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福建:山海城鄉 同心共富
2025-07-09 09:46:35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山海城鄉 同心共富

福建:山海城鄉 同心共富

上杭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資料圖片)

  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範”“強化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福建始終牢記囑託,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為主攻方向,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

  同唱區域協調“山海經”

  在三明市三元區,泉州的“産業飛地”——泉三高端裝備産業園內,24家遠道而來的泉州企業已簽約入駐,項目總投資超60億元,全部達産後可實現年産值40億元;

  在泉州市洛江區,三明的“科創飛地”——中國機械總院海西分院泉州創新中心落地一年來,已成功打造4個科技産業團隊,3個科創項目獲得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協同創新平台資金支持。

  這對“雙子星”,跨越山海,隔空閃耀,唱響區域發展協奏曲。

  閩在海中,亦在山間。山海相容的地貌,織就福建錦繡畫卷,也加劇區域之間的發展鴻溝。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經濟發展條件、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等因素的差異,福建山區與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不可謂不大。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便開創山海協作理念與實踐。去年來閩考察時,他再次強調要“健全深化山海協作機制,加強山海統籌、強化功能互補”。

  這“山海經”高腔亮嗓一唱就是數十年,唱出了山海同心共濟的赤誠深情,唱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澎湃動能。

  “2023年省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做深做實新時代山海協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以來,全省各級各部門協同發力,山海間經濟社會聯繫更加緊密,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

  優化對口協作關係,建立福州—南平/寧德、廈門—龍岩、泉州—三明市市對口協作關係,優化32對縣級協作關係;

  啟動建設首批6個“産業飛地”“科創飛地”,23個山海協作産業園年工業總産值超742.6億元,山海協作重點項目庫102個總投資約350億元的項目加快建設;

  沿海8家三甲醫院對口幫扶25個山區縣綜合醫院,26個縣(市、區)建立教育幫扶機制,選派252名幹部到山區挂職、620名省級科技特派員赴山區開展科技專項服務;

  ……

  向山借力,向海聚力,福建區域協調發展工作成效顯著,均等化水準走在全國前列。數據佐證:2024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57元,最高的廈門市是最低的南平市的2.05倍,差距比2023年縮小0.02,在經濟大省中位居第三。

  山海攜手與共,革命老區一個都不掉隊,跑出振興發展加速度。

  出臺實施系列革命老區重大政策、規劃,閩西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示範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央國家機關對口支援12個原中央蘇區縣,上海—三明、廣州—龍岩開展對口合作;實現“市通動車、縣通高速、鎮通幹線、村通客車”;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産業方興未艾,茶葉、林竹、食用菌等鄉村特色産業活力十足……2024年,全省69個老區縣地區生産總值達4萬億元,是10年前的2.26倍。龍岩、三明人均GDP在全國20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中位居第一、第二名。

  共下城鄉融合“一盤棋”

  在高速服務區裏,可以觀賞最新大片,品嘗地道美食,體驗簪花藝術……在福泉高速上,驛坂服務區經升級改造後,打破了“千區一面”的固有形象,變身充滿濃郁閩南風情的多業態商業綜合體,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

  服務區走透透,鄉村遊無縫銜接。驛坂服務區後方另有乾坤:增設的涂嶺收費站,實現與G324國道連接貫通。來自福州方向的車輛,20分鐘內可直達泉州市泉港區涂嶺鎮樟腳村,遍覽玉笏朝天公園、虎岩禪寺、黃素石樓等景點。

  服務區出入口,開啟通往鄉村全面振興的新通道。這得益於福建大力推進的“兩通工程”:鄰縣高速通,通過高速公路把相鄰的縣與縣相連,服務縣域經濟發展;鄉鎮便捷通,通過在服務區後方增設出入口等方式,提高鄉村通達高速公路便捷水準。

  從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到首創性推進“兩通工程”,“大通道”與“微循環”間,城鄉融合步伐加快。

  “如果説縮小地區差距,解決的是橫向上的發展不均衡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則重在縱向上提升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關鍵在於以“一盤棋”思維,打破傳統二元發展模式,走融合發展之路。

  為下好這盤“融合棋”,福建精心謀劃,精細佈局,精準落子。

  城鄉空間結構如何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二元性如何破解?城鄉公共資源如何統籌配置?縣域總體經濟實力不強的發展難題如何破解?……2024年,省委省政府印發實施《關於以縣域為重點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意見》,全面部署城鄉融合工作。

  頂層設計下,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進一步完善,城鄉空間體系進一步優化,城鄉産業進一步融合,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進一步延伸,城鎮公共服務向鄉村進一步覆蓋,城鄉要素流動通道進一步暢通。

  城與鄉,各美其美。如何尊重個性差異,優化空間佈局,明確功能分工,讓城市與鄉村在各美其美中實現美美與共?

