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平潭:從“喝上水”到“喝好水”
2025-07-16 09:47:15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福建第一大島,從“喝上水”到“喝好水”

福建第一大島 從“喝上水”到“喝好水”

用上“放心水”,金井片區北厝村村民林輝明(右)臉上滿是笑意。通訊員 念望舒 攝

福建第一大島 從“喝上水”到“喝好水”

毛秀娟(右一)和志願者在三十六腳湖邊清理垃圾。通訊員 念望舒 攝

福建第一大島 從“喝上水”到“喝好水”

平潭南部自來水廠 通訊員 江信恒 攝

福建第一大島 從“喝上水”到“喝好水”

2023年7月,“一閘三線”工程全線貫通。圖為平潭天嶺隧洞出水口。 (資料圖片)

福建第一大島 從“喝上水”到“喝好水”

平潭三十六腳湖 通訊員 江信恒 攝

  平潭島,福建第一大島。

  “昔聞祈雨最有靈,立沛滂沱動人喜。須臾願足慰三農,大有豐年遍邑裏。”300年前,清代詩人俞廷萱曾信步平潭三十六腳湖,有感而發作了一首《龍嶼吟》,道盡平潭百姓對水的渴望。

  “靠海吃海”,本是平潭的天然優勢。但這座海島卻是福建少雨地區之一,長期受困于淡水資源匱乏,導致人均水資源量曾長期只有26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準的1/8,屬於絕對貧水區。

  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後,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但水資源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剛性約束卻日益凸顯。然而,欲解水之困,談何容易!

  如何更加科學有效地開發、配置、利用、節約、保護、管理有限的水資源,徹底破解缺水難題,造福子孫後代,一直是當地政府牽掛的頭等大事,也是嵐島人民多年的心願。

  著眼于興水利、惠民生,近年來,平潭積極探索“城鄉融合+”模式,大力實施多項重點水利工程,不斷完善城鄉供水體系,全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由過去的63.3%提升至100%,其中規模化供水率達85%。

  這一令人欣喜的改變從何而來?連日來,記者深入村莊、水源地、水廠等,實地感受當地興水惠民的探索和實踐。

   跨域調水送甘甜

  夏日炎炎,海風拂過,在三十六腳湖的天嶺隧洞出水口處,汩汩清水奔涌而出,岸邊水草豐茂,一幅如詩的畫面映入鏡頭。

  眼前的豐沛之景,源自永泰大樟溪的饋贈——從福清東張水庫出發,這汪清澈甘泉穿山越嶺,日夜奔流不息了近百公里,最終抵達三十六腳湖,為這座海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水動力”。

  “望水興嘆的日子,終於成為過去!”此情此景,令76歲的大厝基村村民魏良生感慨萬千,“想當年一到旱季,三十六腳湖水位就低得可怕!最嚴重時,湖中央的小沙洲都會完全袒露出來,禿禿地杵在那兒。你瞧,自從通了水,這湖水就沒往下退過,這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啊!”站在岸邊,魏良生的臉上洋溢著喜悅。

  這份喜悅的背後,是一段關於“水”的艱辛記憶。就在三年前,該村還是另一番景象——村民只能自己費力搭水管、連水井,方可滿足用水需求。

  事實上,大厝基村就坐落在三十六腳湖附近,世世代代守著“大水缸”。儘管如此,該村以及周邊的“兄弟村”,都曾面臨“缺水喝”的窘境。“一到夏季,斷水頻率極高,連日常用水都難以保障。”説起過去,魏良生至今仍記憶猶新。

  這是為何?

  事實上,受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平潭年均降水量少,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且蒸發量大。在老一輩平潭人的集體記憶中,“缺水”二字刻得太深、痛得太久。

  過去,平潭主島供水系于三十六腳湖一身。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三十六腳湖的淡水資源日益短缺,當地人不得不四處“求水”,幾乎每家每戶都把建水塔當成了“必修課”。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即便在2011年,平潭建設了島外應急調水工程,將日供水能力提升至10萬噸,仍無法滿足長期用水需求。

  飲水,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民生問題之一。當地政府深刻地意識到,要徹底解決用水問題,就必須找到新的外域水源。

  上哪兒找?平潭將目光投向了大樟溪。

  很快,經過多方考察和研究,全長約181公里、總投資61.6億元的“一閘三線”工程(平潭及閩江口水資源配置工程)應運而生,並於2018年5月全面動工建設。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最大的引調水工程,“一閘”即永泰莒口攔河閘,“三線”即閩江竹岐至大樟溪補水線,永泰莒口至福州、長樂輸水線,以及永泰莒口至福清、平潭輸水線,旨在解決閩江口城市群和平潭供水短缺問題。

