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起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廈門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兩新”融合 鷺島爭先
翔安創新實驗室是由廈門市政府和廈門大學共同舉辦的省級生物醫藥創新實驗室。
在廈門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展廳,車輛模型展示其自主生産的車載中控屏。
美峰創谷是廈門科學城的核心片區,由8棟高層研發辦公樓及4棟多層商務配套樓組成。
廈門海辰儲能自動化生産線
百度飛槳(廈門)人工智能産業賦能中心展出的智慧化設備
廈門海辰儲能生産線
今年1—7月,廈門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8%,高於規模以上工業8.4個百分點,成為拉動廈門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著眼長遠,練好內功。今年以來,廈門産業轉型升級的效能開始顯現,支撐廈門經濟增長的重點産業彰顯創新引擎。上半年,廈門電子信息、機械裝備、新能源産值分別同比增長11.2%、11.3%、28.8%。
新質動能持續加速成長的背後,是廈門推進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奮勇爭先、久久為功。
作為全國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廈門片區),廈門立足新發展階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明確目標:要努力成為支撐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近年來,通過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廈門城市綜合創新實力由點的突破邁向系統性提升。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中,廈門三年上升31位,躍升至第72位。廈門有90多項技術或産品處於全國、全球領先水準。廈門科學城、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國-金磚國家新時代科創孵化園成為廈門推進科技創新的三大戰略平臺。
當前,廈門正處在結構調整關鍵期、轉型升級攻堅期,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對於推動廈門産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廈門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廈門市主要領導表示,廈門將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強力推進産業項目攻堅行動,加快構建“4+4+6”現代化産業體系,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産業發展“新新”向榮
八月鷺島,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産業發展“新”潮涌動。
中創新航三期二階段智慧化産線衝刺封頂,規劃年産能20GWh,投産後預計新增産值超百億元;中侖新材新能源膜材項目一期主廠房土建工程順利完成,項目進入設備調試階段,預計在今年10月生産線將投入運行;擎華智慧製造産業園項目計劃今年年底竣工投用,將重點引進高端智慧製造及新材料、新能源産業;鑫朋工貿增資擴産項目“四證同發”,從簽約到拿地開工全程僅用5天……
新,是瞄準産業高端化,科技創新“成色十足”。
步入中侖新材新能源膜材項目一期正在調試中的高潔凈度無塵車間,近百米長的世界級新能源薄膜生産線映入眼簾。這條技術領先的生産線投入運行後,將用於生産超薄電容膜,為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等産業發展提供關鍵材料支撐。
中侖新材新能源膜材項目契合了新質生産力“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等特徵。“我們計劃5年內培育出多款單項冠軍産品,加速佈局固態電池、人形機器人、高端醫療、人工智能等高端新興市場的關鍵材料,持續拓展‘高精尖’新材料賽道,助力福建、廈門新材料産業進一步做大做優做強。”中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清金表示。
在位於廈門火炬高新區的天馬新型顯示技術研究院,全球首款Micro-LED 7英寸車載標準品于近日成功點亮。這款革命性的産品既具備“螢幕隱形”能力,有效解決傳統車載屏遮擋視線的痛點,又支持像“搭積木”一樣的模組化自由拼接,可靈活組合成單屏或多拼形態。Micro-LED 7英寸車載標準品的成功點亮,也意味著廈門在下一代車載顯示領域佔據全球領先地位。
新,是聚焦産業數字化,智慧賦能活力噴涌。
以數字化轉型試點為契機,廈門正積極推動電子器件、輸配電製造、醫療儀器設備3個行業共600家中小企業分兩年完成數字化改造。作為廈門智慧製造的代表企業之一,友達光電超1萬平方米的原料倉庫內,AGV物流小車在貨架間靈活穿梭,各種生産物料快速有序地匯總到生産車間,平均每22秒就能産出一塊電視大屏。如今,企業已實現5G覆蓋率100%、關鍵設備聯網率100%,近4年生産效率累計提升66%。
産業活力,源自數字轉型,也得益於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的跨界破圈。今年3月啟動試運行的思明智算中心,目前已迎來了林德叉車、太初合一、百度飛槳等多家企業,簽約落地算力192P,同國網電力、廈門大學等單位達成算力服務意向160P,涵蓋智慧製造、金融科技等領域的20余家企業正在接洽,成為城市發展“強磁石”。
當前,廈門正以加速技術落地應用為契機,掀起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熱潮,聚焦製造業、供應鏈、海洋經濟、健康醫療、動漫遊戲、社會治理等六大領域智慧升級需求,已梳理93項AI能力清單和67項場景需求清單,未來將持續推動供需對接,打造標杆案例,推動“技術紅利”轉化為“發展紅利”。
新,是探索融合新路徑,文旅消費“熱辣滾燙”。
穿上閩南傳統服飾,學習南音演唱,體驗紅磚雕製作,品嘗地道閩南小吃……在“嶼見閩南·時光幻境”主題景區,借助科技手段打造的沉浸式文旅體驗,讓這裡迅速成為熱門打卡點。景區一期開業僅3個月,就接待遊客近40萬人次,遊客平均停留時間長達5小時。
