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廈門中山路:萬國商埠的黃金記憶
2025-08-08 09:54:23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廈門中山路:萬國商埠的黃金記憶

廈門中山路 吳賢賓 攝

廈門中山路:萬國商埠的黃金記憶

1933年的廈門中山路(資料圖片)

廈門中山路:萬國商埠的黃金記憶

“城記·中山路”展出的舊物件 林梓健 攝

廈門中山路:萬國商埠的黃金記憶

中山路僑批館內展出的僑批信件 林梓健 攝

  7月18日,“暑期隨心GO遊廈門行”2025服務消費季暨中山路入境遊友好型街區活動啟動。廈門中山路這條百年街區搖身一變,成為沉浸式消費舞臺,政策紅利、商旅服務、金融活水在這裡深度融合。活動現場,“中山路多語種志願服務隊”成立,這支隊伍以閩南語為根、多國語言為翼,用語言密鑰解鎖廈門故事,讓過境旅客了解廈門、讀懂廈門。

  從1925年動工興建,到如今,走過了100年歲月的中山路一直是廈門最繁華、最摩登的商業街,見證了廈門從海防要塞到通商口岸,到改革開放前沿,再到現代都市的滄桑巨變,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廈門人的城市記憶。

  “一條中山路,半部廈門史。”廈門中山路以其“單薄”的體格,承載了廈門近百年商貿歷史。

  潮起鷺江

  中山路商貿街的誕生

  假如我們將視線投射到中山路的上空——

  這是一條長達1.2公里,東西延伸,由鷺江道直達新華路的商貿天際線,連接起了海洋與市井。中西合璧的外廊式騎樓、鴻山之上的古木參天、天仙旅社內的西洋拱窗、城隍廟巷裏的香火鼎盛、局口街內的人間煙火……濱海之畔獨有的交融壯美赫然呈現在眼前。

  中山路的故事始於潮起潮落的碼頭。

  明清時期,中山路西端的島美路頭、水仙路頭便已帆檣林立,番銀與茶葉在此流轉。廈門成為當時官方指定的大陸與台灣對渡通航唯一的港口,所有大陸和台灣的官商只能在此集結往返,成就了中山路端口島美碼頭和水仙碼頭的繁華與忙碌。直至1756年,清朝正式閉關。

  1842年,鴉片戰爭的槍聲響起後,廈門作為商埠之一被英國人選中,拿到談判桌上,要求清政府開放包括它在內的五個通商口岸。

  開埠之後的廈門再次築起了碼頭。彼時,廈門的貨物碼頭主要集中在如今的鷺江道一帶,它的西北部是鷺江水、筼筜港水的交匯處,港航條件優良,沿途20余個碼頭交錯分佈,見證了這段廈門貨港的鼎盛期。

  然而,在通達江海、港口轉運使得廈門周連四方、信息通暢的同時,廈門的街道交通與城市建設卻早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當鼓浪嶼的公共建設日益完善之時,一水之隔的廈門老城越發顯得落後。民國《廈門市誌·實業志》有載:“初,廈市街道狹隘湫陋,人煙稠密,因公共衛生不講,以致疫癘時作。(鼓浪嶼)其地清幽潔凈,以較對岸,有如天壤焉。”

  於是,在20世紀20年代,廈門城展開了聲勢浩大的近代市政建設。1920年,廈門道尹陳培輥、地方士紳林爾嘉等倡議填平港叉、修築馬路、填地造房、建設市區、改善交通、改善市民居住條件,他們設立“廈門市政會”和“廈門市政局”,分別負責規劃建設廈門城市市政道路和執行施工。

  “當時規劃設計廈門馬路為‘四縱一橫’,中山路就是規劃中的‘一縱’。”廈門市政協特約文史研究員曾謀耀告訴記者,1925年,廈門市政督辦公署成立,從南門的橋亭(今中山路與霞溪路交會處),往上到司令部(原水師提督署)路口修成了中華路;往下,經局口街、大走馬路、泰山口、鎮邦路至島美路頭(現鷺江賓館),擴展為中山路。

