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浦頭港航道。
浦頭大廟裏遺存的碑刻。
航拍新行街。
端午期間,浦頭港龍舟飛馳。
在漳州薌城區丹霞路與新浦路交會處,一條靜謐的內河蜿蜒流淌,兩岸樹影搖曳,古廟錯落有致。這裡,正是擁有“日集千帆、商肆遍立”輝煌過往的浦頭港。
浦頭港位於九龍江西溪故道,曾是漳州府東郊的水運樞紐。尤其在明清時期,隨著月港、廈門港的興起,浦頭港逐漸崛起為漳州府的主要港口,成為民船商艘的停泊地之一。浦頭港的興盛,帶動了周邊五里地帶的發展,使之從一片荒浦蛻變為商貿繁華之地。
如今,浦頭港已不再有昔日千帆競發的喧囂,但港畔的廟宇、碑刻仍無聲講述著一港連通四海的往事。
古漳州進出的咽喉要道
近日,記者從丹霞中路拐進一條幽靜的小巷,幾分鐘便來到了浦頭港定潮樓古碼頭。站在樓前,蜿蜒的浦頭港河道盡收眼底。如今的浦頭港,河岸已經用整齊的石塊砌成,河道寬度約30米,兩岸的建築鱗次櫛比,業態豐富多樣。
“以前的河道比現在大得多,有百餘米寬且水深,航行的可都是五帆船。”提及浦頭港,當地群眾無不感嘆道。
浦頭港位於西溪故道。據《薌城區志》記載,浦頭港岸東起城郊土坪村渡船頭,西至西浦渡,長裏許。“浦頭港地勢平坦,水域寬闊且深,背靠漳州府城。自明末清初由渡口逐漸發展為市,成為連接內外的重要通道,是古漳州進出的咽喉要道。”閩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鐘建華説。
西溪是九龍江最大的支流,全長172公里,流經南靖、薌城等地,在福河與北溪匯流,東流入海。西溪在西浦(詩浦)分流為詩浦溪和田裏港。最初,詩浦溪為主流,其北向流至浦頭溪、碧湖,環繞漳州城東南而過,通往月港、廈門。沿線分佈著西浦渡、浦頭渡、碧湖渡等渡口。
浦頭渡即浦頭大廟碼頭渡口。該廟裏保存著萬曆十年(1582年)所刻《大廟碼頭》:“公議凡渡船在此停泊者,每日頭擺渡佈施錢四十文,二擺渡佈施錢二十文,以為香火之費,不得違誤。”由此可知,浦頭渡此時已是商業性渡口。
到了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西溪暴發洪水,導致其主幹從田裏港直東而去。西溪改道後,浦頭港的水流受到一定影響,但仍具備通航能力,碼頭依舊繁忙。
據鐘建華分析,浦頭溪中下游是通往月港、廈門的方向,也是最具有商業運輸價值的河道。西溪改道並未造成該段河道的淤積,依然港闊水深,且民眾注重對航道暢通的維護,讓其持續發揮航運作用。
光緒版《漳州府志》記載:“龍溪縣浦頭渡,在城東南三里許,埠頭甚大,廈門、海滄、石美、澳頭、石碼、海澄及各附近諸處具有渡船可至。”
定潮樓古碼頭,亦被譽為“鷺島賈船鹹萃于斯,四方百貨之所從出也”的繁忙碼頭。定潮樓,又名文英樓,依港而築,樓高兩層。上層供奉媽祖與周倉,下層直通碼頭。其東面墻體的左右兩側,分別鐫刻著“觀潮”和“問渡”字樣。定潮樓管理員梁國榮介紹:“昔日自西而來的潮水可直達浦頭港,而定潮樓下立有一塊石碑,碑上刻錄著不同時辰的潮汐時間,船家借此掌握潮水規律,確保航行安全。”
清康熙版《龍溪縣誌》記載:“外此,不橋而道者有橫渡,不脛而至者有長渡。橫渡于鎮門,于福河……而長渡之舟會于浦頭,自近及遠,靡所不至。此平政之大端、惠人之善道也。”又載:“是以城鎮制市,而村落制墟。在城有東舖頭市(府治東)……浦頭市(東廂)……”此時的浦頭港已不是簡單的渡口,而是發展為長渡的客貨運大碼頭、繁華的街市。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福建在廈門設立海關徵口,石碼作為廈門海關的錢糧口岸,同時又在浦頭港設稅口,負責航道的日常稽查、徵稅。清代龍溪縣衙為保障浦頭港商賈有序經營,打擊欺行霸市,在浦頭立下諸多政令。定潮樓遺存著乾隆元年(1736年)、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緒四年(1878年)龍溪正堂“禁取牙錢”和有關棉花交易、商賈納稅的禁示碑。浦頭大廟同樣存有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廈關稅行公啟》碑,告示遵守“各港渡船募雇出海舵水駕駛,往來運載客貨”之成約。