  鑿穿千仞山,引來一江春。在千呼萬喚的熱盼中,2023年7月,“一閘三線”工程全線通水,投用後平潭每日原水調度能力增至75萬噸,覆蓋主島167個建制村和景區。

  由此,平潭正式告別了缺水的歷史,真正擁抱“大水時代”。截至目前,“一閘三線”工程調水總量超5522萬噸。

    城鄉共飲“一碗水”

  如同一道甘霖,“一閘三線”工程成功引水入嵐,從根本上緩解了平潭水源短缺問題。然而,另一個嚴峻的挑戰浮出水面——因供水管網尚未完全覆蓋鄉村,部分村子飲水難的問題仍亟待解決。

  “嘩啦啦——”近日,在君山片區馬腿村村民林高遠的家裏,擰開水龍頭,一股清水汩汩流出。“這水,又清又甜!”他高興地説。

  馬腿村三面環海,卻因地勢問題難以蓄積地表水,也無法通過打機井獲取淡水。長期以來,馬腿村僅依靠5口淡水井供水,且只有一口井水源充足。

  近年來,乘著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的東風,該村發力整村文旅開發項目,加快打造集高端民宿、休閒商業、遊藝娛樂、島嶼度假四大産業于一體的旅遊村,每至旺季遊人如織。

  蓬勃發展的旅遊業,令原本就緊巴巴的生活用水愈加捉襟見肘。“生産用水只能從外頭高價購買,每噸水高達30元,這無疑增加了村民的經濟負擔。”村黨支部書記林騰財嘆了口氣。

  轉機出現在2021年底,平潭啟動農村供水管網建設(小水接大水)工程,在馬腿村鋪設了3.5公里通村支管和3.3公里村內管網,助力該村供水管網實現市政通水。“‘一閘三線’工程通水後,我們村成為首批直接喝上大樟溪水的非城關地區鄉村之一,這變化可太大了!”林騰財説。

  馬腿村的故事,折射的是平潭城鄉供水格局之變。

  從地理上看,平潭能匯聚水源的山脈較少,保水量有限,導致水資源分佈不均勻。“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村民主要依賴村淺層水井或機井供水,這種分散的供水方式不僅難以保證用水量,水質也很難保障。”實驗區農業農村局水利處副處長劉競遠分析道。

  如何讓優質水、放心水真正惠及千家萬戶,是一個重要的民生課題。

  民有所呼,政有所為。很快,一場海島鄉村“解渴”行動迅速鋪開——

  當地水利部門大力推進總投資19.7億元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創新採用“建管一體、全域覆蓋”的城鄉供水機制,並同步開展管網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專項整治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有效破解城鄉供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日前,隨著實驗區城鄉供水一體化鞏固提升(三階段)工程完工,實驗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全面投用,惠及平潭主島142個建制村10.3萬戶村民,基本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

  近日,記者走進平潭南部自來水廠,只見平流沉澱池、Ⅴ形濾池等凈水設施整齊排布,池內水波平穩。

  這座依山而建的水廠佔地面積165.8畝,是平潭主城區唯一一個供水廠,也是“一閘三線”工程引進原水的處理中心,目前已完成一期和二期一階段建設,制水能力達每日15萬噸,可滿足主島大部分人口的用水需求。

  引調之水不僅要“夠用”,更要“用好”。混凝、沉澱、過濾、消毒……在這裡,充沛的原水開啟一場“潔凈”之旅,經過多道工序後,再通過管網“奔”向百姓家中。

  近年來,平潭加快推進南部、北部自來水廠建設,實施規模化水廠規範化管理和制水工藝提升,有效保障水質、水量供應。其中,平潭南部自來水廠還採用常規加深度水處理工藝,即“預臭氧接觸+絮凝沉澱+均質濾料過濾+臭氧生物活性炭過濾+消毒”,保障每一滴出廠水、管網水水質均優於國家標準。

  “這些出廠水,能直接飲用嗎?”記者帶著一絲好奇問道。

  “按照新國標,我們廠出廠的自來水是安全健康的。”福建水投平潭水務公司供水事務部副經理趙偉説,平潭已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水質監測系統,並在入夏前加大了“一閘三線”原水的調度,增加水質檢測頻次,牢牢守住水質安全底線。

    守護“源頭活水”

  7月14日,在三十六腳湖自然保護區,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宛如輕盈的飛鳥來回巡弋,仔細地“掃描”整片區域。

