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 楊植森 攝
時維九月,國之東南暑意未消,西北腹地秋涼漸濃。
從福建到寧夏,兩千公里的距離,因閩寧協作這項偉大的事業,而變得近在咫尺。
石嘴山、銀川、吳忠、中衛、固原,自北向南,寧夏大地上活躍著福建援寧幹部忙碌的身影:走訪園區、企業、鄉村,調研項目進展,傾聽發展訴求,共商協作大計。
抵寧一月有餘,福建省第十四批援寧工作隊深入一線壓茬交接,與新一批援寧專技人員一道,共同肩負起閩寧協作的使命與榮光,奔跑在東西部協作的偉大征程中。
一任接著一任幹,“山海情”的嶄新篇章正在續寫。
從“幹沙灘”到“金沙灘”
到過閩寧鎮的人,大多對那裏的“紅”印象深刻。
登高遠眺,整個小鎮盡收眼底:一幢幢紅色建築如花瓣般環繞中心層層展開——紅墻、紅瓦、翹起的燕尾脊,形似閩南紅磚古厝,散發著濃郁的閩風閩韻;遠處,雄偉的賀蘭山脈默默矗立,與眼前的閩派建築相映成畫,恰似“山海”攜手的具象寫照。
這座以“閩寧”為名的小鎮,從街巷風貌到産業合作,無不滲透著兩省區交融的印記,成為閩寧協作路上最具代表性的“樣板間”,持續講述著山海攜手的動人故事。
故事的開端,要回溯到1996年。那一年,按照黨中央關於東西部協作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福建省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建立對口協作關係,福建成立了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先後5次出席聯席會議,提出了“優勢互補、互利互惠、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指導原則,倡導建立“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産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五項機制,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閩寧協作。
20多年來,閩寧兩省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東西部協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堅定不移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接續奮鬥。
20多年來,由兩省區黨政主要領導參加的聯席會議,每年輪流在福建與寧夏召開,從未間斷,通過總結幫扶經驗、研究重大問題、制定協作舉措,推動寧夏所需與福建所能緊密對接,確保協作項目落實落地、見行見效。
20多年來,閩寧兩省區不斷拓展協作空間與領域,持續完善從省、市到縣(區)、鄉、村的五級聯動機制,深化結對幫扶內涵,創新幫扶形式,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形成區域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在兩省區人民共同建設下,塞上江南煥發出新的光彩,一個充滿活力的新家園拔地而起。
西倚賀蘭山,東臨黃河水,這裡是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1997年,這裡還是一片戈壁荒灘,被當地群眾形容為“天上沒飛鳥,地上不長草,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當年,習近平同志提議在此設立一個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移民開發區,移民均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貧困群眾。
開挖引黃溝渠,開墾不毛之地,人拉肩扛、建房修路、防沙治沙、發展産業、扶貧扶志……經過近30年的不懈幫扶與艱苦發展,昔日的閩寧村已成長為今天的閩寧鎮。從一個僅有8000人的貧困移民村,躍升為擁有6萬多人的“江南小鎮”。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搬遷之初的500元,穩步增長至2024年的1.9萬元,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脫貧百姓都説,過上了過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如今,400多平方公里的‘幹沙灘’真正變成了‘金沙灘’。”在鎮政府對面的閩寧新貌展示中心裏,講解員動情講述移民創業拓荒的故事。
這段艱苦奮鬥、山海攜手的歷程,後來被改編為電視劇《山海情》,閩寧鎮不但是故事的原型地,也是劇集的取景拍攝地。隨著該劇熱播,閩寧協作的動人故事屢屢登上熱搜,引發廣泛共鳴。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作還走出國門,成為向世界講述中國減貧與協作故事的生動窗口。
塞上盛開“産業花”
從閩寧鎮政府驅車南行約10分鐘,一片開闊的土地映入眼簾——閩寧鎮的閩寧産業園正在快速崛起。寬闊的道路縱橫交錯,嶄新的廠房依次排開,工地上車輛往來,設備安裝與室內裝修同步推進。
該産業園由廈門與銀川合作共建,總規劃面積1439畝,總投資額20億元,預計可創造就業崗位3500個。寧夏閩寧産業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志淩介紹,截至目前,園區已對接企業463家,成功招引福建省大數據集團、廣州視源集團、廈門夏商集團等46家企業註冊落地,其中23家已正式入駐。“園區聚焦低空經濟、算力數創、智慧製造、服裝紡織和農副産品精深加工五大板塊,致力於打造東西部協作與鄉村振興的現代化示範園區。”
協作之力不斷向外延伸。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與寧德古田縣攜手開展菌菇産業協作,通過加強人才交流、借鑒古田經驗,促進食用菌産業高品質發展。
在吳忠市同心縣,閩寧同心電商創業園于去年9月正式投用。一個個直播間內,不斷傳來帶貨“吆喝”聲。主播們站在綠幕前,熱情推介寧夏特産。該園區集電商中心、直播基地、加工中心、物流倉儲等多功能于一體,正借助互聯網讓更多特色農産品走向全國。
在鹽池縣,援寧工作組發起成立“閩寧嚴實新質生産力孵化聯盟”,重點圍繞灘羊、蕎麥、枸杞等特色農産品開展研發創新。今年以來,已推出灘羊裘皮服飾、黃花白啤、凍幹蕎麥麵等一批新産品,顯著提升農産品附加值,為産業多元化發展開闢了新路徑。
