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尤溪小學生在暑期研學活動中誦讀《觀書有感》。吳振湖 羅昱倫 攝
武夷山市五夫鎮朱子雕像 朱燕濤 攝
《月映武夷》中的場景 王玥明 攝
南溪書院 吳振湖 羅昱倫 攝
武夷精舍航拍圖 于雅文 攝
位於建陽莒口鎮馬伏村的寒泉精舍,是朱子創辦的第一所書院,也是其母祝夫人安葬之地。現寒泉精舍文化園,在原遺址基礎上精準還原了宋代建築風貌。施辰靜 攝
剛剛過去的暑假,我省各地朱子文化研學遊熱度滿滿。
在建陽區考亭書院,遊客循著導覽,細緻觀摩依據古圖重建的宋代建築風貌,沉浸式體悟朱子昔日講學的盛況。
在尤溪縣朱子文化園,常常舉行“束脩六禮”(將芹菜、蓮子、紅豆等六種象徵性意義的物品敬獻給教師)等傳統活動。南溪書院飛檐鬥拱,活水亭下天光雲影,近3年來,當地朱子文化相關旅遊線路,吸引280多批次6萬餘名外地學子前來研學旅行。
朱子文化的魅力源自哪?
對於許多人來説,認識朱熹也許是從小學課本開始,從“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朗朗上口,到“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愉悅明朗,不知不覺間被他的詩句澆灌了心靈。
但對於福建人來説,孩童嬉戲跑過的公園,狼吞虎咽吃下的一碗麵,經過祖祠時偶然抬頭看到的家訓,也許都跟朱熹有關。
在這裡,朱子文化融于山水之間、煙火味裏……
山水之間,尋訪朱子足跡
“我慚仁知心,偶自愛山水。蒼崖無古今,碧澗日千里。”朱熹的《武夷精舍雜咏》等詩常向福建的山水致意。
福建省文物局編纂的《朱子福建史跡圖集》總結,朱熹出生、成長、終老于福建,求師問學、居處著述、授徒講學、為官從政、訪遊出行,絕大部分時間在閩。他所創立的理學被稱為“閩學”,福建也因此得名“海濱鄒魯”,成為僅次於孔孟之鄉的儒學重地。
福建的山川河流不僅滋養了他,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朱子思想的生動鏡像,折射出一個個立體的朱子。
憂國憂民的朱子,在漳州白雲書院的楹聯裏——“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寥寥數語,將儒者身在書齋、心繫天下的擔當説得淋漓盡致;也在武夷山五夫鎮身體力行的愛民實踐裏,他親手創辦的“社倉”,讓農民得以在青黃不接和受災時,以低息或無息向社倉借貸糧食,秋冬再收割繳還。
一心治學的朱子,在泰寧“會得古人心,開襟靜無語”的梨木拓板裏;在武夷山為門人宿所“觀善齋”的題詩中:“負笈何方來?今朝此同席。日用無余功,相看俱努力”;也在他在建陽寒泉精舍創作的十九部二百六十六卷著述裏。
通透灑脫的朱子,在武夷山九曲溪艄公嘹亮的吟唱裏;溫情體貼的朱子,在賦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安慰女兒的故事裏;重小家也重大家,看重家庭的朱子,在大街小巷的祠堂裏,過去,老百姓沒有祠堂,只能“路祭”先人,而朱熹規制了祠堂的建構,使祠堂進入了民間生活。
行路亦是讀書,從閩北的武夷勝境到閩南的同安孔廟,從閩東的連江古渡到閩西的冠豸山房,走過八閩的山山水水,一代大儒鮮活的一生便也躍然紙上。
如何在山水間講好朱子故事?我省各地正努力“串珠成鏈”。今年4月,《朱子閩北行跡圖》發佈,以地圖的形式繪出武夷精舍、考亭書院、星溪書院、紫陽樓、五經博士府等140余處朱子遺存,成為讀懂文化山水的清晰指南。
與此同時,“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在我省已連續舉辦17年。7月16日,第十八屆“朱子之路”暨2025漢學青年學者研習營開營,共有91名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參與。其中,來自美國、巴拿馬、韓國等20余個國家的外籍留學生有44人。
5天時間,研學隊伍以“朱子學的傳承與創新之旅”為題,在閩北的蒼翠間重走朱子問道之路,于書院斑駁的碑石間觸摸千年理學脈動,在躬身實踐中認真體會朱子文化的真義。
蹚過九曲溪畔,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祝紅玉説:“這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既有實地考察,又有專家講座和學術研討,用知行合一的探索,讓抽象的義理變得可親可感。”
相知無遠近。尼泊爾籍留學生高文信被一路走來的古建之美深深震撼。他説:“在所有國家,古建築都是靜默的史書。這一路上,看到很多古建築仍舊被很好地保存、修繕和復原,我覺得很感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寄託在具體的載體上,比如建築、書籍、技藝等等,這些做法很值得學習和借鑒,也為我日後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就讀的蘇丹籍留學生艾莎説:“來中國前,我就了解過關於‘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哲學觀,它承載了世界人民對美好家園的共同期盼。這次來到南平,學習朱子文化,我對‘天下大同’的理解更深了。”
而“理解更深一點”也正是主辦方舉辦活動的初衷。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朱傑人是活動的倡議者之一。他説,“朱子之路”不是短短幾天的旅程,而是一條“一直在路上”的“探索之路”,是一條“永遠走不完”的“生命之路”,更是一條“不應該走完”的“人類文明之路”。
古今論道,激活思想對話
除了遍佈八閩的遺存,朱熹還留下了什麼?
