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平潭龍王頭海洋公園熱門非凡。林君斌 攝
平潭22號國際遊艇碼頭的水上飛人表演。江信恒 攝
在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內,兩岸學者觀看模擬南島語族先民生活的宣傳片。江信恒 攝
閩臺農漁加工産業園林君斌 攝
“台北快輪”抵達平潭口岸金井港區。 江信恒 攝
在第三屆閩臺“山盟海誓”集體婚禮上,兩對兩岸新人合影留念。江信恒 攝
今年7月,舞臺劇《平潭映象》在平潭開啟首場駐場演出。江信恒 攝
夏末秋初,嵐島大地處處涌動著發展的熱潮,創新動能馳而不息。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的關鍵之年。2025年以來,平潭綜合實驗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全力拼出高品質發展新氣象。
實幹爭先、奮楫篤行。站在新的起點,平潭是高處攀登者,是迎難而上者,更是矢志創新的實踐者。以改革再出發的昂揚姿態,平潭正加速開啟奮進新征程,不斷譜寫“一島兩窗三區”建設的新華章。
産業引擎向“新”推進
發送一張文物照片,AI即可提取文物特徵,並生成復原視頻;坐在智慧終端前,它可以像老中醫一樣“望聞問切”,為你量身定制健康處方……近日,記者走進平潭兩岸融合智算中心展廳,一個個新奇的數據應用場景令人目不暇接。
平潭兩岸融合智算中心項目總建築面積約2.2萬平方米,涵蓋機房、AI算力硬體基礎設施、AI算力軟體基礎平臺、通用及專用大模型等,目前已建設2300P算力規模。“整個項目已深度應用全棧自研硬體設備與技術方案,將為政務雲服務、精準農業數字化管理、海洋環境實時監測等領域提供堅實算力底座。”項目負責人施武介紹説。
作為人工智能的核心驅動力,算力賽道熱度持續攀升。眼下,平潭正大力推動算力設施建設,在政務、文旅等領域系統性推進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實現以“智”提質、用“數”提速。憑藉海陸風電場建設的優勢,當地還推動共享儲能電站進入商業化運營,加快打造新型電力系統,讓綠色電力與綠色算力“雙向奔赴”。
平潭要發展,關鍵在産業。新形勢下,如何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平潭的回答鏗鏘有力:以新質生産力點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瞄準新一輪封關運作機遇,平潭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升級的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低碳等新興産業,加速構建具有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為經濟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前段時間,由峰飛航空科技研發的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V2000CG凱瑞鷗在嵐順利完成真實氣象環境抗風測試。
此次測試是平潭為打造“極端氣象條件應用測試場景體系”展開的重點項目。根據擬發佈的《平潭全空間無人體系及低空經濟産業規劃(2025—2035年)》,平潭提出將構建“空、陸、海”三域聯動、“數、智、算”三維支撐的全空間無人體系産業,目標是到2035年建成全國領先的低空經濟示範區。目前,已獲批金井片區160平方公里適飛空域。
當創新鏈擁抱産業鏈,整個實驗區“新”意盎然、活力迸發。
在平潭口岸金井港區,“台北快輪”等巨輪往來頻繁,農漁産品、液晶面板、跨境電商郵包快件等貨物裝卸有序。去年以來,平潭聚焦産業鏈創新,大力推動“口岸+文旅”“口岸+雙碳”等融合發展,積極拓展跨境電商保稅展示、風電重大件轉儲、保稅物流等多元化業態,進一步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
