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駐村規劃師:“畫”出鄉村新面貌
改造後的翔安區大帽山
煥發活力的赤土社
規劃改造後的田洋村田洋書院
鄉村振興藍圖,從來不是畫在圖紙上,而是映射在老人遞來的茶裏,刻在孩子踮腳貼墻畫的掌印間,回蕩在村民的一聲聲問候中。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腳步丈量土地,讓設計稿從紙上走到心上,通過接地氣的陪伴式服務,補齊基層規劃中的專業技術力量短板,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2024年5月8日,《廈門市國土空間責任規劃師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出臺,將責任規劃師分為專項責任規劃師、片區(單元)責任規劃師、駐村責任規劃師三大類,廈門由此成為全省首個實現國土空間責任規劃師全覆蓋的城市。
其中,首期選聘的駐村責任規劃師,涉及全市92個村莊的規劃服務。日前,記者探訪部分村莊,看看一年來駐村規劃師如何用心聆聽、用手傳遞、用情澆築,打通規劃落地的“最後一公里”,讓鄉村振興更有溫度、更具品質。
挖掘存量空間 推動産業發展
入駐海滄區東孚街道洪塘村赤土社之初,規劃師肖貞貞帶領的駐村規劃師團隊,面臨的是鄉村振興過程中普遍面臨的難題,項目落地難、存量空間挖掘難、一産附加值低,如何破解?
辦理赤土公園審批,助力規劃項目落地後,駐村規劃師團隊開始在規劃的盤子內挖掘存量空間,通過變現資源資産積累資金,補齊短板,推動産業發展。
“我們在存量空間的挖掘中,首先就是注意挖掘的載體是否在村莊主要發展動線上,這樣識別性更大,通行更方便,有利於載體産業的孵化。”肖貞貞説,“其次就是注重復合化的建築發掘,即在現有建築基礎上的合理開發利用。披薩農場和周記扁食就是這樣挖掘出來的。”
周記扁食的主人是傳統手藝的第三代傳承人周氏夫婦,通過對建築的重裝改造,古樸的店招、精緻的門頭、飄著清香的小食,古早味的小店散發濃濃鄉土味;披薩農場則是利用舊時花圃培育基地的鐵皮屋,搖身一變改造為時尚農家小院,成為當地知名的網紅打卡點。
“我們注重發掘權屬相對明確的存量建築,比如將大倉庫改造成體驗中心。”肖貞貞説。
據了解,赤土社大倉庫為集體産權,産權狀況相對明晰。駐村規劃師通過以修代租的方式,改造提升三間老房子,分別作為體驗中心、民宿、餐廳,並引入研學活動,帶動更多人流。
舊時的紅磚大厝,改裝成充滿傳統美學的研學基地;以前經營板材類的工廠,變身為傳統工藝出口接待客戶點和國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以及藝術家創作基地……駐村規劃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洪塘村村委會副主任李忠傑説,通過引進元初集團、錦熹陶瓷等企業進村共建,購銷當地農産品,有效盤活了村莊資産、資源,做強“農文旅”“産學研”業態,至今已接待參訪團隊6953人次、研學旅行團3425人次,為村莊帶來經濟收益近300萬元。
規劃特色服務 促進産居融合
在東孚街道,這裡的駐村規劃師團隊為當地提供的服務頗為與眾不同。
“在當地有很多臺青社區營造師,我們一起攜手合作,將陪伴式服務向鄉建鄉創與社區營造延伸,深入服務地方。”駐村規劃師洪培森説。
這樣的陪伴式服務很具體、很溫情,也很有創造性,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規劃特色活動,挖掘寶藏資源,孵化社區空間,完善生活配套。
規劃師姚涵説:“在山邊社區有一項創舉,社區周邊外來務工人員多,駐村規劃師團隊根據實際情況,聯合轄區20多家餐廳、愛心企業、愛心商家聯合會等多方力量,推出‘幸福餐’愛心傳遞活動,如果有外來人員暫時遇到生活困難,可以到愛心餐廳吃一份免費的幸福餐,解決眼前的困難。”
在蓮花社區,駐村規劃師團隊充分挖掘以溫泉資源、民宿産業為特色的社區潛力資産,啟動“花花世界鄉村公共藝術共創計劃”,邀請以省級鄉村工匠名師為主導的創作團隊,以“鋁編+立體鑲嵌+彩繪”相結合工藝,讓大型壁畫轉化為立體裝置藝術。
孚美社區是通過成片開發融入新城的城市社區,社區內涵蓋多樣化居住類型,人員結構相對複雜,也需要更多的活動空間。駐村規劃師朱燕燕説:“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醫生、老師、産業工人和外賣小哥原本像平行線,我們通過打造公共空間,讓他們有了更多的交集,通過閒置空間的挖掘,推動校企政村聯動以及人才社區的孵化。”
為此,團隊選取佳福花園人才公寓作為試點,聯合23家駐地單位共建,爭取350萬元資金支持,盤活1500平方米閒置空間,已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還打造了人才解壓空間、黨建文化長廊、共享廚房等特色板塊。現在,社區青年下班後常在新的籃球場運動,在社區空間休閒。
從設施老舊、活動空間匱乏的小區,蛻變為集學習、交流、休閒、運動於一體的“人才活力陣地”,社區規劃增進了居民交流互動,加深了鄰裡情誼,增強了社區吸引力,也催生了人才聚集效應。
見縫插針佈局 守護歷史文脈
以匠心對話古厝,用規劃喚醒鄉愁。
如何完整地守護歷史文脈,並讓它在新時代煥發新顏?駐村規劃師匯聚集體智慧,在保護與發展間統籌考量安排。
規劃師鄧越、鄭錦麗説:“我們以傳統村落保護要求為前提,以城中村現代化改造中提出的‘留、改、拆’並舉為路徑,走街串巷,探尋每個歷史遺跡,不論是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古厝民宅、歷史構件均登記在冊,並對照規範和價值判定明確分級分類保護和修繕措施,便於後續的活化利用。”
蜿蜒的巷道僅容兩人側身而過,錯落的古建擠佔公共空間,傳統格局與現代生活需求在逼仄中碰撞,空間困局何解?
“微治理”巧手來破局。通過規劃設計,結合用地整理騰退的零散空間,將公共服務、健身休憩、口袋公園、停車棚、消防設施等見縫插針佈局,並嘗試多功能複合佈置,多項目聯合施工。
對文娛項目的落地,通過拆除一處有可能喪失結構穩定和承載力的房屋及構築物,騰出用地新建文化娛樂室,與周邊籃球場和停車場共同構成城內公共活動新中心。
在老城巷道路面改造中,考慮到巷道僅1至3米寬,且要與周邊風貌相協調,所有的路面改造均為人工挖除、人工鋪設,統一採用青灰色石板,與老街古厝風貌保持一致性,且未對兩側老建築造成破壞。
對街巷空間的保護,採用綜合佈線方式,各類市政管道集成入廊,在螺螄殼裏用繡花功夫整齊有序地集成于地下,實現雨污分流,同時增加消防設施功能的延伸,極大地提升了片區安全。
運用數字技術手段建設智慧管理平臺,預留空間放置智慧設備,搭建指揮終端系統及建設操作平臺,裝飾裝修靜電指揮室,為後續的物業管理、安全監控等提供支持。
“堅守在這裡的駐村規劃師們,用腳耕耘,丈量古老街巷,用創新巧思破解空間困局,平衡保護與發展,讓歷史文脈在現代生活裏鮮活生長。”市資源規劃局詳規處負責人表示。(報業集團記者 陳挺 通訊員 林曄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