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臨空面海向翔安
8月9日,在廈金大橋(廈門段)劉五店航道橋東主塔工地,工人正進行主塔塔身施工。林梓健 攝
翔安很年輕。
2003年10月,翔安區掛牌成立。這一決策源於“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旨在破解廈門本島發展空間受限的瓶頸,推動城市向東拓展。
翔安正當年。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2025年,廈門優化翔安南部片區開發建設運行機制,合併原翔安南部片區開發建設指揮部和翔安新城片區指揮部,組建廈門臨空經濟片區指揮部,統籌推進片區規劃銜接、機制創新、開發建設、産業招商等工作。
一座總規劃面積98.6平方公里的廈門“未來之城”正在崛起。
6月底,福建日報調研組走進這片熱土。目之所及的超級工程——廈金大橋(廈門段)和廈門翔安國際機場,正演奏著鋼鐵與混凝土的交響樂章。樂章的背後,記者深刻地感受到“未來之城”的獨特氣質:“空港+海洋+創新”三核驅動。
臨空面海,科創加力,向著業翔民安,産、城、人融合,讓這裡從“地理邊緣”邁向區域經濟發展前沿。
一張白紙繪藍圖
清晨,劉五店海域的朝陽映照在178米高的塔吊上,工人在30米高空揮動焊槍;地下28米處,“廈金號”盾構機操作員緊盯螢幕,隧道壁上的環片在液壓推進中嚴絲合縫;巡邏艇穿梭于墩臺運輸船間……
正值盛夏,廈金大橋(廈門段)施工現場如火如荼,海陸工程同步發力。這座19.6公里的跨海通道,正由3000余名建設者,用智慧與汗水澆築。
這是廈門本島連接翔安的第三條大通道。而在大橋延伸的方向,另一座改寫區域經濟版圖的超級工程——廈門翔安國際機場也正以驚人的速度推進。
時光回到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習近平到廈門調研,指出廈門發展的瓶頸:廈門本島基本飽和,而島外發展明顯滯後,經濟腹地空間小。拓展中心城市發展空間,擴大經濟發展腹地,已成廈門建設發展當務之急。
跨島發展,讓廈門拉開了城市格局與骨架,再一次搭上了時代列車。應運而生的翔安區,居廈漳泉金幾何中心,處於對臺前沿,歷史性地登上了新的歷史舞臺。
“廈門跨島發展,是城市空間戰略的深化過程。翔安從‘邊緣荒地’躍升為‘新增長極’的歷程,恰是這一戰略最生動的注腳。”已任自貿區廈門片區管委會副主任的莊源源,接受記者訪談時,身份是廈門臨空經濟片區指揮部常駐副總指揮。他説,跨島發展經歷了從“1.0”到“3.0”的迭代。
“1.0”,實際上就是以行政區劃調整和交通破局為主,解決“有無”問題。基礎設施先行,2010年翔安隧道通車,實現島內與翔安的直線連通。此間,火炬(翔安)産業園啟動建設,通用廠房批量開工,為産業轉移提供了空間。
從2010年至2023年,可以説是跨島發展“2.0”,重在追求“效率”。翔安的路網爆髮式增長,2023年翔安大橋通車,與翔安隧道形成“雙動脈”。此間,以“多通道+産業園區”為核心,構建骨架,産業平臺升級,翔安南部新城建設加速。
20余載的建設,翔安南部的城市空間已展開,特別是2021年以來隨著軌道三號線開通運營,常住人口增幅達50%,對人口的拉動明顯,並且人口結構也呈年輕化特徵。然而,城市功能仍依附島內,學校優質資源豐富,但街道體育文化等公共服務滯後於人口增長;現狀居住區可承載空間有較多富餘,新增居住區職住比小于0.6,職住分離,跨區流動明顯,産城人融合不足是不爭的現實。
産城融合概念提得很早,但真正引發各方爭相探索,也就是這幾年。因為産業地産競爭開始變得激烈,傳統模式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出現了載體過剩、實體經濟發展滯後、人口紅利減弱、管理服務水準低效等問題。因此,造城還得考慮引進産業、培育産業,承載産業還得考慮引進人留住人,協調好産—城—人三者的關係,已成為全方位拉動經濟的必答題。
在莊源源看來,2023年,以翔安為代表的廈門跨島發展進入了“系統集成、自我造血”的“3.0”階段。這一年,全省唯一省級海洋高新園區——廈門海洋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獲得批復建設。廈門提出把翔安南部區域空間打造成綜合改革試點承載區、環廈門灣科創原創區、兩岸融合發展先行區、新發展格局節點城市門戶的發展定位。
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白紙繪藍圖。
跨島發展戰略的翔安實踐邁進了“3.0”階段,很顯然,産業要素的跟進、創新要素的集聚、産業園區的高品質發展,已然十分重要。