開啟追“新”征程,招商引資是突破口。對此,實驗區堅持招大引強、培新育優,強化創新引領、促進集群發展,促進高品質項目建設取得新成效。今年上半年,34個優質項目順利落地,數量同比增長19%,計劃總投資40.08億元。
文旅消費“多點開花”
碧波上,遊艇劃出一道道躍動的弧線;山海間,石頭厝民宿群成為令人嚮往的詩意棲居;遺址旁,現代科技喚醒南島語族文明記憶……這個暑期,平潭文旅市場持續升溫。
走進22號國際遊艇碼頭,49個泊位整齊排布,鮮活的玩海場景撲面而來:岸邊遊客有序穿戴救生裝備,剛靠岸的帆船滿載歡聲笑語,摩托艇不時掠海而過,濺起串串雪白浪花。“太刺激了!感覺心都跟著飛揚起來!”剛體驗了一把摩托艇的樂趣,江蘇遊客蔡文亮由衷讚嘆。
在這裡,16艘遊艇、12艘帆船及各類水上設備整裝待發,可為遊客提供海上觀光、水上飛人表演等一站式玩海體驗。自去年6月投運以來,22號國際遊艇碼頭已累計接待遊客近1.7萬人次,成為大眾“解鎖玩海新方式”的熱門之選。
平潭,坐擁6064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126座島嶼、702個岩礁星羅棋佈。漁村、沙灘、島礁……這裡有著得天獨厚的濱海旅遊資源,關於大海的故事熱鬧非凡。
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68海裏景區東沙澳沙灘、壇南灣景區、龍王頭海洋公園等核心區域,風箏沖浪、觀光快艇、水上摩托艇等動感項目接連落地,帆船、帆板、海釣等新業態同步增設,有效激活了濱海旅遊的消費潛力。
為打破“季節性旅遊”的局限,平潭還著力佈局全時段旅遊産品,讓“四季可遊”成為現實——
在夜間經濟賽道,“星辰大海・鏡沙”度假休閒項目、“嵐起山海圖”實景演藝等沉浸式文旅項目成為熱門打卡地,讓遊客邂逅浪漫“藍眼淚”,徹底改變了“白天看海、晚上無玩”的傳統旅遊模式;
在節慶IP培育上,平潭以“音樂”為紐帶,重點培育“海島生活季”“藍眼淚音樂節”“嵐麒麟演唱會”“新年音樂會”等自主IP,逐步打造“全年無休、四季可遊”的“愛樂之島”;
深耕“考古+旅遊”領域,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憑藉獨特的建築設計與出色的文物展陳,成為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標誌性建築,自去年開館以來已接待研學團隊超150批次、遊客近8萬人次;
……
數據是最有力的見證。今年1—7月,平潭接待國內遊客679.69萬人次,同比增長12.2%;國內遊客旅遊花費67.33億元,同比增長14.6%。“人氣旺、消費興”的良好態勢持續鞏固,正為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繪就鄉村幸福底色
近日,走進金井片區娘宮村,碧海與白墻相映,清新景致撲面而來。2024年,“渡口記憶・娘宮小鎮”項目落地,創新採用“國有企業+社會資本+村集體”三方合作模式,為村內閒置空間注入全新動能。
作為娘宮村項目核心業態的月畔・棲霞酒店,自去年8月運營以來人氣持續攀升,即便在旅遊淡季的週末,客房入住率仍穩定在70%左右。按照規劃,後續該村還將引入遊艇補給、海鮮餐飲等業態,進一步聯動周邊3個村落形成“抱團發展”格局,讓資源活化的紅利輻射更廣區域。
無獨有偶,驅車沿著最美環島路向北行駛,君山片區漁嶼村的石厝風情同樣令人流連忘返。這裡的橘樹裏海景民宿,以“連片開發、保護性改造”為理念,讓36棟傳統石厝“重獲新生”,去年營業額突破300萬元,成為平潭石厝資源活化利用的經典樣本。
鄉村振興,産業是根基。這些年,平潭立足於生態環境優勢,借鑒“千萬工程”的成功經驗,以“一村一品”和“一村一韻”為特色,因地制宜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走出了一條海島鄉村發展的特色路。
據統計,2024年,平潭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的村莊數量達11個,相比2023年增長了57%。