  印發實施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福州機場二期,福莆寧F2、F3線機場段,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等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福州強省會、廈門高品質發展引領示範區、泉州21世紀“海絲名城”等重點區域戰略深入推進;紮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建設設區市副中心、強縣重鎮、小縣大城關等;按照集聚提升、海島發展、僑臺賡續等9種類型,完成新一輪村莊分類……疏密有致、功能完善的城鄉空間體系呼之欲出。

  産業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核心動力。如何梯次佈局、點線面協同推進城鄉産業高品質發展?

  看都市經濟,牽引和輻射作用不斷增強,閩都創新實驗室突破關鍵核心技術80多項、廈門科學城核心區匯聚企業和機構超1800家、泉州時空科創基地完成第一代低頻時碼授時晶片研發;看縣域産業,加速串珠成鏈、聚鏈成群,早前發佈的2024縣域重點産業鏈發展白皮書,梳理明確164條縣域重點産業鏈;看鄉村優勢特色産業,從“土特産”升級為“大産業”,全省累計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31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20個、農業産業強鎮108個以及“一村一品”專業村2532個。

  齊奏美好生活“共富曲”

  7月1日,光澤縣鸞鳳鎮十里鋪村第二家村辦企業投産。這條脫骨雞爪全自動生産線年産量5000噸,産值2.25億元,可提供240個就業崗位,為村集體增收500萬元。

  十里鋪村曾是有名的“薄弱村”。7年前,村裏選擇跟著當地龍頭企業——聖農集團辦工廠。後者提供500萬元啟動資金,幫助村裏購置運輸車輛,創辦光澤縣日月興物流有限公司,承接集團本來由社會力量負責的豆油運輸訂單。深度參與縣域重點産業鏈後,十里鋪村發展蒸蒸日上。村民的子女教育、醫療、養老、改善居住條件四大民生項目費用均由村集體買單。今年春節前,村裏還給684名村民每人分紅2000元。

  以十里鋪村為起點,聖農集團將民企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推廣到了光澤、政和、浦城等地的更多鄉村。去年,集團又瞄準了脫骨雞爪這一藍海市場,計劃引進1000台自動化設備,落地8個鄉鎮級脫骨雞爪廠、10多個村級脫骨雞爪廠。這些工廠全部投産後將帶動4000多人就業、1萬多人常住光澤,每年發放工資1.5億元。

  當山與海在協調發展中同頻共振,當城與鄉在融合發展中雙向奔赴,發展的鴻溝逐漸彌合,共同富裕的夢想逐漸照進現實。

  數據曲線,反映出逐漸縮小的收入差距:2024年,全省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縮小至2.06,比2023年優0.04,比全國平均水準優0.28;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1.72,比2023年優0.01,比全國平均水準優0.07。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八閩山海城鄉,一幅幅美好生活圖景讓統計數據實現了具象化。

  在閩中山區,德化縣以“小縣大城關”發展戰略,撬開城鎮化大門。目前,德化城鎮化率高達87%,縣城集中了全縣超三分之二勞動力,成為閩中城區人口最為集聚的區域。農民進城了,如何留得住,紮下根?産業是基礎。如今,全縣90%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城區周圍,確保農民進城能就業、有工資,進城農民工資性收入佔總收入達70%以上。

  在閩南海島,東山縣圍繞做好“海”的文章,大力發展鄉村富民産業。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水産品加工、海産電商等現代漁業發展提質增效,鄉宿、鄉遊、鄉購等新業態方興未艾。去年,東山蟬聯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37元,同比增長7.4%,連續多年穩居漳州首位。

  在閩西革命老區,上杭縣探索規範優化鄉村地區行政區劃設置。對於條件成熟的,穩妥有序推進鄉鎮撤並;對於體量不大,但受文化、交通等因素影響,尚不具備撤並條件的,建立“鄉鎮片區聯建”機制。當地從客觀實際出發,將常住人口不到2000人、生態資源豐富的步雲鄉整體併入古田鎮,促進兩地“紅綠”資源互補,一體打造“大古田”旅遊。(記者 張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