浦頭港的命運與時代緊密交織。抗日戰爭初期,當局在主要河道設置水下障礙壩,加速了浦頭港的淤積,使得大型船隻無法駛入港內。此外,地頭豪霸私設關卡,給浦頭港的航運增加了搬卸、起駁的困難,使得船戶對浦頭港望而生畏,紛紛選擇停泊他處。就這樣,浦頭港航運之利盡失,最終無船停泊。
港口興盛帶來商貿繁榮
在明清時期,隨著月港和廈門港的崛起,以九龍江為核心的廣闊區域的海外貿易得到顯著發展。與此同時,浦頭港也迎來了繁榮,航運興盛,商船絡繹不絕,使得漳州城東門外至浦頭的五里地帶,由荒浦變為鋪棧林立的商業區。
作為漳州府城重要的內河碼頭,浦頭港北岸曾設有定潮樓碼頭、浦頭大廟碼頭、探花碼頭以及廣興碼頭。這些碼頭各具特色,功能分明:定潮樓碼頭主要經營海鮮幹貨,浦頭大廟碼頭專司客運,探花碼頭則以柴、米、布等貨物為主,而廣興碼頭則專注于地瓜粉、面線、瓷器等商品的經營。
“浦頭港不僅是漳州城的重要港口,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南靖、龍溪等地的貨物出海必須經過這裡,通往沿海口岸、台灣及東南亞地區。同時,沿海的魚鹽也由此入城。這使得浦頭港成為漳州東部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中心。”薌城區政協文史辦主任許江鴻介紹,這四個碼頭與漳州府城東門街之間,南至新行街,北至文化街,這一帶便是歷史上的“浦頭市”。其間,鹽魚市、籠仔街、蟶仔街、米市、粉街、枕頭街、柑仔市等街巷星羅棋佈,設有米市、鹽市、粉街、魚市、果市等,甚至有些船隻還從浦頭溪進入喜心港通往教子橋、東湖,抵達東門街。
跟隨許江鴻的腳步,記者從漳州文昌門(漳州府東門)出發,向東行至東門街,即如今的新華東路。“明清時期,東門街是出城通衢大道,外來的官員也由此進入漳州城,是漳州府最為繁華的商街之一,主營人參等藥材,民間稱‘東門金’。”許江鴻説。
如今的東門街依然是城區繁華的商業街,街景新穎,道路兩旁商鋪林立,主要經營服裝、鞋類等各類百貨和餐飲小吃。
沿著新華東路走到盡頭,穿過一條約50米長的人市路,轉進新行街,眼前便展現出古老的街景。繼續前行,穿過丹霞路,便可抵達鹽魚市,附近分佈著籠仔街、蟶仔街等街巷。沿途所見,多是紅磚瓦厝。
“浦頭港轄區至今仍有大部分街巷名稱保留下來。”許江鴻説,這些街巷舊時都是貨物運轉、商旅往來、商業興旺的鬧區,形成繁榮的港口經濟。
獲利的商家紛紛捐資修廟,祈佑流年得利、財源廣進。在定潮樓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文英樓碑記》石碑上銘刻著的捐贈者中,商號佔絕大多數,有順美、順源、慶芳、協興、永順、長盛等100多個商號,可見浦頭港商貿的繁榮。“舊時這裡居住的基本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商戶,鮮有居民。”梁國榮説。
昔日繁華喧囂的碼頭街市,伴隨著歲月的流轉,逐漸歸於沉寂,演變為宜居的居民區。唯有古碼頭、古街巷、禁示碑……依然彰顯著浦頭港的輝煌過往。漫步在這些古街古巷之間,仿佛能聽到昔日船隻揚帆的聲響、商販的吆喝聲,以及市井的喧囂聲,令人不禁沉醉於那段璀璨的歷史之中。
多元文化交融薈萃之地
隨著港口經濟的蓬勃發展,浦頭地區的文化也相應地興盛起來,尤其是民間信仰文化。至今,浦頭港北岸保留了浦頭大廟、定潮樓、霞東書院等19座宮廟,有著“大廟管十八廟門”的説法。媽祖、關帝等眾多信仰在這裡交織並盛行,寄託了航海者的平安祈願,也是閩南多彩民間信仰的見證。
“大廟管十八廟門”中的大廟即浦頭大廟。該廟崇祀關帝,于清代一躍成為浦頭港民間宮廟群的核心宮廟。這與清初“平臺名將”藍理將軍有關。
