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廈門燈塔:閃耀東南 見證海絲風華
2025-06-27 09:49:43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廈門燈塔:閃耀東南 見證海絲風華

廈門口岸僅存的歷史燈塔青嶼燈塔(資料圖片)

廈門燈塔:閃耀東南 見證海絲風華

鎮海角燈塔展館 (資料圖片)

廈門燈塔:閃耀東南 見證海絲風華

五通燈塔 (資料圖片)

廈門燈塔:閃耀東南 見證海絲風華

廈門海關理船廳公署舊址 (資料圖片)

  近日,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廈門航標處收到一封來自“東方之珠”的感謝信。信中,香港海員工會感謝廈門航標處邀請他們參觀鎮海角燈塔,因為這場參觀“激發了香港青年對航運事業的熱情與嚮往”。

  原來,今年4月,廈門航標處聯合香港海員工會、集美大學,在位於福建漳州的鎮海角燈塔開展主題研學活動,為來自香港的29名青年與廈門航標處青年搭建起交流航標文化、共敘航海情懷的舞臺。

  矗立在蔚藍之間的燈塔,見證了兩地文化交流。有著輝煌燈塔史的廈門,踐行著傳播燈塔文化的使命。

  曾經的南方燈塔管理中心

  福建的歷史離不開港口史。但燈塔的歷史,卻不太為人所知。

  晚清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燈塔在福建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零到全的變化。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産學院副教授伍伶飛認為,作為近代海上航行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燈塔伴隨著西方維持全球體系的需求而興起。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從全球貿易和航行安全出發,對東亞海域的燈塔佈局提出要求,並建成一套兼具殖民性與現代性特徵的燈塔網絡,使得西方商船擁有了駛向東亞港口的“海上公路”。

  海島廈門,在沒有建成入島橋隧之前,進出廈門島只能借助船舶。海上風雲莫測,暗礁險灘洶洶,燈塔成為船隻進出島必不可少的引航標誌。

  1865年以前,在距離廈門島約4公里外的大擔島,漁民們為了航運安全,在島上的廟前挂上“風雨燈”,引導夜航船隻。儘管簡陋,卻是廈門口岸最早出現的航標標誌。廟前挂燈並不能稱之為“燈塔”,只能算作助航標識。

  “早期的燈塔,需要符合能在夜間發出特定燈光、塔狀建築、有人值守、建造在顯著險要地點的固定航路標識等基本要素。”廈門海關退休幹部、長期從事海關史研究工作的許毅明説。

  雖然只是助航標識,但這座最早出現航標標誌的小島上,建起了廈門最早的燈塔——大擔燈塔。

  大擔燈塔,是大航海時代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産物。

  建立港口,燈塔是標配。1844年,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海上貿易逐漸繁榮,廈門港的地位逐漸提升,促使廈門近代船運行業飛速發展,由此催生了航運業的相關管理制度。

  1862年,廈門海關頒布第一個港口章程《廈門口理船廳章程》。章程規定:理船廳職責包括引水、檢疫、內港浮標設置……

  內港設浮標、外港建燈塔的格局自此延續百年——在出入廈門港的航道上,先後建起了包括大擔燈塔在內的4座燈塔。

  大擔燈塔于1865年建立,其餘3座燈塔先後在20年內建成,根據地理位置和建築大小,具備不同的引航功能。其中,北椗、東椗為大型燈塔,距離較遠,照耀船隻出入廈門外海;青嶼、大擔燈塔屬於小型燈塔,距廈門本埠近,指引船隻進入廈門內港。

  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對外貿易地位,廈門所管轄的燈塔範圍遠不止于廈門海域。

  1868年4月,海關總稅務司署設立船鈔部,負責一攬子管理及燈塔建設事務。船鈔部按照緯度將中國沿海分設三段,後來北段和中段合併,南段不變。

  “當時,上海已取代廣州成為中國的貿易中心,燈塔建設首先圍繞出入上海港的航道進行,隨後轉移至台灣海峽及東南海岸沿線。”許毅明説,廈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為南段總部的首選。

