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縣星溪鄉念山村 吳金霖 攝
政和縣竹産業智創服務平臺 郭斯傑 攝
松溪縣花橋鄉招沙甲村 周燕蘭 攝
政和縣石屯鎮王山口村望山驛 郭斯傑 攝
松溪縣松源街道松茗小區“零工庭院” 周燕蘭 攝
政和白茶博物館 張書 攝
適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週年,今年來,閩北大地綠色高品質發展捷報頻傳——
年初,南平首次實現全域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係全省唯一、全國少有;
3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碳達峰試點,是全省唯一以城市為試點入選的地級市;
4月,出臺全省首個《取水權抵質押貸款指導意見(試行)》,水産業價值轉換機制實現突破;
5月,發佈國內首部筍竹産業領域白皮書《武夷竹》《武夷筍》,為竹産業綠色發展提供“南平方案”;
6月,完成全國首筆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交易,發佈全省首個茶園碳匯計量監測團體標準;
……
閩北山區何以“綠”能澎湃,亮點頻出?
今年初以來,南平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奮勇爭先、再上臺階”的部署要求,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細化實化“五增”重點。
立足“綠”的優勢,南平明確目標任務:打造綠色産業發展高地、新時代山區深化改革先鋒、生態文化旅遊産業對臺合作品牌、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樣板、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標杆、生態文明建設典範。
綠色高品質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南平市GDP增長6%,居全省第二;1—7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固投增長5.9%,社消零增長4.9%;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2.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2%,均居全省第二。
綠色産業加速崛起
日前,南平水産業園內,一個個空瓶在生産線上經歷灌裝、噴碼、打檢貼標、檢測後,作為合格瓶裝水被裝箱運至全國各地。據介紹,該純凈水生産線年産能達30萬噸。
南平位於閩江幹流源頭,全域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境內大小河流700條,人均水資源量1.04萬立方米,是全國的5.1倍、全省的4.3倍。
立足水生態優勢,南平謀劃培育現代水産業集群。前不久,南平舉辦了中國包裝飲用水高品質發展大會,與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今年來水産業規上工業産值增長12.9%。
除了“一瓶水”,南平“五個一”生態優勢産業發展特色越來越鮮明。
“一座山”魅力無限。南平市圍繞構建大武夷文化旅遊圈,加快打造“1+3+3+N”特色旅遊産品體系,大型文旅山水史詩《月映武夷》、“閩韻風華”文化大觀園、馬伏鄉村農文旅等成為熱門打卡點,帶動旅遊總人數、總花費分別同比增長15.8%、16.6%,居全省第2、第3位。
“一片葉”飄香四海。近期,南平舉辦了世界文化遺産交流暨中法“茶酒對話”等活動,《生態茶園評價指南》省級地方標準獲批立項。産業上,農夫山泉茶飲料項目達産後預計年産值達10億元,茶全産業鏈産值佔全省四分之一。
“一根竹”節節拔高。今年,南平在全省率先啟動省竹産業鏈特聘專家團試點,發佈了《武夷竹》《武夷筍》兩部白皮書。龍竹科技研發新型竹材産品,實現毛竹出材率從20%提高到40%。上半年竹全産業鏈産值增長11.2%。
“一隻雞”振翅高飛。“聖澤901”品種拓展到國內15個省份,並向中亞、非洲出口;“聖澤903”品種在料肉比、産蛋率、生長速度、成活率等方面大幅提升,帶動綜合造肉成本下降超10%。
在“五個一”牽引下,各縣(市、區)也因地制宜發展縣域主導産業,建立“鏈長+鏈主+專班”機制,今年來南平全市重點産業鏈産值增長10.6%,佔規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65.8%。
南平綠色産業體系不斷完善的背後,是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所産生的強大驅動力。
走進政和縣竹産業智創服務平臺,記者看到,館內知名設計師打造的各類竹産品創意十足,不同的“竹+空間”為産業提供更多適用場景。值得一提的是,首個覆蓋全生命週期毛竹生物特性的筍竹植物形態標準展示區,讓不少人驚嘆。
“這個平臺,主要發揮創新設計引領功能、標準研究制定功能、産學研融合功能,探索竹産業、竹科技、竹文化、竹工藝融合發展新模式。”政和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陸雄斌説,針對竹製品行業碳核算難度大、評價標準不統一的突出問題,今年6月,政和與南平碳計量中心、空天碳集團圍繞制定碳計量標準,成功發佈全國首個竹製品碳足跡計量領域的團體標準,推動碳排放從核算向測量轉變。
除了智創服務平臺,放眼閩北大地,科技創新平臺和成果不斷涌現:3個科技重大專項實現“揭榜挂帥”,綠色産業創新服務平臺等74個省級以上科創平臺不斷釋放創新動力。此外,南平還出臺了産業人才隊伍建設16條和推動新興産業中試平臺建設8條措施,技術成果轉化項目28項,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218%、創歷史新高。
