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巨人”復興號列車疾馳在興泉鐵路沙縣特大橋上。 曹剛 攝
近日,記者走進三明安德凱重工的生産車間裏,一段段加熱好的鋼鐵原材料通過自動輸送帶,進入數字化鍛造設備加工成型後,變成組裝履帶鏈條的重要零部件。安德凱重工董事長林飏指著墻上“泉三高端裝備産業鏈循環示意圖”介紹,從鍛件的生産組裝,到廢料的循環再生利用,4家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生産成本持續降低,在閩西老工業基地串起一條“四輪一帶”循環産業鏈。
2022年12月30日,隨著一聲汽笛穿透戴雲山脈的晨霧,興泉鐵路全線貫通。這條北接京九、南抵泉州的“鋼鐵長龍”,結束了德化、清流及江西石城等8個閩贛革命老區不通鐵路的歷史,更以464公里的蜿蜒軌跡,在八閩大地上編織出一張山海聯動的經濟網絡。
物流升級激發新動能
今年7月1日,興泉鐵路明溪站開通貨運功能。這一舉措每年可為區域降低物流成本超億元,讓明溪站成為革命老區對接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支點。
福建省盈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廠長黃昌林向記者算了一筆賬:“相比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方案使單車物流成本降低12%,時效提升20%,全年預計可為我們節約運輸費用近百萬元。”更關鍵的是,企業産品銷售半徑也從300公里延伸至1000公里,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在寧化站,寬敞的貨場裏整齊堆放著砂石、建材等貨物。“從每天裝一批6個車,到每天兩批30個車,鐵路運輸釋放的效能遠超我們想像,不僅運得多,還跑得快。”中志建材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志堅感慨地説。自興泉鐵路開通後,寧化等地貨物可以通過鐵路運輸,接軌鷹廈鐵路,遠銷合肥、武漢、深圳等地,運輸服務範圍進一步擴大。
對於泉州的民營企業而言,興泉鐵路帶來的“物流紅利”更為顯著。以2024年7月開通的泉州—西南地區班列(下稱“西南班列”)為例,作為福建省首趟“白貨班列”,該班列由惠安黃塘站始發,直達重慶、成都,為泉州這座千年商埠串起了一條連接內陸、通達歐亞的鋼鐵紐帶。
“興泉鐵路全線貫通加上西南班列的開通,讓泉州向西南地區運送貨物的時間從十天半個月縮短至五六天。”黃塘站黨支部書記黃小烽介紹,目前,西南班列兩天開行一列,運輸時長由原來的近170小時大幅縮短至56個小時,貨種涵蓋紙製品、潔具、飲料、食品等多元品類,覆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泉州聯通內陸、輻射西南的重要物流通道。
憑藉穩定的時效和顯著的規模效應,鐵路運輸大幅降低了區域綜合物流成本,為沿線城市及周邊地區企業深度參與國內經濟大循環開闢了高效路徑,為泉州製造、三明農産品等“福建好貨”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有力帶動了閩贛與川渝經濟圈的産銷對接。
“我們切實感受到了鐵路運輸的優勢。”福建恒安集團有限公司倉儲物流採購副總經理葉志陽表示,自2024年9月嘗試通過西南班列運輸後,企業便嘗到了甜頭。“鐵路運輸價格穩定,不受淡旺季波動影響,真正實現為企業降本增效。”今年4月起,恒安集團將輸往川渝的貨物全部切換成通過鐵路運輸。截至8月14日,集團已通過西南班列發運貨櫃超千個,發貨量超10萬立方米,貨損率僅萬分之一。
如今,興泉鐵路的“加速度”仍在刷新。據悉,今年第四季度開始,鐵路部門已將西南班列開行時速從80公里提升至120公里,並計劃于明年一季度將運行模式調整至每天一列。更快的時效、更優的服務,將吸引泉州乃至福建地區更多的白貨貨源搭乘,為生産製造企業降本增效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景區串聯注入新活力
興泉鐵路不僅是一條經濟動脈,更以33個站點將閩贛景區串珠成鏈,織就山海文旅長廊。沿線地方和城市“抱團”出圈,將生態優勢、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一批優質旅遊線路應運而生。
清流縣紅軍標語遺址、明溪縣滴水岩紅軍戰地醫院舊址等紅色地標,德化石牛山、安溪清水岩等自然人文景點,皆因這條“鋼鐵絲線”緊密相連。
“以前,清流去泉州只能自駕或坐大巴。興泉鐵路開通後,遊客可以乘坐動車直達清流站,這裡距離龍津鎮的拔裏·集美時田園綜合體僅10分鐘車程。”清流縣龍津鎮黨委組織委員肖映彬告訴記者,交通的便利吸引廈門、泉州的遊客紛至遝來。清流站還動態優化安檢通道、加派引導人員,並完善公共交通接駁,讓旅客往來更便捷高效。
“興泉鐵路的開通,也方便我們去外地推薦清流美食、名特優産品、文旅産業等,提高清流的知名度。”肖映彬説。鐵路帶來了遊客和商機,更圓了老區人民的期盼。
三明大田縣是福建美人茶的核心産區,茶産業全産業鏈産值達40億元。興泉鐵路開通後,茶葉外運的成本減少了一半。深耕茶葉銷售的張香春,每個月都會去上海進行業務交流:“之前從三明去上海,要到泉州或廈門中轉,現在可以直接在永安轉乘,時間縮短了半天。”