  經過5年修建與改造,1930年,連通城市與大海的中山路全線竣工,來自海洋的季風從這裡吹進了廈門。

  李清泉、黃奕住等歸國華僑領袖名人用鋼筋水泥澆築起騎樓長廊,科林斯柱式與閩南紅磚在陽光下交相輝映;華僑銀行的綠琉璃屋頂下,既有西式保險櫃的金屬冷光,也有賬房先生撥弄算盤的脆響;不遠處閩南商人正用紅磚厝圍起天仙旅社——這座1933年的南洋風情建築,曾見證鬱達夫在露臺遠眺鼓浪嶼的燈火……

  海洋不僅帶來了貨物,更重塑了城市的肌理。1956年,依託鷺江道的港口經濟而興起的中山路迎來翻建,成為廈門第一條柏油馬路。從此,中山路正式成為廈門最重要的商業街。

  “這條街在廈門古城的南門外,從明、清、民國一直到新中國,廈門這一大段歷史,中山路都有跡可循。”曾謀耀説,到了1979年,原中山路與原中華路合併成為如今為人所熟知的模樣。

  融匯中西

  萬國商埠的黃金時代

  開放的地區,總是最先擁抱世界潮流。

  海的存在給中山路的出生與發展提供了自然條件,以及相應的經濟條件。各式新奇的舶來品漂洋過海來廈,中山路是它們第一個停留的地方。

  “當時廈門片區的港口裏,一天最多能停68艘軍艦。日本的戰船,意大利、西班牙、美國的巡洋艦、驅逐艦都停在這裡。”廈門文史研究者李世偉翻開自己收藏多年的《廈門日報》,指著一條舊新聞對記者説,“每到星期天,世界各國的水手上岸後第一站就是中山路。美國水兵最愛去大千旅社樓上的舞廳,英國商人常聚在華僑銀行的茶座談生意。”

  這些遠道而來的訪客,為中山路帶來了全球化的浪潮。

  路成後,中山路迅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在方文圖撰寫的《廈門路路通》一書中記載:1930年間,中山路有銀行3家、錢莊14家、信局5家、銀樓5家、戲院2家、書店5家,還有診所16家和藥店14家以及日雜和服務行業。其中有些是著名的老字號,例如,惠濟堂經營綢緞,很得顧客信任;陶園的菜肴小點品質上乘,名重一時;馬玉山的餅乾麵包為人讚譽;五香齋的酸梅湯、炒栗子有口皆碑;懷德居的橄欖鹽馳名海內外;五洲大藥房的衛生肥皂很受歡迎。路上分佈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和新的書店,麗華齋等文具體育用品店多家,還有中華、百宜2家戲院,文化氣息也較濃厚。

  “那時候,水手上岸就直接在廈門大飯店上面的咖啡廳喝咖啡,1948年中山路就有售賣可口可樂,1953年就售賣茅臺酒。”曾謀耀説,中山路繁華的佈局,主要是為了滿足各國貨船、軍艦、商艦下來的一些水手的休閒娛樂需要。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咖啡廳喝咖啡是時尚女士、紳士們最流行的雅事。當時廈門的咖啡館大多兼供西餐,暑天則加售冰激淩、汽水等冷飲。”閩菜文化專家、中國飯店協會地標美食評審委員許曉春告訴記者,更有意思的是,從當時的一些報刊廣告中可以看出,部分廈門的咖啡廳還有京劇、南樂表演以及歌舞助興。

  東西走向的中山路,通往大海,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一頭連著華僑大廈,一頭與鼓浪嶼遙遙相望。海風吹來了鹹濕的氣息,也把東南亞的建築風情一併帶至近代的廈門。

  騎樓街是這種融合最直觀的體現。18世紀後半段,英國用槍炮打開了東南亞等國家的國門。這些國家屬熱帶氣候,而英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英國人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設計了一種在居室前面加走廊的房子,稱之為“廊房”。緊接著,新加坡的開埠者斯坦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規定,在新加坡所有的建築設計中,都要有一條五尺寬的有頂蓋的人行道用廊柱相連。這種連續廊柱形成的走廊,在新加坡稱為“五腳基”。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華僑功成名就後,也把“五腳基”帶回了家鄉,漸漸在中山路形成了騎樓群。“前高後低”的格局,便於阻擋海風;房屋外墻鑲嵌的裝飾物,則表現出海洋文化與中華文化交融的特色。