這樣的脈絡也引起記者的關注:2008年,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落戶;2012年,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建成,匯聚醫學、生命科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等理工醫學科,定位為新興學科與産學研結合基地;2021年,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翔安基地開工建設;2023年,廈門科學城、福建省生物醫藥創新實驗室(翔安創新實驗室)項目落地;等等。
有專家認為,我國産業園區建設運營主要有三種模式,或以大型企業導入為主,或以政府投資主導為主,或以市場化推動為主,但不少産業園區正面臨著“大浪淘沙”,靠增長紅利而生存的園區可能會出現問題。然而,假如有強大的資源背景、行業背景,市場生存能力強,退潮時還能有很強的市場吸附力的,那就能成為到今天真正還有生命力的産業園區。
立足於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推進利用“空港+海洋+創新”三核驅動的資源優勢,新圖景逐漸呈現:臨空産業集群的打造指日可待,海洋創新、海洋種苗種業等項目推進建設,環廈門大學科技創新圈加速構建……
實驗室成新引擎
海洋高新區裏,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海洋創新産業園(一期)現場正在緊張施工。這是園區首個專業招商載體,涵蓋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高端裝備與新材料、漁港經濟與海洋種苗業等産業。目前,5棟建築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預計今年9月全面封頂,明年9月竣工投用。
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將怎樣進行深度融合?記者走進與園區相距不遠的一幢不起眼的辦公樓——福建省海洋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鷺江創新實驗室)。今年1月剛成立,由廈門市政府牽頭,依託廈門大學和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協同省內外涉海科技領軍企業、科研機構共同建設。
如果説,高校基礎研究的核心任務是探索未知領域,實現理論突破,即“從0到1”,那麼,重點實驗室則更聚焦于應用導向的技術驗證與中試放大,在“從1到10”的研發階段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鷺江創新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周涵韜博士看來,重點實驗室的職能不僅限於此,而是覆蓋了更廣泛的創新鏈條。“我們不僅以‘技術紅娘’身份補強轉化鏈條,專注高校不願做、企業不敢做的‘從1到10’環節,還參與‘從1到100’的企業孵化與投資。”
據了解,鷺江創新實驗室已成為銜接高校科研與産業化的關鍵樞紐,既參與原始創新,又主導技術成熟化,最終推動産業落地。
“海洋高新區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科技引領。目前,園區已匯聚三大科研平臺。”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局長王宇介紹,隨著自然資源部海洋三所翔安基地、鷺江創新實驗室和集美大學海工高端裝備技術轉移轉化研究院的入駐,“科研+産業”將助力園區打造海洋創新高地。
讓實驗室成為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
這裡,集聚了嘉庚、翔安和鷺江等3個省重點實驗室,還有廈門科學城等重大創新平臺載體。匹配新興産業、未來産業,根據産業方向和技術突破細分領域進一步分層和分階段細化,形成一個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策源地,處於廈漳泉金幾何中心的廈門“未來之城”優勢多多。
2024年5月,廈門航空産業園正式投産運營,福建省能源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嘉庚創新實驗室)的很多項目立即進入了産業園。