數據顯示,今年初以來,南平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增長13.9%、居全省第二。
改革創新釋放活力
“把你的林子‘存’進‘森林生態銀行’,有別人替你管,你還有錢收。”日前,南平市建陽區莒口鎮湖橋村黨支部書記潘瑞威走進村民范光隆家中,動員他參與“森林生態銀行”合作。
“去年看村裏發了12萬多元分紅,今年我也把林子‘存’進來。有人幫忙管林子,還能收到錢,踏實。”范光隆笑著説。
這一幕,是南平持續深化“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模式的生動寫照。
2018年,南平順昌在全國首創“森林生態銀行”,破解“均山到戶”後林地碎片化、經營成本高、林農收益薄的難題。
此後,南平又升級推出“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模式——“一村一平臺”“一戶一股權”“一年一分紅”“一縣一數庫”,大力推廣林下空間流轉機制,累計推動25.3萬畝林地林木規模化整合、專業化經營,惠及林農10.5萬戶。
南平的機制創新,不僅在山林中,還在廠房內。
不久前,福建省浩洋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廠區突發斷電。“1000多萬元的存貨要受影響,當時急壞了。”董事長吳岳興回憶。企業立即向“企呼我應”平臺求助,順昌縣工業園區管委會迅速聯動鄭坊鎮政府、國網順昌縣供電公司等部門啟動應急機制。
不到15分鐘,工作人員到場排查故障,經數小時緊張搶修,當晚12時便恢復供電。
據介紹,南平“企呼我應”平臺組建了項目建設、金融、稅務等八大服務團,打破部門條塊分割,幫助企業快速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企業的建議、諮詢、投訴、求助等事項均可一鍵提交。
近年來,南平創新打造了四大增值惠企平臺,除了“企呼我應”,還包括“惠企政策直通車”“免申即享”、綠色産業創新服務三大機制,並在全省率先將“一件事”服務向“一類事”拓展延伸,市場主體滿意度連續4年位居全省第一。
向改革要動力。當前,南平立足生態大市、農林大市的特色優勢,建立市縣黨政主要領導“1+1”抓改革機制,系統推進綠色創新、營商環境、民生福祉和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成效明顯。目前,3個項目入選全省“一市一試點、一縣一特色”專項改革項目,4個項目入選全省優先抓好民生領域改革專項行動方案。一項項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向開放要潛力。今年南平加快“走出去”步伐,舉辦武夷山文旅茶(韓國)推介會、中日友好茶文化交流茶會等活動,帶著山水、人文、茶韻走向國際。同時,舉辦“南平好物賣全球”對接會等活動,助力穩外貿穩外資。今年以來,南平實際利用外資增長4.8%、居全省第四。
城鄉融合走向共富
走進政和縣石屯鎮王山口村,望山驛、“匆匆那年”咖啡屋、鄉愁舖子、振洪茶工坊等場所遊客絡繹不絕。在村裏漫步,隨處可見精緻的微景觀。
然而此前,在南平市開展的“黨建體檢”中,王山口村被“診斷”出存在交通不便、村幹部帶富能力不強、産業基礎薄弱等問題。
“我們對症下藥,確定了王山口村‘經濟開發區後花園’的發展定位,有針對性地在熱鬧的集鎮邊、繁忙的開發區旁,打造一個鬧中取靜、靜中取悅的茉莉望山‘慢生活’體驗村落。”王山口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劉可説。
目光轉向松溪縣,鄭墩鎮産城融合項目主體結構全部建設完畢,這幾天正在衝刺建設燈光亮化、綠化景觀和水電工程。
據介紹,在“黨建體檢”中,當地詳細梳理了村鎮閒置資源和優勢要素,決定重點發掘閒置的鄭墩糧站舊糧倉歷史片區,佈局大型商超、餐飲住宿、書咖文創、娛樂休閒、兒童遊玩等業態,滿足周邊老百姓的需求。
“産城融合項目距離新型輕紡循環經濟産業園1.5公里,區位優勢顯著。建成後,可服務新型輕紡循環經濟産業園3000余名工人以及本地、周邊縣市居民,刺激鎮域內消費市場活力。”鄭墩鎮黨委書記邵承通説。
近年來,南平市通過“常態化黨建體檢—摸清零散閒置低效資源—創建鄉村振興公司—搭建‘南平淘村’數字平臺—要素保障”的“五合一”鏈條模式,盤活大量農村閒置資源資産,帶動55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年增長6.2萬元,實現就業1.89萬人、人均年增收4500元。
城鄉融合發展,最終受益的是老百姓。
日前,在政和縣石屯鎮“幸福裏”社區的“夕陽紅手工坊”內,數名老人圍坐在一起,饒有興致地進行扭蛋組裝工作。
這個“幸福裏”社區地處集鎮,交通便利,內設住宿區、休閒活動區、公用廚房區、益智手工區、共享菜園區、健身活動區6個區域,活動室、健康小屋、棋牌室等一應俱全,很好地滿足老人的基本養老需求。
“我們特別聯合玩具廠打造了‘夕陽紅手工坊’。在這裡,老人可參與簡單的玩具手工製作,不但豐富了生活,還可實現每月800至1200元的增收。”政和縣副縣長、石屯鎮黨委書記楊筆劍介紹説。
“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愁”,截至目前,南平已建成“幸福裏”社區12個、在建10個,入住老人194戶265名。
像“幸福裏”一樣,南平目前已推進33項為民辦實事項目。此外,南平市還創新“4+N”全民健康網格化服務體系,零工市場、企業用工快招共享、大學生就業全鏈條信息服務“三大就業服務平臺”等等,讓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滿滿。(記者 吳旭濤 許可欣 見習記者 王玥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