養等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浦鄉村藝術館、南岩村藝術展是寧德打造“家門口”藝術樂園的生動縮影。為實現“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的目標,寧德加快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建成寧德市“四大館”、福鼎市文化藝術中心等城市文化地標,積極建成一批城市書房、書院、特色街區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讓群眾走出家門就能接受文化熏陶。
為了更好地把優質文化資源送到群眾身邊和手邊,寧德以數字化改革賦能“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推出《紅色閩東薪火傳》等廣播電視專欄,通過網絡直播文化活動,製作寧德智慧文物地圖、文物漫畫“漫遊文物”,打造“寧德文物”微信小程式,現在群眾足不出戶便可欣賞優質文藝活動,動動滑鼠就可預約城市書房,滑動螢幕就可以雲逛藝術展覽,服務效能顯著提升。2024年,通過網絡直播觀看文化活動的累計達數百萬人次,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把“文化大餐”送到群眾心坎裏
隨著夜幕緩緩降臨,蕉城區金蛇頭村的文化廣場上燈光亮起,高亢的北路戲唱腔與觀眾的掌聲一浪接著一浪。這是“週末戲相逢”優質文化文藝資源直達基層公益性演出活動現場。當天,《天女散花》《盜仙草》等北路戲經典劇目輪番上演,演員們華美的戲服、婉轉的唱腔,將戲曲的獨特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演出間隙還精心籌備了互動環節,觀眾踴躍參與,在演員的指導下有模有樣地學起戲曲動作,現場歡聲笑語與戲曲韻味交織,文化傳承的種子在一顰一笑間悄然萌芽。
據了解,今年,我市將舉辦52場“週末戲相逢”演出,常態化開展融合歌舞、畬族文化、傳統戲劇等具有閩東地域特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公益性演出活動,將閩東文藝精品送達基層。
如今,在家門口欣賞文藝演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參與各類文化活動,對寧德群眾來説早已不是稀罕事。多年來,寧德常態化開展“閩東之光·文化惠民”演出、農村電影“一月一放映”活動,積極培育福鼎“中國微演藝”、福安“社區群星秀”等品牌活動,一場場文化活動為當地群眾送去了精彩紛呈、喜聞樂見的視覺盛宴,如春雨滋潤大地悄然改變著鄉村的文化氛圍。
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藝術助力鄉村,需要激發鄉村與村民的“自我造血”功能,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用廢棄瓶子變身精美龍形裝飾品,讓傳統樂器與現代音樂碰撞火花,體驗編織藝術的魅力……在屏南縣屏城鄉前汾溪村,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毛華磊和王潤家創建的“鄉野藝校”公益品牌,將藝術之“種”,播撒在鄉村大地上。
他們以鄉村自然資源為本,以鄉村文化為媒,在山野間組織了一堂堂充滿奇思妙想的美育課,為村民提供更加優質多元的文化供給。除了鄉村美育課堂,打造鄉村書屋、開辦創意市集、塑造“節日村”IP、改造破舊老屋等豐富活動,讓昔日沉寂的古村落,又一次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吸引各地遊客前來遊玩,讓更多鄉賢情歸桑梓。今年“五一”假期屏南前汾溪村開展“藝術教育+研學旅行+寫生創作”親子遊深受遊客喜愛。
藝術來了,鄉村美了,如何抓住這波“流量”?寧德開展“村村是網紅、季季來打卡”寧德市金牌旅遊村網紅打卡點抖音話題挑戰賽、寧德市導遊大賽、“小小文旅推薦官”評選等網絡宣介活動,帶動鄉村旅遊熱度不斷攀升,通過創新鄉村文創産品、打造特色民宿、豐富鄉村旅遊新業態新場景等讓遊客“留下來”“帶回去”。
當廢棄的老屋變身鄉村美術館,當扛起鋤頭的雙手畫出豐收田野,當絢爛的舞檯燈光照亮靜謐黑夜,藝術的星星之火正在廣袤鄉村燎原。站在新的起點上,寧德將牢記囑託、久久為功,紮實推動優質文化資源源源不斷地流向基層,讓藝術與鄉村相互賦能,努力繪就新時代的“富春山居圖”。(記者 陳祎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