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寧德:大黃魚産業的數智之變
2025-11-05 13:29:32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寧德加快建設“智慧大腦”平臺,通過數據驅動實現大黃魚産業“從海面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 大黃魚産業的數智之變

企業員工通過X光魚刺檢測技術去除大黃魚魚刺。

  前不久,位於北京金融街的寧德大黃魚體驗中心揭牌。金黃透亮的魚片在燈光下泛著誘人光澤,嘉賓品嘗著清蒸大黃魚,讚不絕口。

  這也意味著,有“國魚”之譽的寧德大黃魚正式“遊”入首都餐桌,成為連接南北的美味紐帶。舌尖盛宴背後,是寧德大黃魚産業的磅薄底氣——年産量超20萬噸,佔全國八成份額,綜合産值突破150億元。

  面對産業升級重任,寧德市蕉城區大黃魚産業發展工作專班常務副組長王致棟表示,他們正加快建設“智慧大腦”平臺,通過數據驅動實現“從海面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讓寧德大黃魚“遊”得更遠、更穩。

  種源革新,科技育苗

  清晨的福鼎市沙埕灣,海風輕拂,波光粼粼。隨著一艘艘運輸船揚帆起航,一大批大黃魚苗奮躍而上,由此遊向各地海灣。

  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體,正是寧德大黃魚産業的起點——今年從這裡誕生的15億尾苗種,佔同期全寧德育苗總量的近七成,撐起了“全國每10條大黃魚有9條産自寧德”的産業傳奇。

  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福鼎市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王朝新介紹:“沙埕灣水域鹽度穩定,三溪匯入帶來豐富養分,是天然育苗場。”

  回溯40年前,野生大黃魚資源曾因過度捕撈瀕臨枯竭。

  以劉家富為代表的第一代科研人員,在官井洋海域突破人工育苗技術,奠定了養殖大黃魚産業的根基。但是,傳統育苗技術依賴經驗,且成活率低、抗病性弱,成為制約産業發展的瓶頸。

  科技賦能是必由之路。如今,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與當地合作,聯合開展速生、抗病等優良性狀的大黃魚新品種(品係)培育工作,推動種業創新。

  水質是大黃魚育苗成敗的關鍵。福鼎率先部署立桿式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對養殖水體進行24小時動態監控。一旦溶氧低於3.5mg/L等異常狀況出現,系統將自動報警,工作人員就能及時調控。這一技術,讓育苗成活率從20%提升至50%。

  育苗環節的數字化,是寧德大黃魚産業“智慧大腦”建設的縮影。通過大數據平臺整合育苗日誌、環境參數、病害記錄,形成可追溯的苗種檔案。目前,福鼎苗種不僅供應本地,還輻射全國,成為産業鏈的“源頭活水”。

  苗種抗病性是另一難題,部分養殖戶對新技術接受度不高。眼下,福鼎正通過“專家智庫+實地培訓”模式,進一步優化育苗技術。養殖戶鄭順利坦言:“以前怕投入大,難有回報。現在看到優質苗種相比普通苗種溢價高達近三成,才明白科技才是硬道理。”

  苗好一半收。福鼎的藍色搖籃,正托起閩東大黃魚産業的未來。

  智慧牧海,生態養殖

  秋日,三都澳海域的漁排隨波起伏,養殖戶駕著小船穿梭其間,熟練地投喂飼料。他們身後,是一片望不到邊的深海網箱陣列。“以前養魚靠天吃飯,現在靠這個。”養殖戶舉起手機,螢幕上實時顯示著水溫、溶氧量等數據——寧德大黃魚養殖業正從傳統走向智慧。

  眼下,寧德大黃魚養殖呈現“霞浦規模領先,蕉城産業鏈完整”的格局。數據顯示,霞浦年産量達14萬噸,蕉城約8萬噸,兩地共同支撐起全國80%的市場供給。

  霞浦憑藉天然海灣優勢,發展規模化網箱養殖;蕉城則依託三都澳核心産區,構建“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這種差異化發展,形成互補共贏的産業生態。

  記者站在西礌外海的深水網箱平臺上,目之所及是直徑數十米的圓形網箱群。這裡水深超30米,採用抗風浪環保型網箱,養殖密度較傳統漁排提升3倍。

  “內灣養殖受限于水質,深海養殖讓大黃魚更接近野生狀態。”王致棟介紹,當地通過推廣“塑膠漁排網箱養殖技術規範”,既保障了魚類生長環境,又減少了海洋污染。

  如今,養殖戶通過智慧系統實時監控養殖環境,一旦發現異常立即發出預警。這套系統有效防範了赤潮等災害,將養殖損失率從15%降至3%以下。

  針對養殖戶融資難問題,寧德創新推出“網漁貸”“大黃魚養殖e貸”等産品。霞浦養殖戶老林就受益於此:“憑交易記錄就能貸款,利率還比普通貸款低點。”金融機構通過平臺數據評估信用,放款效率提升七成。

  黃昏時分,漁排燈火初上,投餌機自動開啟新一輪餵養。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內灣到深海,寧德大黃魚養殖業正書寫一部現代漁業轉型的生動教材。

  精深智造,鏈上升級

  在蕉城區大黃魚精深加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人身著潔凈工裝,熟練地將銀光閃閃的大黃魚進行分揀、去鱗、切片。空氣中瀰漫著海産的鮮香,沒有傳統水産加工廠的腥膩。

  這條每小時能處理1噸大黃魚的智慧化産線,見證大黃魚産業鏈從“養殖”躍向“智造”。廠長指著一包包真空包裝的魚片向記者説:“加工成這種産品後,一條魚的價值翻了三倍不止。”

  蕉城作為寧德大黃魚加工核心區,聚集了全寧德90余家加工企業,年加工量超8萬噸,貢獻了産業附加值的35%。“全盛水産”等龍頭企業開發出大黃魚丸、即食魚柳、膠原蛋白肽等精深加工産品,出口市場覆蓋東盟、歐美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大黃魚品質檢測中心,技術人員正對一批出口産品進行快檢。通過液相色譜儀和質譜聯用技術,38項檢測指標6小時內出具報告,不合格産品直接攔截。這套系統使蕉城加工品抽檢合格率從92%提升至98.5%,成為突破國際綠色壁壘的關鍵。

  從車間到餐桌的信任鏈如何打通?依靠溯源體系。

  如今,每個大黃魚加工品包裝上都印有唯一的溯源碼。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魚苗來源、養殖環境、加工過程等全鏈條信息。當地引入區塊鏈技術,數據上鏈不可篡改,去年因此新增高端訂單超億元。

  眼下,寧德大黃魚正實現從産品到文化的跨越。

  在北京的寧德大黃魚體驗中心,由蕉城本地直達的冰鮮黃魚煮熟後的售價在158元1斤,是普通産品的5倍。

  “品牌溢價來自文化賦能。”運營負責人指出,他們深挖大黃魚藥食同源文化,結合《本草綱目》“黃色如金,安心神”的記載,推出高端禮盒産品,去年銷售額增長四成。

  從原始捕撈到生態養殖,從粗加工到精深製造,從出口波動到穩健出海,閩東大黃魚全産業鏈正將“寧德大黃魚”的金字招牌鍛造成全球水産業的品質標杆。(記者 莊然 通訊員 楊慈監 王婷婷 彭楚楚 文/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