以新思路創新拓展新消費,廈門著力打造文旅消費新場景,加大科技文旅産品供給,持續釋放文旅消費潛能。上半年共接待遊客6376.11萬人次,同比增長12.95%;遊客總花費923.42億元,同比增長14.02%。
科技創新是産業創新的重要源頭,産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載體,兩者深度融合、互促共進。近年來,廈門謀劃構建動能持續、梯次發展的“4+4+6”現代化産業體系,全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動能轉換。
數據顯示,廈門平板顯示産業綜合實力居全國第六位,積體電路産業綜合競爭力居全球百強城市第51位;廈門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9.47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3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8家,均居全省首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4700家,佔全省的30.83%。
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
“兩新”融合,背後是創新主體的“敢為人先”,也是政策供給、創新生態的持續賦能。
1000多年前,廈門誕生了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北宋時期的天文學家、藥物學家蘇頌,他為古代中國摘得了7項“世界第一”的傲人佳績。
穿越千年,廈門提出了獨特的科技創新標識——統稱為“蘇頌工程”的廈門市科技創新引領工程。
“借鑒其他城市的做法,我們將科技創新引領工程以廈門籍科技賢哲命名,簡稱‘蘇頌工程’,希望廈門的科技品牌能與蘇頌精神相結合。”廈門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黃穎表示。
2024年、2025年,廈門以一號文件名義分別出臺《關於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 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若干措施》《關於深化拓展科技創新引領工程 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接續發力推進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聚焦創新載體、創新主體、創新制度、創新環境4個方面累計推出18項重點任務、28條重磅政策措施,奮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打造科創高地,從1991年啟動建設火炬高新區,到2012年打造廈門生物醫藥港,再到2020年策劃推出廈門科學城,廈門不斷開拓服務産業發展新陣地,探索科技與産業融合路徑。
作為“蘇頌工程”重要抓手——廈門科學城致力於打造“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2023年,最先發力的Ⅰ號孵化器,通過引進中關村大學科技園聯盟成果轉化基地,牽引帶動北大、清華等10多所“雙一流”高校科技成果來廈轉化。
目前,廈門科學城已引進培育12家新型研發機構和公共服務平臺,搭建起“新型研發機構+概念驗證中心+小試中試平臺+孵化器+未來産業園+創新飛地”産業育成孵化服務體系,廈門科學城Ⅰ至Ⅲ號孵化器累計入駐項目超過160個。
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品質科技供給。廈門圍繞産業鏈發展需求培育打造高水準創新策源地,佈局建設嘉庚、翔安、海洋3家省創新實驗室以及智慧儲能大型科研基礎設施等高能級創新平臺,研發、儲備、孵化一批高品質科技成果和技術。
不久前,華商廈庚氫能技術(廈門)有限公司的首條幅寬2.2米的鹼性電解槽專用複合隔膜智慧化産線正式建成投用。走進企業的智慧化車間內,鐳射感測器通過實時掃描乳白色複合隔膜,檢測納米涂層的均勻度。
在鹼性水電解槽制氫中,隔膜是核心組件,其性能直接決定電解效率、氣體純度及系統安全性。華商廈庚氫能創新研發的複合隔膜,採用新型聚合物基材與納米涂層工藝,厚度只有零點幾毫米。與傳統隔膜相比,該複合隔膜氣體阻隔性能提升50倍,在高溫強鹼環境下的使用壽命延長30%以上。近期,公司生産的600標方電解槽已出口印尼,拿下福建省大標方制氫裝備“出海”第一單。
從實驗室到生産線,再到更廣闊的全球市場,華商廈庚氫能作為嘉庚創新實驗室孵化的項目,正是廈門助推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兩新”融合的一個縮影。
廈門市發改委主任孫建輝介紹,廈門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已重組入列,嘉庚創新實驗室累計轉化成果270項,鷺江創新實驗室全面啟動建設,嶗山國家實驗室福建研究院掛牌,通過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廈門創新策源力不斷突破,
在廈門火炬高新區,以爭創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為契機,高新區投資設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和規模5億元的專項基金。“為順利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我們形成了以人才智力為支撐、轉移轉化平臺為載體、科創耐心資本為保障的‘三位一體’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全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廈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瑞彬介紹。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廈門還推出《廈門市創新聯合體管理辦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和引領性科技攻關。
通過完善“企業和高校‘共同出題’,創新聯合體協同攻關,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協同發力,高新園區承接落地”的創新體系,廈門著力打通從技術策源到成果轉化、從創新賦能到産業孵化的創新鏈條,推動更多硬科技項目産業化、規模化發展。
