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村航拍圖 歐陽良鵬 攝
蚵殼厝
海邊的蟳埔女 趙建河 攝
遊客在蟳埔拍照留影。
蟳埔文創擺件
近日,隨著“夜遊濱海浪漫線”免費公交接駁服務的開通,來到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蟳埔村的遊客更多了。從真武廟到蟳埔村,這條6公里的濱海浪漫線上,一幅非遺靈動、市井鮮活的濱海畫卷緩緩鋪開。
蟳埔,位於泉州中心市區東南部、古刺桐港畔,泉州灣晉江入海口北岸,背依鷓鴣山,三面臨海。因扼守泉州出海口的“海門”,宋元時期便商貿興盛。明天啟七年(1627年),這裡成為泉州東南海防門戶,清康熙年間,又在此設置“鷓鴣巡檢司”。
海上通道和海洋貿易的雙重因素影響,塑造了蟳埔村別樣的民俗風情。傳承千年的蟳埔村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國悠遠且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被稱為“海絲遺珍”。近年來,蟳埔簪花圍在全國走紅,各地遊客慕名前來,帶火了蟳埔村的文旅産業。傳統與時尚、歷史與現實在這個千年小漁村融匯交織,書寫出新的海絲故事。
扼守海門 護衛泉邑
來到蟳埔村,隨處可見的不只有簪花圍,還有正在開蠔的村民們。文旅熱潮下,蟳埔村花香四溢,海味不減,千年來“靠海吃海”的傳統還在延續。
蟳埔村背依鷓鴣山,面朝泉州灣晉江入海口。“蟳埔地處江海交匯之所,這裡港深風靜,地理位置渾如天然造就,出洋泛海貿商的船舶,以及遠航滿載而歸的捕魚舟楫,常寄碇停泊於此,千百年來成為泉州灣的重要門戶。”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原主任陳鵬鵬説。
伏季休漁期,一艘艘漁船在村外沿岸依偎停泊,不遠處的燈塔依舊直面風浪。記者來到一處用石頭砌壘而成的碉堡式建築,只見墻上有著許多瞭望窗與槍孔。據蟳埔社區老人協會原會長黃榮輝介紹,這裡喚作“槍城”,年少時還見過民兵在此訓練。
據清道光本《晉江縣誌·武功志》所載,南宋時泉州發生過多起海寇擾境事件: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海寇奄至安平鎮”;乾道七年(1171年),“島寇毘舍邪掠海濱”;乾道八年(1172年),毘舍邪“復以海舟入寇”;淳熙七年(1180年),“海舟賊沈師作亂,泉郡大震,戍將蕭某統領戰死。知泉州程大昌趣統制裴師武討之,賊遁去”。
明代中後期,倭寇蜂起,泉州海防任務愈發艱巨,蟳埔的海防戰略地位開始被確定並重視。槍城邊,今人立起一塊石碑,講述著這段過往:鷓鴣口為泉州東南海防門戶,明天啟七年(1627年)建銃臺……
自此,一座城臺拔地而起。“登臺左右顧,岱墜如鼓,紫帽如旗,石湖、溜石二浮圖如幹,天馬奔踏而來,如金鞍寶蓋。山川之氣脈,關鎖益增而固。”明代文淵閣大學士、泉州人史繼偕曾為此欣然作記。
“當時槍城周墻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城樓上點燃燈火,能為泉州港商船夜間出入導航,同時設一關卡駐兵檢查來往商船。”陳鵬鵬説,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提督萬正色將祥芝巡檢司移置於此,再度提高了蟳埔的海防地位。
千年來,蟳埔人世代與海共生,傳襲著高超的航海技術和豐富的航海知識。“從宋元時期的商船隊,到鄭和下西洋、鄭成功復臺、施瑯平臺等,都有我們村水手的身影。”黃榮輝説,駕著船,蟳埔人的足跡遍佈我國沿海。
此間,蟳埔村與古代水軍將領們的“情緣”不斷滋長。眼下,村中最熱鬧的打卡點當數蟳埔順濟宮。走進其間,高懸的“靖海清光”匾額躍然入眼,下款題“提督靖海將軍,靖海侯施瑯立”。相傳,施瑯曾來此拜問,因此信念倍增,軍中士氣大振,復臺氣勢如虹。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施瑯再度來到蟳埔,獻上這塊匾額。一側,則有石碑《泉郡水師都司劉公功德碑記》,是蟳埔人有感於“比歲民苦於海,設守險者又苦於兵,有水師仁將劉公,命訊約束無毫擾民,桑麻種植漁佃鹹安焉”,為水師都司劉盛志所做。
從古至今,從漁村到社區,蟳埔如今仍保有的地標建築、民俗民風,都可窺見海洋文明的萬般風韻。
民俗流傳 文化交融
宋元時期,泉州晉江下游一帶,曾是中東僑民重要聚居區,獨特的地理區域造就的海絲貿易通道,使得蟳埔村的民情風俗與海上絲綢之路息息相關。
漫步于蟳埔村的小巷,石板路蜿蜒曲折,兩旁的民居錯落有致。仔細觀察會發現許多民居的外墻頗具特色——以蚵殼為主要建材壘砌而成的墻體,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銀灰色的光澤,宛如魚鱗般整齊排列。
指著蚵殼厝墻上的一個個手掌般大小的蚵殼,黃榮輝告訴記者:“這是蚵殼厝,又稱蠔殼厝,相傳始建於宋末元初。”
“千年磚,萬年蚵”,這是沿海民間流傳至今的俗語。“業界普遍認為蚵殼厝所用的大蠔殼並非泉州原産,而是宋元時期古刺桐港的遠洋商船返航時墊空船轉運而來的,因此蚵殼厝帶有宋元時期泉州海洋文化的顯著印記。”在泉州黎明職業大學文傳學院文創專業教師陳冷冷眼中,蚵殼厝有很多實用功能,隔音效果好,冬暖夏涼,不積雨水,不怕蟲蛀;同時其墻體堅固,具有很好的抗風雨效果。