張愛強,本碩博就讀于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師從物理化學家、我國現代電化學奠基人田昭武院士。他現在是嘉庚創新實驗室副主任、嘉庚創新實驗室科技發展公司(廈門)總經理,還是福建永庚科技董事長。2019年,張愛強接到了田中群院士的邀請電話。那一年,田中群帶領團隊組建的嘉庚創新實驗室正式掛牌成立。
當時,半導體高端光刻介質材料面臨“卡脖子”技術難題。2020年7月,張愛強毅然辭掉海外所有的工作。回國後,創辦了高端半導體材料研究院,以高端半導體清洗劑、高端光刻介質材料等為主攻方向。
“科技創新如果沒能實現産業化,那它只能是一個‘完美且無用’的産品。”張愛強説,從基礎研究到科技研發,從産品到商品,必須形成閉環。“這就是我現在正在從事的工作。”
主攻項目已順利實現成果産業化落地。2022年,成立福建永庚科技有限公司、廈門永庚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為嘉庚創新實驗室首個採用“飛地”合作模式的示範項目,成功打造了“生産製造(南平邵武市)+研發運營(廈門市)”雙基地,産品已進行批量生産,並實現訂單交付。2024年11月,永庚科技有限公司將研發機構從嘉庚創新實驗室搬到了航空産業園,現有研發運營隊伍60多人。
2024年年底,鷺島氫能也將生産廠房在此落地。這一年,鷺島氫能研發的質子交換膜制氫電解槽取得突破性進展,獲批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並成功走向市場。
2020年,嘉庚創新實驗室引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後陶華冰。“當時,我們想將他全職引進實驗室。”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助理郭奇勳説,別的大學也拋出橄欖枝,“我們採用雙跨雙聘模式,給予廈門大學南強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B類引進待遇,同時也是實驗室PEM電解水制氫項目負責人”。
“PEM制氫裝備以往無法大規模量産,主要是因為膜電極上的催化劑依賴銥等貴金屬材料,價格昂貴、利用率不高且壽命較短。”陶華冰説,“奔著産業化的目標,我們著力攻克技術難點,建立研發體系,實現核心儀器自主生産,同時,研發起點跳出實驗室,只針對産業化進行。”
2022年4月,在嘉庚創新實驗室的支持下,鷺島氫能(廈門)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陶華冰説:“公司的願景是打通綠色能源大循環。去年的銷售額超2000萬元,今年訂單量預計可以達到2億元。”
“由於氫氣儲存成本高,且難以運輸,我們正在攻克將氫能從氣體轉化為液體這一更便於使用的能源燃料形式。”陶華冰説,這個新産品還在實驗室階段,預計今年完成小試,明年完成中試。
穿越荊棘,終見繁花。目前,鷺島氫能PEM電解水制氫裝備年産能已達1GW(吉瓦),2024年國內公開招標市場佔有率第一。
這些實踐表明,重點實驗室不僅填補了高校研究與産業應用之間的鴻溝,還通過資本、政策、市場資源的整合,真正成為創新鏈與産業鏈融合的核心引擎。
眼下,正在運營或建設的不僅有海洋創新産業園、航空産業園,新興科創産業園、生物醫藥産業園、智慧儲能基地也在規劃建設之中。對於一個個與大院大所形成強聯繫、注重科技引領産業佈局的園區而言,形成“科—研—融—産”的良性循環就容易多了。
産城人融合初探
大嶝島的海風裏,鹹澀中裹挾著鋼筋與混凝土的氣息。84歲的攝影師鄭水忠,手指拂過相冊裏泛黃的老照片——那是1958年炮火中的大嶝,也是他耗費半生記錄的“英雄三島”記憶。
“一手拿鋤,一手拿槍”的歲月已遠去,但島上居民的血脈裏,仍流淌著同一種精神:奉獻與堅韌。當廈門翔安國際機場的塔吊取代了昔日的炮臺,大嶝人再次用行動詮釋了何為“家園共擔”。
2020年8月,伴隨推土機的轟鳴,大嶝街道陽塘社區1400余棟房屋啟動拆遷,“英雄三島”精神在這一刻化為集體讓渡——為翔安機場騰出12平方公里核心用地。
大嶝街道辦事處的同志正在思考著下一步工作。大嶝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呂玉惠告訴記者,機場配套的航空産業,需要大量的企業人員,可解決6萬人的用工,並且表示優先招聘本地居民,居民要由傳統的漁業捕撈向務工轉型,生活和生産方式將發生很大變化,如何從思想上引導?老百姓的技能又如何匹配?還有如菜鳥、中遠等知名物流集成商,將作為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也會有很多就業機會。
這也是推動産城人融合的生動注解。