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特色農業發揮了重要作用。金井片區大厝基村在農業技術指導下,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引入金鑽鳳梨等適種新品種,並延伸至二、三産業,有效提升農産品附加值;蘇平片區鳳美村、金井片區澳尾村則歷經反復試種,成功培育出適配平潭氣候的金針花與紅心火龍果,既為村集體帶來穩定收益、為村民提供就近就業機會,也讓傳統農業逐步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不僅如此,當地還依託景村融合工程,培育了一批集住宿、休閒、餐飲于一體的景村共享消費空間,累計26個村成功獲評省級“美麗休閒鄉村”或“金牌旅遊村”。
娘宮村的濱海度假、漁嶼村的石厝體驗、紅衛村的親子遊樂……這些村落沿最美環島路“串珠成鏈”,“一村一主題”的發展格局愈發清晰,推動遊客從“睡一晚”的短暫停留,轉向“玩幾天”的深度體驗。去年全年,平潭接待鄉村遊客160.61萬人次,同比增長11.7%;實現鄉村旅遊收入8.04億元,同比增長12.4%。
兩岸融合走深走實
翻看地圖,平潭距離台灣新竹僅68海裏之遙,這裡是祖國大陸距離台灣島最近的地方,亦是大陸對臺經貿、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
8月30日,平潭龍王頭海洋公園,海風輕拂著衣角,暖陽灑在喜慶的紅毯上。在這裡,以“福遇良緣,情牽兩岸”為主題的第三屆閩臺“山盟海誓”集體婚禮浪漫啟幕,11對閩臺新人在此許下“白首之約”。
在眾多新人中,劉曄與妻子徐佩儀的故事頗具代表性。劉曄今年33歲,曾在台灣從事餐飲業多年。去年4月,他為了尋找事業發展新天地,跨海來到平潭創業。來嵐沒多久,緣分便悄然降臨——因共同熱愛素食,劉曄在網上結識了來自廣東惠州的徐佩儀。
更巧的是,兩人都是沿海地區長大的孩子,相似的飲食習慣、對大海的親近感,讓他們總有説不完的話題。很快,二人越走越近,並於今年6月領證結婚。如今,夫妻倆在平潭開了一間50平方米的烘焙店,專注于製作臺式雞蛋糕及素食便當。“這份簡單而踏實的生活,正是我們最嚮往的模樣,希望能在平潭繼續紮根下去,把小家經營得越來越好。”握著妻子的手,劉曄堅定地説。
這樣動人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自2023年首屆舉辦以來,閩臺“山盟海誓”集體婚禮每年常態化在嵐舉辦,已累計吸引52對閩臺新人參加。
作為大陸唯一的對臺綜合實驗區,近年來,平潭率先開展對臺職業資格、企業資質、行業標準、商品檢驗採認工作,並通過舉辦閩臺集體婚禮等交流活動,為更多臺胞來嵐追夢、築夢、圓夢搭建廣闊舞臺,加快打造兩岸青年安居樂業的溫馨家園。
比如,當地積極開展兩岸職業資格標準的雙向全覆蓋比對,目前已發佈183項可採信台灣職業項目,累計發放採信採認證書約5900本。
這項改革成果惠及範圍持續擴大。記者了解到,平潭已在北京、上海、廣東、山東等16個地方設立兩岸(平潭)職業資格一體化服務中心分中心,形成了可複製的“平潭經驗”。
“大陸市場更廣闊,未來前景會更美好。”如今,這句話已成為許多在嵐臺胞的共同心聲。
前幾日的夜晚,金井片區生態文明基地燈火通明,近170名嵐臺同胞齊聚一堂,共赴一場嵐臺豐收交流活動。
夜幕低垂,熊熊篝火映照著一張張笑臉,兩岸同胞手牽手圍繞篝火載歌載舞,歡聲笑語打破了地域隔閡,拉近了彼此距離。在不遠處的“福農優品”展銷會上,臺胞廖正淵忙著嚮往來人群介紹台灣水果。
廖正淵是一名農學碩士,在金井片區大厝基村引進台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積極推動兩岸農業深度融合。“平潭是一片發展的熱土,希望越來越多台灣同胞來此落地創業,共享大陸蓬勃的發展機遇。”談及未來展望,廖正淵滿懷期待。(記者 郭雅瑩 張哲昊 劉宇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