  1880年,海關總稅務司署將南段燈塔和港務一併劃歸廈門關管理。《中國沿海燈塔志》記載:“不啻上海(海關總署)海務科重設于廈門也。”自此往後的70年,東南沿海和台灣島的燈塔由廈門負責管轄。所轄範圍北起浙江溫州,南達香港海域的橫欄州,東至台灣漁翁島、南岬,共計19座燈塔,涉及6個關區,廈門由此成為南方燈塔管理中心。

  一段歷史、一段輝煌。1950年,廈門關將南段海域燈塔管理權移交交通運輸部門接管。與管轄權一同結束的,還有所轄燈塔的使命。所屬廈門港的4座燈塔中,只有青嶼燈塔照耀至今。

  延綿150年不滅的青嶼燈塔

  碧綠色燈頭、紅白相間直紋、八角形塔身,這座醒目的燈塔因地處青嶼島嶼故得名青嶼燈塔,是廈門外港入口處建立的第二座燈塔,也是廈門口岸僅存的至今仍在運行的歷史燈塔。

  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現存年代最早的燈塔之一,青嶼燈塔是扼守由外港進入內港的重要屏障。2023年,青嶼燈塔在國際航標協會(IALA)世界遺産燈塔評選中取得第四名佳績。

  青嶼燈塔為何能發光150多年而不滅?這要從它的位置説起。

  廈門港口面朝東南,由青嶼水道與台灣海峽相連。港外有金門、大擔及浯嶼等島嶼為屏障,周圍多山丘,避風條件好,各種船舶進出港不受潮水限制。

  “青嶼島嶼面積僅0.06平方公里,彈丸之地卻扼守進出廈門港外航道要衝,建造燈塔十分理想,符合發揮引導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險區(常用來標識危險的海岸、險要的沙洲或暗礁)等功能需求。”許毅明介紹。

  重要的地理位置,賦予了青嶼燈塔濃厚的軍事化色彩。

  早在清初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便在此島構築堅固要塞,設立醒目警標,一旦有敵來襲,便能迅速發出警報,確保廈門方面能夠提前做好防禦準備。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在此建造兩座炮壘,用於抗擊英軍侵犯。民國時期有中國海軍水雷營駐屯。

  1875年三月初五,海關總稅務司署發佈第42號《航海佈告》,對外公告在廈門港外青嶼北坡建造燈塔的信息,同年12月13日,青嶼燈塔首次點火,最初採用油燈,燈光高出水面36米,燈機由法國巴比爾公司承造,裝置四等透鏡紅白弧形定光燈,晴時能見度在15里內。

  為使燈塔能全天候持續不斷地發光,塔身的牢靠性非常重要。青嶼燈塔的基座選用花崗岩石,穩固堅實,內部磚砌精巧,狹窄的螺旋石階引領至塔頂,整體敦實挺拔。

  這座燈塔由海關總營造師英國人韓德善設計並監造,因此青嶼燈塔的建造從一開始就引進了當時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

  “青嶼燈塔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航標建築的典型代表。”許毅明説,樣機設計後向外國採購,銜接了當時國際先進的科技水準和建築技術,包含對實用、堅固、美觀、耐久等建築元素的合理運用。

  歷經一個半世紀不滅的青嶼燈塔,經歷過多次更新換代。

  20世紀初,燈塔經過二三十年運行,老式鏡機越來越不能適應需求。輪船航行速度加快,需要加大燈光燭力、配備引人注目的裝置,便於駕駛員觀察識別,趨避危險。

  1909年,青嶼燈塔改裝白熾紗罩煤油蒸汽燈,取代燈芯燈頭,燭光增強了幾倍。10年後,青嶼燈塔再次經歷重要改良,採用全新紗罩技術,光度顯著提升。

  在管轄權移交交通運輸部門後,青嶼燈塔開始改為無人值守的燈塔,並不斷更新最先進的燈器,射程最遠可達18海裏。廈金航線開通後,地處航線咽喉位置的青嶼燈塔化身為“和平使者”,照亮兩岸交流往來的希望之路。