如今,創新成為廈門城市基因。廈門以澎湃的“科創密度”書寫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24年,廈門新建企業研發創新中心126家,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家,1家企業入選全球獨角獸榜,新增國際化人才3566人,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項、創歷史之最,蟬聯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以深化改革塑造制度優勢
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這就要求改革能夠及時跟上産業變革的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産業鏈無縫對接。
8月22日,廈門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中共廈門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試行)》《中共廈門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細則(試行)》《廈門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方案》,這意味著廈門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率先邁出步伐。
統籌各方力量,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為的是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動,加快形成“教育培養人才、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良性循環,不斷塑造廈門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廈門認識到,工業高品質發展,轉型升級效能顯現,支撐廈門經濟增長的一些主要産業,都得益於改革的推動。
去年底,國家發改委公佈《關於推廣借鑒上海浦東新區、深圳、廈門綜合改革試點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的通知》,廈門13項入選,其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成果頗豐。
廈門構建的知識産權行刑銜接協同保護機制就是其一。2023年4月,廈門市人民檢察院推動思明區人民檢察院會同相關部門設立“知識産權協同保護中心”,探索機制改革創新。該中心率先打破“區域、部門、層級”的限制,實現了行政辦案數據實時共享,使知識産權認定職能分散、數據壁壘、標準不一以及協同不足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另一個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試點經驗,是推行工業産品“品質問題清零”標準和監管體系。記者了解到,2022年來,廈門市市場監管局啟動産品“品質問題清零”行動,探索通過指派品質技術專家,實地走訪産品品質監督抽查不合格企業,推動品質問題“清零”。近三年來,全市已有近800家企業享受到了這樣的精準幫扶。
錨定機制改革,塑造制度優勢,今年2月,廈門印發《關於深化拓展科技創新引領工程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體制機制創新成為激活創新動力的一大亮點,其中有不少是首發性政策措施。
如優化市級科技計劃體系,新設科技産業重大專項,加快重大技術裝備、先進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設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計劃,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加強市區合作,設立市區聯合專項,共同支持重大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産業化;探索“事業單位+新型研發機構”新模式,推進科研事業單位管理創新等。
國有企業改革亦是重點。記者從廈門市科技局了解到,《若干措施》支持國有企業試點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投資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或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形成的國有股權,在經營業績考核中予以單列。
今年1月開工的智慧儲能裝置及産業配套基地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是國內首個儲能“專精特新”一站式科研基礎設施。引人注目的是,在項目資金上,該項目創新性地採用了“撥改投”模式。
作為一種創新型財政支持模式,“撥改投”模式將財政資金直接撥補改為注資國企投資科研項目,政府與企業聯為發展共同體,實現對科研項目和初創企業的長期穩定有效支持,從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先一公里”。
“撥改投”的背後,是以制度創新驅動科技創新的改革邏輯。“持續深化科技管理機制改革,廈門正優化科技支出結構,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聚力增加科技成果、技術和人才供給,打造吸引産業集聚‘強磁場’,全面提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能力和水準。”廈門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性提升,統計數據顯示,廈門現代化産業體系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産總值超50%,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産值比重超40%。(記者 遊笑春 廖麗萍/文 林梓健/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