千百年來,蟳埔村傳承著向海而生的歷史印記,不僅有蚵殼厝,還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生活在這裡的蟳埔女,身穿大裾衫和闊腳褲,盤著頭髮戴著鮮花做成的花圍。“從嫁過來起,就看著蟳埔女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我也開始簪花,一直到現在已經四十幾年了。”今年68歲的楊珍珍告訴記者。
蟳埔簪花圍習俗形成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並延續至今。簪花圍與宋元泉州港香花種植業興盛的經濟形態息息相關。
宋元時期,香料、香花風靡泉州港,元代蒲壽庚、蒲壽晟兄弟在雲麓村建造花園,種植香花。雲麓卜姓、郭姓居民,大都以種花為業,其種植的花卉品種主要有茉莉花、素馨花、含笑花、玉蘭花、粗糠花等,至今仍是蟳埔簪花圍中最受歡迎的香花種類。
蟳埔簪花圍所選用的素馨花、茉莉花、玉蘭花、水仙花、夾竹桃等香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泉州,瀰漫著浪漫的異域芳香。例如素馨花,據傳乃是從西域移植而來。據南宋惠安人黃岩孫纂修的《仙溪志》記載:“耶悉茗花,始自番船載至,香聞百步,廣中種之,名曰素馨,轉而入閩。”
蟳埔民俗文化,並不局限于簪花圍、蚵殼厝,還包含了傳統民俗賴以存在的生産空間和生活方式。千年以來,蟳埔人世世代代行船討海,男性大多從事“走船—海上運輸”和“討海—出海捕魚”兩種生計。如今,蟳埔碼頭上的漁業發展走上新階段,除了灘塗養殖、水産品加工等,還有連排林立的海鮮酒樓,人氣滿滿。
“蟳埔漁村處於古刺桐港的核心部位,擁有蟳埔女服飾、蚵殼厝、媽祖巡香等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産,是泉州海絲文化的一個典型縮影。”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郭培明如是評價。
文旅賦能 漁村新生
近年來,蟳埔為中國文化“出海”添上了一簇繁花。
豐澤區蟳埔民俗文化村保護提升指揮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來自蟳埔的簪花已亮相世界旅遊小姐總決賽、巴黎奧運會、倫敦工藝周等40多場國內外重大活動,傳播至英國、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並收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點讚:簪花很美,泉州很讚。“蟳埔簪花綻放海外風采”還被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列為2024年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地方文化國際傳播七個熱點”之一。
蟳埔的簪花圍火遍海內外,當地也以此為抓手,把文旅産業培育為支柱産業,讓更多村民享受到文旅産業發展帶來的紅利。越來越多村民從漁場轉戰商場,從售賣漁獲轉入民俗、文創、餐飲等領域,成為新“討海人”。
2016年開始做簪花圍體驗生意的莊群,是蟳埔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近年來,遊客大幅增加,尤其是暑期和‘五一’期間。5分鐘至10分鐘就能盤好一個發髻,高峰期一天接待200多人。”莊群説。
通過“簪花+”模式,簪花之美還融入各行各業。簪花+文創,聯名簽約匹克鞋業、嗨玩購服飾等20多家頭部企業,研發擺件、冰箱貼等文創産品200多種;簪花+美食,推出泉州“簪花宴”,亮相第三十三屆中國廚師節;簪花+科技,上線AI簪花寫真體驗館,為市民和遊客提供全新互動體驗方式;簪花+藝術,搭建“影視服務中心+影視基地”平臺,小品《蟳埔花開》獲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金獎……據介紹,“簪花”帶動了旅拍、民宿、酒店、商演等業態發展,拉動消費超50億元。
暑期來臨,蟳埔村的文旅經濟愈發“熱辣滾燙”,無數遊客慕名前來。行走村內,放眼望去,到處是頭戴簪花圍的遊客,人頭攢動如同“流動的花海”。
位於蟳埔村核心位置的橘若·蟳花咖啡廳,是村裏新晉的網紅打卡點。走進咖啡廳,一座白色的水塔矗立在小院花園內,塔身上“思源水塔”幾個紅色大字十分醒目,塔身下,遊客小謝與同伴身著紅色旗袍,頭戴簪花圍,打卡拍照。
“思源水塔是以前蟳埔村的重要供水設施,位於村子的核心位置,四通八達的小巷多數匯聚到這裡。”橘若·蟳花咖啡廳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經過改造的水塔華麗轉身為集旅居、文創、餐飲于一體的打卡地。
“將蟳埔民俗文化村整體列入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劃定202畝蟳埔漁村作為民俗文化保護核心區,規劃設計‘一街兩帶三區’,打造中國最美簪花小鎮。”蟳埔民俗文化村保護提升指揮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蟳埔村於今年推出“十大提升工程”,升級完善蟳埔村的硬體設施,持續推動業態豐富和遊客體驗感提升。(記者 莊釗瀅 黃瓊芬 通訊員 陳庚嘉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