  當時,在南洋務工的群體逐漸形成一種慣例:若有人返鄉,同鄉便會委託其將錢款捎帶回家,家人收錢後亦會回信,告知錢款已收、一切安好。如此往來互動間,“僑批”雛形漸顯。1937年,中山路的華僑銀行開始承擔起僑批銀行的相關職能。

  一紙僑批渡重洋,銀信往還間,也推動了中山路金融網絡的形成。曾謀耀説:“當時,廈門的錢莊可以和馬尼拉的錢莊結成兄弟錢莊,銀票互認,出行就不用帶那麼多銀子。這種跨境金融合作極大便利了商貿往來。”

  啟新開拓

  歷史老街的新生之路

  21世紀初,中山路迎來了歷史性轉折——被正式辟為步行街。隨後的十幾年間,中山路完成了從傳統商業街到文旅地標的華麗轉身。

  走在今日的中山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無處不在。鬱達夫曾下榻的天仙旅社房間窗口,每逢佳節往往有藝術團表演“騎樓上的舞步”;中秋佳節,遊客可以通過AR技術直接體驗博餅,與歷史人物“隔空對話”;街邊的老字號餅店,在傳統素餅的基礎上,推出牛油果酥、桃花酥等創新産品,讓傳統工藝在新時代延續生命。

  “我從小在中山路長大,現在比以前更熱鬧,商業品類也更豐富了。”廈門市思明區民宿協會會長林麗容感慨道。這位在中山路經商40餘年的老廈門人,見證了這條街的蛻變。從最初的小家電商鋪,到後來的旅館,再到如今主打文化體驗的精品民宿,林麗容的創業軌跡恰是中山路轉型升級的縮影。

  鷺江道沿岸潮起潮落,百年中山路依舊,但在林麗容眼裏,此時的它早已換上“新袍”。

  2012年,中山路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2022年,中山路入選文化和旅遊部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2023年,中山路被商務部確認為第三批“全國示範步行街”。如今,中山路已成為國內外赴廈遊客旅遊度假的優先選擇目的地,每年吸引近1億人次遊覽。

  中山路的復興並非簡單的商業改造,而是一場系統的文化重生。2020年,廈門市設立中山路片區分指揮部,啟動了歷史風貌保護性提升工程。該項目採用“一巷一策”改造思路:局口街聚焦閩南小吃文化,打造“最廈門”美食體驗;大同路突出僑鄉特色,復原民國時期商業場景;大元路則依託老劇場遺址,發展文創産業。這種精準定位的策略,讓每條街巷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坐標。

  業態的創新同樣令人耳目一新。百年藥店變身中醫藥文化體驗館,老式理髮店改造為復古時尚沙龍,傳統的僑批局也轉型成為跨境金融文化展示中心。這些改變以現代方式延續了中山路的商業文脈。正如中山路片區分指揮部負責人所説:“我們要讓文化根脈保得全、留得住、用得好,重塑富有生命力的廈門特色商業街區。”

  文旅商融合是中山路的另一大亮點。2025年推出的“百年中山路”系列活動,圍繞“一月一主題”,實現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爆點、全年有熱度”的盛況。僑文化街區展、福建·廈門台灣周、騎樓建築藝術展、國際時尚周等活動輪番上演,讓歷史以可感知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

  站在百年門檻上回望,中山路的傳奇波瀾壯闊。這條見證了廈門從海邊小城到國際都市蛻變的老街,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態面向未來。它不僅是廈門人的集體記憶,更成為展示中國海洋商貿文化的窗口。從番銀貿易到數字電商,從僑批網絡到區塊鏈金融,中山路始終站在時代潮頭,詮釋著“向海圖強”的廈門精神。

  正如李世偉所説:“中山路的魅力,在於它既能讓你觸摸到歷史的皺褶,又能感受到時代的脈搏。”這或許就是這條百年老街經久不衰的奧秘所在。(記者 林聞 黃星榕 見習記者 傅韜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