在固原市彭陽縣,援寧工作組協調閩寧協作資金680萬元,建設6個村集體萬羽標準化養殖場,推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彭陽朝那雞”的養殖向規模化、標準化升級,並實現從養殖到加工、銷售的全産業鏈發展,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産業。
閩寧協作不僅優化原有産業,更實現“無中生有”。
在中衛市海原縣,援寧工作組引進閩商從事菌菇、枸杞和肉牛加工,同時打造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園,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近百座大棚,種植蔬菜、中草藥和草莓、火龍果等經濟作物。
在銀川市賀蘭縣,閩寧協作項目引入水體循環凈化、智慧溫控等先進技術,開展大黃魚、南美白對蝦等海産品內陸養殖。2024年實現海鮮産量10萬公斤,産值2000萬元,為村集體分紅80萬元,成功走出一條鹽鹼地治理與高效利用的新路子。
從穩定就業到增收致富,産業發展托起了千家萬戶的安居夢。20多年前,西海固移民王文娟赴福建務工,後來回到家鄉,進入閩寧鎮上的一家閩籍製衣企業工作。憑藉勤勞,她和愛人買了房和車,去年更成為企業“合夥人”,帶領十幾名鄉親負責包裝業務。“現在的生活,就是《山海情》的續集。”她感慨道。
據統計,過去兩年,第十三批援寧工作隊共組織實施産業提升幫扶項目540個,幫助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88萬人次,助推331家企業落地投産或增資擴産,為寧夏特色産業提質增效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塞上江南生機勃發,六盤山下活力無限,新時代,閩寧産業協作氣象萬千。
寧夏擁有豐富的能源、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福建則具備資金、技術、管理及市場優勢。兩省區從菌草合作起步,逐步拓展至機械製造、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風力發電、食品加工等多個領域。截至8月底,雙方共建成12個閩寧産業園,入園企業近300家,已全部投産。閩寧數字經濟創新産業園、電子信息産業園等“産業+”模式持續落地,通過共建園區、搭建平臺、組織勞務協作,有效激活脫貧地區內生動力,真正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轉變。
“組團式”幫扶解民憂
8月24日,寧夏西吉縣人民醫院成功實施全縣首例肩關節置換手術。主刀的是福建莆田市幫扶醫生。該手術成為該院骨科領域的重大突破,也為嚴重肩關節病患者帶來新希望。這是“組團式”幫扶在西吉結出的又一成果。
“組團式”幫扶,指以團隊協作開展的精準支援模式,廣泛應用於教育、醫療和鄉村振興中。
2022年起,中組部、國家衛健委啟動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如今,這項機制已成為寧夏衛生健康系統的一塊“金字招牌”,有力保障了受幫扶縣域內群眾看常見病、多發病的就醫需求。
在西吉縣人民醫院,來自莆田市第一醫院和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的28名專家持續幫扶。他們覆蓋14個專業,幫助醫院不斷提升診療能力。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接近三甲醫院的服務。該院“組團式”幫扶團隊申報的案例成為2024年度“中國家庭健康守門人”入圍案例。
援助醫院堅持“授人以漁”,突出“傳幫帶”,致力培養本土人才,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通過跟師帶教,幫扶專家為婦科、産科、神經外科等薄弱科室培養骨幹,促進醫院人才梯隊建設。各團隊還幫助完善管理制度,推動醫院運營更科學、規範、精細。
“組團式”幫扶同樣點亮教育事業。
2022年,中組部明確教育人才“組團式”援寧實行“包校”制。當年8月起,福州第一中學牽頭組建團隊,對口幫扶寧夏西吉中學。
團隊通過制定三年規劃、建立聯合教研機制,推動教學體系重構;實施“青藍工程”和名師工作室制度,助力教師專業成長;首創“導師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幫扶以來,學校教學品質顯著提升,2025年高考本科上線率提高近20個百分點,多項競賽獲自治區一等獎。
截至今年8月,福建共選派1349人赴寧夏支教。新一批36名教育人才已于8月21日抵達,開展三年幫扶。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閩寧協作始終關注民生改善,援建希望小學,修建道路,實施危房改造,建設示範村……福建把資源投向基層,開展“母嬰工程”“醫療服務”“母親水窖”等多樣公益項目,切實改善群眾生活。隨著近年來“組團式”幫扶的不斷深化,寧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和教育資源。
“武夷山賀蘭山山山相連,閩江水黃河水水水相融。”閩寧鎮牌樓旁的這副對聯,道出兩地深情。
山海雖遠,閩寧情長。
在閩寧協作框架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協同的多元機制日益成熟。一組數據見證協作成果:
29年來,福建協調援寧資金70.32億元,實施4040個項目,受益群眾244萬人;
福建累計派遣14批254人次赴寧夏交流,選派6000余名專業技術人才支援建設;
兩省區實現村、企、社會組織、學校、醫院結對677對,福建對寧夏5縣人民醫院、5所高中和5所中職學校開展“組團式”幫扶;
目前在寧閩籍企業(商戶)6700多家、從業人員約10萬人,在閩就業創業的寧夏人近5萬人,社會幫扶持續深化,兩省區人民守望相助、親如一家。
“明年是‘十五五’開局之年,也是閩寧協作30週年。在這樣一個重要節點,接過第十三批援寧幹部沉甸甸的接力棒,我們深知使命光榮、責任在肩。”福建省第十四批援寧工作隊領隊,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長張鴻表示,工作隊將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績觀,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決心和奮勇爭先的鬥志,全力推動閩寧協作邁向更深層次、更高水準、更寬領域。(記者 林清智)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