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建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進一步提升鄉村産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準 山海福建,鋪展振興畫卷
上杭縣舊縣鎮蘭田村建設“水尚蘭田”營地,打造集觀光、餐飲、垂釣、採摘和民俗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産業基地。(上杭縣委宣傳部供圖)
5月20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佈第一批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典型案例,全國有48個典型案例上榜,其中包括《福建省:大力實施“千村示範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 走具有福建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初夏時節,當我們把鏡頭對準閩山閩水,會捕捉到一幀幀具體而鮮活的鄉村圖景:看藍色牧場,深水大網箱裏的大黃魚逐漸長成“海上金條”;看田疇沃野,高標準農田裏孕育新一年的豐收;看森林糧庫,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故事譜出新篇……沿著山海的脈絡,一幅壯美而遼闊的福建鄉村振興畫卷呼之欲出。
近年來,福建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以縣域為重點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大力實施“千村示範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進一步提升鄉村産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準,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夯基固本。
示範引領,勇蹚特色振興路
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近日,第一批省級鄉村振興示範鄉鎮、示範村名單出爐,全省24個鄉鎮、255個村入選。從各具特色的基層實踐,我們或許可以窺見山海福建的振興之道。
東山縣陳城鎮深耕“海”的文章,全鎮263家電商主體將地道海味送往千家萬戶,帶動年銷售額超7億元;將樂縣高唐鎮厚植綠色發展底色,建立全省首個林業碳匯收儲交易平臺,發行全國第一張林業碳票,實現“林地變票證、空氣變資産”;邵武市和平鎮挖掘文化富礦,推出碎銅茶品鑒遊、楓林窯體驗遊、美麗田園、林下觀光等農文旅融合新線路……從産業帶動型到生態引領型,從文化興盛型到城鄉融合型,它們既是“示範生”,也是“特長生”。
1000個村莊就有1000種模樣,自然稟賦、産業基礎、風土人情各不相同,通往全面振興的路途不一而足,但底層邏輯一致: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讓每個鄉村都能精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
面對千差萬別的鄉村實際,福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一方面堅持高位推動,系統謀劃;一方面注重示範性、典型性、引導性。
2019年,鄉村振興戰略剛提出不久,福建便啟動“千村試點、萬村推進”工作,在全省建成120條鄉村振興精品線路,探索總結出特色産業帶動、人才返鄉下鄉、生態價值實現、文化鑄魂賦能、黨建引領善治等5種模式20個路徑。
久久為功,持續發力。眼下,福建正銜接開展“千村示範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2024年起全省平均每年統籌資金25.6億元,支持鄉村振興重點鄉鎮、重點村建設,力爭五年內打造1000個以上省級重點村,帶動全省1.4萬多個村全面提升。
“我們充分尊重村莊演化規律和農民群眾意願,對鄉村進行科學分類、精準定位,一鎮一策、一村一策,合理設定階段性目標任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進,不搞‘齊步走’‘一刀切’。”省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説,“千村示範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堅持遵循規律、分類推進的原則。
不久前,全省新一輪村莊分類完成。在摸清發展現狀、發展優勢、制約因素等基礎上,全省1.4萬多個村被劃分為9種類型。集聚提升類村莊,引導留村人口集聚,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城郊融合類村莊,充分考慮與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共享配置情況;穩定改善類村莊,激活産業、優化環境、提振人氣、增添活力……科學分類,清晰定位,精準施策,讓每個村莊都擁有專屬“人設”,在特色振興路上行穩致遠。
興業富民,“土特産”向新圖強
提到老茶鄉安溪,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傳統名品鐵觀音。其實,關於安溪茶産業,還有許多令人驚喜的新故事。
當你在直播間下單一款小眾茶葉,供應鏈的源頭可能就在安溪。從“一茶獨秀”到“百茶飄香”,安溪正向“百茶貿易之都”轉型。在這裡,六大茶類、再加工茶、代用茶飲等一應俱全;從原料採購到産品研發、包裝設計,再到生産製造、倉儲物流、售前售後服務,産業鏈面面俱到。
當你排隊搶購“夏天的第一杯奶茶”,茶基底可能就來自安溪。在新式茶飲這條新賽道上,安溪憑藉原料與供應鏈優勢強勢領跑。作為全國最大的新式茶飲原料茶供應基地,安溪新茶飲原料茶年供應量超6萬噸,約佔全國市場份額的20%。
一片葉子興業富民的背後,是福建向新圖強,推動優勢特色産業提質增效。