藍理生於漳浦縣赤嶺鄉,青年時期曾與好友浪跡到浦頭大廟,過著“五人三條褲”的緊日子。後來,藍理從軍,在施瑯將軍麾下當先鋒,在平定臺澎戰役中屢建奇功,官至福建提督。衣錦還鄉後,藍理出資修建浦頭大廟,並題匾“江漢以濯”,以表對關公的敬仰之意。此外,他還疏浚浦頭港,拓建新行街,重建虎渡橋。藍理的一系列“報恩”行為,不僅樹立了浦頭大廟的核心地位,也進一步促進了浦頭港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後人感念其生前仁義,于浦頭大廟立碑供奉。
在浦頭大廟南側300米處的霞東書院(文昌宮)也是浦頭港的著名宮廟。廟始建於清前期,曾是藍理的總兵府。清康熙年間,藍理的同鄉蔡世遠出資修建作為修書講學之地,後歷經多次重修,成為漳州府城東廂的書院社學,傳授儒學。廟內一方清道光元年(1821年)碑刻《重建霞東書院碑記》記載:“郡東文昌宮,故金浦藍總戎館地。太傅蔡文勤公塑帝像祀焉,即邑志所載霞東書院也。”
祈保亭、增福祠、祥慈宮媽祖廟、合美宮王爺廟……儘管歷經朝代更迭,浦頭港的眾多宮廟依然香火鼎盛。浦頭大廟關帝誕辰祭祀、“扒龍舟”等各項信俗活動,進一步強化了浦頭港內部的文化認同。
今年端午節期間,浦頭港龍舟飛馳,人聲鼎沸,彩旗飄揚,鼓聲震天。江面上,6支隊伍駕馭傳統龍舟展開角逐,讓沉寂的古港煥發新的活力。
龍舟賽,是浦頭港傳承了600多年的傳統民俗活動。數百年來,參與競渡的隊伍一直都是渡船頭土白白龍舟隊、土坪桂溪黑龍舟隊、東崗祖廟紅龍舟隊、浦頭文英樓黃龍舟隊、港腳店上港口淺白龍舟隊以及浦頭大廟青龍舟隊,共計6支隊伍、12艘龍舟。每年,這些隊伍中會選出一支擔任東道主,負責統籌賽事的安排。
每到5月中下旬,寧靜的浦頭港便變得熱鬧非凡。“端午節前夕,經過選拔的男丁們組成隊伍,在選定的吉日將龍舟請入水中,隨後各隊便開始自行訓練,為端午節當天的龍舟競渡做準備。”薌城區龍舟協會顧問林進海介紹。
在浦頭港龍舟賽正式開始前,必須舉行請船儀式。各龍舟隊伍依次下水,手持幡旗,按照順時針方向繞行三圈,隨後上交旗幟。比賽結束後,各隊伍還要請幡旗上船,沿著浦頭港逆時針遊江三趟辭別。“請船主要是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賽事平安。”林進海説。
“各隊注意,預備!”一聲令下,伴隨著激昂的鼓點節奏,劃手們奮力揮動船槳,動作整齊劃一,在水面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速度與力量的角逐。
浦頭港的龍舟比較小。舟身長11米,中間寬1.4米,可容納劃手、打鼓、打鑼、掌舵等20人;船頭、船身分別畫有龍頭、龍眼和龍鱗,船尾兩側畫有瓶、書、馬鞍等圖案,寓意順風得利、合境平安等。
2000年,浦頭港河道改造,導致龍舟賽事停辦。為弘揚龍舟文化,2006年5月,薌城區龍舟協會成立,並力促停辦了5年的龍舟賽恢復舉辦。如今,浦頭港“扒龍舟”除了紀念民族英雄屈原外,也成為一項民眾喜愛的體育健身娛樂活動。
近年來,漳州開展名城保護提升計劃,浦頭港、新華東(岳口段)、新行街等是漳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漳州古城歷史城區,東美歷史文化街區,南山、湘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共同構成漳州歷史文化名城“一城六片”的保護格局。“無論從明清時期的對外貿易,還是漳州城市的發展歷程,抑或是民間信仰的歷史演變,這座古港始終承載著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海絲精神,兼具代表性與啟發性。”鐘建華説。(報業集團記者 李妙珠 通訊員 鄭文典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