這座即將起飛的“鋼鐵白鷺”,將讓大嶝和翔安南部的這一片臨空經濟片區成為廈門“城市會客廳”。讓友好的生態環境,把城市和生産、經營、辦公、商業以及人融合得非常好,成為産城人融合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這對於臨空經濟片區運營服務方而言,如何把握機遇,塑造好生産、生活、生態新空間,都是必須認真思考和落實的。
在廈門臨空經濟片區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了九溪水廊、南港汊水廊、蔡厝綠廊以及濱海藍帶等構建“兩帶三廊”的生態格局。通過生態廊道和各類慢道串聯各公共空間節點,提升公共空間可達性,強化生態與都市的有機融合,遊海灣、享山水、樂人文,未來這裡有望成為“魅力灣區”。
産城人融合的落腳點還在於把人引進來,並且得讓人留得住。
産城融合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當産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與産業與人相關的種種活動和功能都應當是融合式的,通過産業與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以産促城,以城興産,産城融合”,才能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和諧統一。
早期説起工業園,就會覺得很荒很偏,事實也是這樣。後來,在工業園區建設中,開始注重補足生活配套,建設居住區。補足生活配套和建設居住區是産城融合的基礎步驟,真正的産城融合要求深入考慮産業與城市發展的全方位融合,包括産業、政策、人才、環境等多個維度。
“85後”的陶華冰是廈門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又是企業創始人——在廈門大學,有不少老師有這樣的“雙重身份”。
為搶佔市場窗口,嘉庚創新實驗室創新機制,支持科技項目在研發期間通過“前置轉化”完成科技成果産業化。轉化方式上,鼓勵項目團隊以“技術股+現金股”組合形式持有股權,與孵化企業“捆綁”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設立合資公司時,科技産業公司通過認繳方式持有相應股權,待科技成果部分或完全授權後再由第三方評估完成實繳出資。
不管是城市層面、項目層面或者企業層面,背後的力量都是大寫的人,這是它真正的支撐。
2002年,習近平同志從戰略全局視野發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動員令,鼓勵廈門加快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生態城市轉變,並指明“四個結合”的跨島發展戰略思路——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結合、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結合、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結合。
體會“四個結合”,于山海間書寫現代性,努力實現“産城人融合”的發展躍遷,將加速形成産城發展的動力。
在翔安國際機場建設核心區,高48米的航站樓穹頂在陽光下泛著銀光,百名“空中飛人”在約19米高的登機橋上進行幕墻收尾作業。航站樓西南側,製冷站工藝管道及8台製冷量為2400冷噸的冷水機組等設備已啟動調試,未來能為65萬平方米區域供冷,全年可節約電量1060萬千瓦時。
與此同時,歐厝對臺漁業基地漁港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作為廈門第二個大型漁港,它具備停泊避風、漁獲交易、冷鏈物流等綜合功能,預計2027年初建成,將極大提升漁港防災減災能力,並促進對臺漁業貿易。
廈金大橋的虹影,與翔安機場的銀翼正在成為海峽西岸最壯麗的新地標。
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建設指揮部常駐副總指揮葉文語説:“明年此時,這裡將起降全球航班,將充分發揮航空樞紐創新賦能、集聚資源要素作用,構建‘航空+’國際多式聯運的綜合物流樞紐,不斷拓展航空客貨運服務能力、提升臨空産業發展能級,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臨空,面海。海闊天空。
跨島發展,翔安能翔,風鵬正舉。(記者 潘賢強 戴艷梅 林麗明 見習記者 傅韜旭)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