  “不同於其他歷史燈塔或改建、重建、修舊如舊的再現,青嶼燈塔原貌和歷史真實性得到了完好保存。”許毅明説,因其唯一、不可再生,且運行至今,2013年,青嶼燈塔由廈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升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寶貴的“活”文物價值。

  150多年如一日,無論外界如何變換,青嶼燈塔以其靜謐的一束束光,一絲不茍地守護著往來船舶,默默見證著廈門開埠通商以來的歷史蝶變。

  去年9月,青嶼燈塔發光150年研學活動在廈門舉行,來自14個國家及地區的學員和30余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就燈塔文化宣傳和歷史燈塔保護等議題展開學術交流。

  燈塔搭橋,共敘海緣。廈門,在促進燈塔文化交流與傳承方面,正逐漸走在前列。

  每座燈塔都有自己的故事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燈塔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2019年,國際航標協會(IALA)設立年度世界遺産燈塔評選活動。該組織用一段聲明,點出了遺産燈塔超越其當前功能和時代的文化意義——

  “每一座燈塔都是導航的積極輔助,都非常獨特,具有遠遠超出其功能和時代的重要歷史、文化或建築價值。因此,它們是助航工具的終極象徵,並將繼續在保護生命、財産、商業和環境方面發揮作用。”

  如何讓燈塔成為新的文化潮流?世界各地的燈塔紛紛找到新的定位——成為旅遊景點、博物館、電影拍攝地、婚禮舉辦地等。

  去燈塔旅遊是19世紀上半葉就興起的一項娛樂活動。20世紀60年代至今,文旅開發,成為燈塔主要的活化形式之一,不少守塔人工作的小屋被改造成度假酒店。

  與此同時,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讓不少燈塔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

  成立於1983年的廈門航標處,是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設在廈門的航標管理機構,主要負責福建省中南部含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和東山灣等水域航標建設、航標維護等工作。

  廈門航標處有關負責人介紹,2006年,根據上級部門“豐富燈塔文化,綜合開發、利用現有燈塔資源”要求,廈門航標處對管轄海域的所有燈塔進行系統評估,從中篩選出燈塔文化底蘊豐富、開發條件比較成熟的鎮海角燈塔,並作了專項策劃。

  鎮海角燈塔是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燈塔,始建於1989年,填補了當時閩中南沿海沒有大型燈塔的空白。為弘揚海事航標文化,2009年,廈門航標處把燈塔一層原有的5間燈塔工宿舍、庭院和圍墻近250平方米進行改造,投入近100萬元改建成燈塔航標文化展館。

  走進展館,文物與景觀、照片與解説相結合的展陳,將燈塔文化歷史淵源,以及福建沿海航標的發展與歷史沿革清晰呈現,每年都迎來一撥又一撥研學和體驗團隊。

  廈門原本沒有以燈塔為主題的公園。2012年,由於翔安隧道的建設,有關部門將從隧道中挖出來的沙石土改造成五通燈塔公園。同樣于當年建成的五通燈塔高達70多米,成為海上船隻的指向標,也成為廈門東部的標誌建築之一。

  走近五通燈塔,只見基座平臺上鐫刻著10幅世界著名燈塔的浮雕,包括中國的硇洲燈塔、埃及的亞歷山大燈塔、美國的鴿點燈塔等。燈塔大道兩側設有30面世界著名的燈塔浮雕臺。這裡仿佛一座露天的“燈塔博物館”,成為傳播燈塔文化的基地之一。

  時下,燈塔日漸成為影視劇和文學作品追逐的元素,鼓浪嶼上的理船廳公署風貌建築也成為網紅打卡地。有關部門正在整理挖掘廈門海關理船廳公署舊址與青嶼燈塔的歷史資料,將這兩個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個例相結合,推進申遺工作。

  伍伶飛認為,燈塔象徵了在海洋文明影響下,海上經濟交往活動的友好和開放姿態。燈塔基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而興起,燈塔的發展與海洋文明中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緊密交織,成為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燈塔的故事,正等待熱愛燈塔的人們努力挖掘和續寫。(遊笑春 傅韜旭 林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