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山海相容的自然環境,賦予福建不可多得的農業多樣性資源。如何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把“土特産”做成“大文章”?關鍵在於因地制宜培育農業新質生産力,加快建設特色現代農業。
當我們聚焦一朵菌、一粒果、一尾魚、一羽雞,便會看到這些地道的福建“土特産”,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
建圈強鏈煥新升級。
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佈2025年中央農業産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名單。福建新增閩南烏龍茶、福建大黃魚2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産業集群。近年來,福建加快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3212”工程,推動鄉村特色産業向適宜區集中、向産業園區集中,引導人才、資金、政策、科技等要素集聚,促進優勢産業全産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全省累計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31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20個、農業産業強鎮108個以及“一村一品”專業村2532個。
科技裝備全面上新。
自主選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聖澤901”,打破歐美國家長達數十年的種源壟斷;蛋禽養殖機器人“木雞郎”揚帆出海,為養殖業轉型升級提供福建智慧方案;AI智慧農場讓穿著皮鞋種地的夢想照進現實……福建持續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種業創新與産業化工程等項目,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融合發展勇闖新路。
永安市的一根竹,撬動百億元産值,100多家加工企業打造出2000多種筍竹産品;從風雨飄搖中走來的屏南古村落,在保護與活化利用中實現再生,孕育出民宿、書屋、藝術空間等全新業態……福建著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積極培育“農業+”文化、旅遊、康養、休閒、體育、研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內外兼修,和美鄉村入畫來
“平潭島,光長石頭不長草,風沙滿地跑,房子像碉堡……”
這句民諺,是昔日平潭鄉村面貌的生動寫照。在這個每年7級以上大風天氣超過200天的海島,老百姓就地取材,以堅固耐用的石頭起厝,抵禦風沙侵襲。昔日,石頭厝是貧苦生活的代名詞,如今,這些極具海島特色的鄉村古厝,正成為和美鄉村建設不可多得的素材。
10年前,遠道而來的臺青林智遠,在平潭綜合實驗區君山片區北港村邂逅“會唱歌的石頭”——用錘子敲打石頭的聲響,猶如不同的音符律動。乘著國際旅遊島開發東風,林智遠在北港村流轉了一批石頭厝,將其改造成民宿、餐廳、咖啡廳和文創空間,打造了日後的網紅打卡點“石頭會唱歌”藝術聚落。
在台灣青年的引領下,五湖四海的文藝青年紛至遝來,久居在外的年輕人也返鄉創業。北港村由此實現華麗轉身,走出了一條文藝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去年,全村接待遊客超50萬人次。
透過北港村的美麗蝶變,我們可以探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福建策略。
“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頂層設計與統籌謀劃,又要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既要具備現代化生活條件,又要保留鄉村個性風貌;既要重視‘硬體’升級,又要注重‘軟體’迭代。”省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説。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引導各地鄉村利用舊物料、閒置物件、廢棄農具,對村莊邊角地塊、房前屋後、街頭巷尾、垃圾堆放點等進行改造提升;厚植集山、水、林、田、湖于一體的生態底色,守護鄉愁記憶,挖掘特色文化資源,保留固有風貌、特色、肌理、樣式;從“美麗建設”到“美麗經濟”,深度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多元價值,大力培育庭院經濟、田園經濟和農旅經濟等新業態……近年來,福建開展的美麗鄉村庭院之星、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公共空間、美麗田園、美麗鄉村休閒旅遊點等鄉村“五個美麗”建設,正是踐行該理念的重要載體與抓手。
與此同時,福建不斷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推動廣大鄉村走上善治之路。
實施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完成新一輪駐村選派輪換工作,完善科技特派員、鄉村振興指導員、金融助理員等選派機制,出臺“新農人”隊伍建設24條措施,支持台灣文創團隊駐村開展陪護式服務,深化“萬企興萬村”行動……在內引外培中,福建廣大鄉村鳳來雁聚,人才矩陣逐漸壯大。
紮實開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全面推廣“四立一督”等四項機制,用好小微權力監督平臺,規範集體“三資”監管;推出健全權責清單、規範機構牌子等20條措施;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等務實管用治理手段;構建數字化鄉村治理體系,推動“治理”走向“智理”……創新驅動,多管齊下,鄉村治理效能正不斷提升。(記者 張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