  這一幕,是三十六腳湖立體化監管的生動注腳。“根據無人機每日傳回的畫面資料,我們能夠迅速揪出問題,並精準定制整改措施。”實驗區自然資源服務中心三十六腳湖保護管理站站長盧沛昭説。

  三十六腳湖,平潭人的“母親湖”,是全區重要的水源地,其生態環境的保護至關重要。

  “先環保後用水”,近年來,平潭大力開展三十六腳湖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實施三十六腳湖水質綜合預警控藻應急項目、入湖小溪流水質提升工程等,初步形成了“人防+技防”的聯防聯控機制,持續改善水源地環境品質及周邊人居環境。2016年以來,三十六腳湖水質達Ⅲ類水比例保持在100%。

  守護“母親湖”,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同樣凝聚著無數基層守護者的心血。平潭還建立起區、片、村三級河長體系,並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環保志願活動,切實守護“母親湖”生態環境。

  平潭環保志願者協會秘書長、民間河長毛秀娟就是其中之一。策劃自然教育課堂、組織保護母親湖主題活動、開展河湖巡查工作……最近一段時間,毛秀娟忙得腳不沾地。

  毛秀娟自小生長在三十六腳湖附近村落,對她而言,這片碧波盪漾的湖水不僅是一處風景,更是童年記憶中最溫暖的底色。歲月更迭,受周邊居民生産生活的影響,三十六腳湖生態逐漸失衡,一度失去往日的清澈與活力。

  眼見於此,毛秀娟深受觸動。2010年起,她開始了一場長達6年的堅守,在三十六腳湖邊種下了上萬棵鄉土植物。之後,毛秀娟乾脆辭了職,一心撲在公益環保事業上。

  很快,巡查、監測、科普等環保志願活動拉開序幕。在龍王頭、三十六腳湖等地,越來越多人加入,攜手共護嵐島天然“畫卷”。

  守護的腳步並未停歇。2021年起,在臨近三十六腳湖的金井片區湖南村洋山門自然村,毛秀娟成立了ZHU鄉村自然教育驛站,向周邊村民傳遞環保理念。去年,她還發起了洋山門主理人計劃,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數字遊民”入駐,發展旅遊、文創等多元業態,將洋山門村打造成數字遊民生態文化村,賦能鄉村振興。

  “在洋山門,這些‘新村民’建立起一種全新的社區生活模式。他們學著與腳下的土地、身邊的自然和諧共處,一起保護水源地周邊生態環境,這何嘗不是對三十六腳湖最生動、最長效的保護?”毛秀娟説。

  從“找水喝”的艱辛到“有水喝”的滿足,如今,平潭人的生活因水而美。如何在“喝好水”的同時,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成了新的課題。

  “有‘好水’喝,更要管好水,愛惜水。”這已經成為平潭人的共識。

  近年來,當地供水企業通過管網測漏精準控損、水廠工藝優化升級等多項舉措,進一步築牢水安全的“韌性屏障”,並不斷優化供水服務,切實提升城市供水精細化管理水準。

  前段時間,家住海壇街道建陽自然村的念塵城將一面錦旗送到了平潭水務公司,感謝其妥善解決了困擾村民許久的“用水頑疾”。

  據了解,該村原先主要採用“總表制”供水模式,造成收費不便、賬目不清。接到村民反映後,平潭水務公司組織人員深入實地進行調研,耐心聽取了村民的意見和訴求,並啟動“一戶一表”改造工程。

  如今,經過一番施工改造,建陽自然村每家每戶都安裝了獨立水錶。“改造之後,通過手機App還能實時查看當月用水量,大家的節水意識也增強了,鄰裡關係更加和睦。”念塵城由衷讚嘆。

  如今,這張城鄉“大水網”,不僅滋潤了百姓心田,更化作助推鄉村振興奔涌向前的“源頭活水”。

  眼下正值旅遊旺季,坐落于君山腳下的北港村迎來一波客流,天南地北的遊客來此避暑,暢享濱海美景。憑藉石頭厝、石滬等景觀,該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共128家民宿開業迎客,還引入漁家樂、特色攤位等業態,今年上半年累計接待遊客約21萬人次。

  得益於城鄉供水一體化,北港村告別了“看天吃水”,遊客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回想以前,供水不穩定,客人沒少抱怨。現在好了,全天24小時都有水,讓我們更有信心和底氣把服務做得更精細,生意越做越紅火!”北港村“老船長”民宿負責人林建才感慨道。(記者 張哲昊 郭雅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