學者蔡尚思説:“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孔子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集大成式的人物,對歷代中國文化進行了一個總結。而朱熹對孔子以後1500年的儒學又進行了總結,在繼承中發展了儒學。
明清學術史研究的大家黃宗羲提到朱熹時,曾這麼形容他的學術體系:“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
如何致廣大而盡精微,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朱熹留下了“求索”和“論道”等窮盡學問的範式。
在建陽雲谷山,朱熹與弟子蔡元定常常“懸燈對望”,兩人通宵達旦論學解難,直到達成共識破解迷惑。朱熹註釋《四書》,編寫《近思錄》《資治通鑒綱目》等書中,都有蔡元定的獨到見解。
此外,無論是轟動一時的“鵝湖之會”,還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朱張會講”,學問都在不停突破固有思維、不斷相容並蓄中互相提升。
“朱張會講”時,四面八方的讀書人紛紛跋山涉水,渡船過江,造成“四方之學者畢至”“來學者座不能容,飲馬池水立涸”的盛況。
會講中,朱熹和張栻圍繞“太極、乾坤、中和、仁”這四個議題,也是當時學術界最前沿最核心的問題爭了個天昏地暗,旁聽的讀書人“跟著三天三夜沒有合眼”。最終,兩人在很多方面達成一致,張栻對湖湘學派的發展方向做了調整,朱熹的“中和舊説”也決定性地轉變為“中和新説”。
斯人遠去,弦歌未絕。那一座座由求同存異的學術之辯、和而不同的包容之心而砌成的理學高峰,早已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巍峨群山中,更成為福建取之不盡的文化富礦。
今天的中國,同樣是歷史的中國的延續,我們該如何從朱熹的實踐中得到啟迪,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2005年9月,“福建社會科學院·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宋明理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挂靠武夷學院。
20年來,秉承“求索”精神,研究中心深入開展宋明理學尤其是朱子學領域的研究和交流,建立研究宋明理學的文獻資料館,組建科研團隊深入開展研究闡釋,先後出版《大教育家朱熹》等朱子學研究論著60多部、《宋明理學研究叢書》10部,撰寫發表《論朱熹“人與自然和諧”的本真追求》等高品質論文230多篇,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9個、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8個、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24個。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朱熹園,繼續為如何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之問指明方向。
站在朱熹民本思想的論述墻前,總書記感慨:“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福建深刻領悟“第二個結合”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以“融通朱子文化,夯實文明根基,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等為主題,先後舉辦了三屆考亭論壇、兩屆武夷論壇,邀請全國各地學者來到福建,共赴朱子文脈傳承之約。
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簽訂《朱子文化傳承發展長期合作框架協議》,並共同舉辦“兩個結合”重要論述學習研討會,以“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主題,深入闡釋“兩個結合”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
繼續加強宋明理學中心建設,並出版《朱子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書籍。