以興泉鐵路為紐帶,大田讓茶葉走出大山,也讓無數旅客走進大山。2023年11月,張香春成功推動上海一家企業與大田縣前坪鄉政府合作,打造融合美人茶生産、觀光和康養基地等多個板塊的“茶旅融合康養項目”,預計每年接待遊客能力可達1.5萬人次。
大田縣不但以美人茶為主導,開闢了特色農産品和文旅、茶旅、森林康養等生態旅遊項目,還持續完善茶舍、民宿等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豐富遊客的多元體驗。2024年,大田全縣國內旅遊人數384.50萬人次,同比增長14.7%;國內遊客旅遊消費32.02億元,同比增長14.9%,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
“興泉鐵路貫通後,從五湖四海來體驗德化白瓷的遊客更多了,我們陶瓷生活館每天接待的遊客量明顯增加。”在順美陶瓷總經理鄭鵬飛看來,鐵路的開通為德化的文旅插上了一雙翅膀。興泉鐵路將泉州沿線的德化瓷、安溪茶、永春香串聯成“瓷茶香韻線”,為泉州文旅市場注入新活力。
圍繞“山海閩西南·一路山海一路歌”主題,三明正以泉明山海協作為契機,在泉州等地開展文旅宣傳推廣活動,推出多條精品旅遊線路。兩地還建立職工療休養山海協作機制,人員往來頻繁。今年以來,三明赴泉州療休養133批次1467人,泉州到三明療休養53批次2022人。
一串串數字背後,是山區群眾對便捷出行的迫切需求,更是興泉鐵路打通“山海阻隔”的民生實效。清流的紅色文化之旅,大田的綠色康養之旅,德化的白色陶瓷之旅……興泉鐵路讓遊客“坐著動車遊多彩八閩”成為可能,也讓沿線縣域的文旅資源真正“活”了起來。
産業聯動構建新格局
“大動脈”貫通了,“血液流動”更通暢,“造血功能”也更強了。隨著興泉鐵路的輻射和帶動,區域協作明顯加強。近年來,三明市積極把握滬明對口合作、泉明山海協作和對口支援等多重機遇,持續深化區域共建,加快構建“優勢互補、産業共興”的協作新格局。
2023年11月,省委、省政府明確泉州與三明建立對口協作關係。山海攜手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為首批入駐泉三高端裝備産業園的8家鑄造企業之一,安德凱重工之所以從泉州來到三明,正是看中了這裡的資源優勢——三明作為老工業基地,具有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産業基礎,是全省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
“每個月,我們要消耗3000至5000噸不同規格的特種圓棒,在三鋼周邊佈局機械裝備産業,不僅可以享受到運費、原料等方面優惠,還能夠享受全流程、一站式的配套支持服務。”三明安德凱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飏介紹,相比此前,每噸鋼材的運費成本可以節約65元。
安德凱入駐後,又陸續吸引了恒升底盤、華力重工、明泉重工、南益機械等企業入駐,從鍛件的生産組裝,到廢料的循環再生利用,這幾家機械加工企業憑藉各自優勢,圍繞“四輪一帶”産品逐步形成相輔相成的循環産業鏈條。
産業園不僅是企業集聚的載體,更是未來工業發展的共創平臺。三明和泉州兩地聚力打造一批山海協作特色園區平臺,推進2025年首批泉明山海協作特色小微産業園合作共建簽約,4個小微産業園成功簽約。
兩地共謀産業協作新高度,促進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紡織等産業鏈供應鏈協作配套。整合兩地創新資源,共建科技創新聯合體,為山海産業融合提供支撐。
滬明合作也在不斷結出碩果。“6月25日在浙江義烏推介會上,我們與上海花兒紅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下了75萬公斤的西際蜜橘訂單,75萬元訂金已打到農戶賬戶上。”三明市三元區西際村黨支部書記余揚炳介紹。近年來,三明市農業農村局持續在上海、泉州、義烏等地舉辦“綠都明品”系列推介活動,通過高頻次、高精準度的展銷活動,推動農特産品依託興泉鐵路這條交通大動脈走向全國。
為進一步打通三明農産品入滬通道,三明積極組織參加上海市對口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五五購物節”等重大活動,推動560多款農特産品進入上海48個重點銷售渠道,其中25款入選2024年度上海市“百縣百品”推薦目錄,農産品在滬銷售額累計突破5億元。與此同時,農業科技合作穩步推進,新建3個農業科技工作站,成功引進旱稻、茄子、西紅花等35個上海優質農業新品種,實現“上海種子”在三明大地“開花結果”。
從山區縣通動車到白貨班列聯通西南,從特色産業“出圈”到文旅市場升溫,興泉鐵路正以鋼鐵之軀,架起聯通內陸、輻射沿海的“經濟橋梁”。這條鐵路的意義,遠不止于縮短了幾小時的行程,更在於它打破了地理的阻隔、資源的壁壘,讓山區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沿海的開放基因激活內陸市場,推動沿線城市在區域協調發展的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報業集團記者 陳楠 謝玉妹 肖曉敏 通訊員 張海根)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