推動國際儒學聯合會在考亭書院設立全國第四個國際性儒學研修基地——“朱子研修基地”,並通過整合專家資源、深化學術研究、聯合推廣傳播等,不斷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專家學者不斷凝聚出共識:只有在“兩個結合”和文化“兩創”中賡續中華文脈,才能讓中華文明“亙古亙今”,讓世界看到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吸引力。
煙火味裏,文化可觸可感
傳統文化既要“登峰”,也要“落地”。
在福建,人們從典籍中讀懂朱子,在生活中親近朱子。
800多年來,朱子文化早已融入街巷,走進普通人柴米油鹽裏的尋常日子。
在尤溪,形似筷子、口感Q彈的朱子面已流行近千年,至今仍是當地人一日三餐的首選主食。而在縣城的影院,欣賞朱子古琴音樂會,也成為當地人時常遇見的“文化大餐”。
朱熹是古琴大師,撰有《琴律説》,創作有《月坡》《碧澗流泉》《水清吟》等多首琴曲。音樂會上,現代演奏者將古琴與簫、箏、鼓、箜篌等樂器合奏,並融入尤溪當地的民間音樂元素,令相聚的市民和遊客于琴聲中共品“勝日賓友來,琴觴共舒憂”的意境。
在建甌市朱子小學,不少學生感慨:“我出門遇到朱子,進門還是看見朱子。”這裡一進校門,就可以看朱熹銅像和朱子主題文化長廊;校園裏,學生哼唱著“閩江上流建州府,理學名城有溫度;建溪唱詩芝山和,滿城春風人舒服……”的方言歌謠,而出了校園,學校西面就毗鄰與朱熹頗有淵源的建安書院與艮泉井,西北面則曾是朱熹的博士府。
今年,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在武夷山五夫鎮做了一項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38%的受訪者願行朱子婚禮,86%的受訪女青年期待花轎迎親”。朱子家禮在武夷山的深厚群眾基礎可見一斑。
2019年,朱子婚禮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2021年入選全國婚俗改革試點後,武夷山從《朱子家禮·婚禮》中提煉出媒妁禮、納採禮、醮子禮等7個核心環節,創新推出酒店版、公園版、居家版3種婚禮腳本,以滿足不同新人的需求。今年7月,武夷山《傳承朱子婚禮文化 紮實推進移風易俗》入選全國移風易俗優秀創新案例。
讀朱子、寫朱子、畫朱子、唱朱子、講朱子……穿梭在大街小巷,朱子親切得像大家的“身邊人”。
因為親切,人們總試圖尋找更鮮活、感性的表達。
2015年,“85後”青年雷希穎在家鄉政和縣開闢了文化賦能“試驗田”,推出“大話熹遊文化IP”項目,打造“卡通朱子”形象。
項目運營至今,已創作超2000幅IP衍生作品。在線上,先後推出了《茶》《禮》《朱子與武夷山》《二十四節氣》《中華傳統節日》相關主題100余部動畫短片,全網累計傳播量超3.5億次。在線下,“朱子+田園”“朱子+黨建”等朱子文化主題旅遊産品不斷上新,成為鄉村旅遊的“金牌嚮導”。
在“混知”團隊主創的《半小時讀懂朱熹》裏,朱子的童年、青年、中年對應好幾個版本的漫畫形象。其中,幼年“小朱”漫畫形象十分可愛,一撮頭髮似毛筆頭,動作神態無不體現孩子與生俱來的機靈好動,讓年輕讀者一看就平添好感。
朱子的理學觀點也被轉化成了通俗化的表達——譬如“月映萬川,理一分殊”,就是宇宙本原的那個“理”就像天上的月亮,整個夜空只有一個,但是你再往下看,人間的千萬條河上,卻倒映出了千萬個月影。無數條河裏的月影,就是千千萬萬個具體的“理”,任何小小事物後面,都藏著那個最根本的“理”。
因為創作而親近朱子文化,主創焦旭顛覆了對朱子的認識。與之相呼應,《半小時讀懂朱熹》還設置了番外篇,將朱子對寫詩、彈琴、飲茶等的喜好集中在一章,並題為“朱子有趣的靈魂”。
在武夷山上映的山水史詩《月映武夷》則選擇以東方美學為“共情密碼”。
當大屏之上的建盞歷經揉泥、拉坯和火的重重考驗,發生璀璨的曜變,觀眾自然産生“人生亦是如此”的領悟;當朱熹在雨中開悟,心潮澎湃地説:“我觀千仞丹崖受雲雨剝蝕而不崩,方悟‘理’在天地裂痕處生長;我觀九曲溪遇頑石則繞行,遇平緩則蓄勢,方知‘理’乃剛柔相濟之道!”觀眾的情緒也在此刻登頂,與他一同沉浸在豁然開朗的狂喜之中……
“不給予答案,而是讓觀眾有思考的留白;不灌輸説教,卻讓一方文化自然地在來客心中生長髮芽。”主創團隊介紹,他們想遞給觀眾一個打開文化之門的鑰匙,而鑰匙背後的世界,是每個人關於傳承的不同感悟。
山水中,種種感悟終將匯聚成今人之“道”——讓每個文明都能在現代化浪潮中守牢根脈,讓每個生命都能從這根脈中得到滋養!(記者 謝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