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江出海口造船廠沿江排開。
九龍江出海口造船廠龍門吊林立。
龍海區港尾鎮浯嶼村內收藏展示的各類漁船模型
日前,位於漳州市龍海區的福建國安船業有限公司建造的“閩海8號”客滾船成功下水。該船總長85.87米、寬16米、型深4.85米,設計載重量1120噸,最大航速15節,預計今年11月底交付菲律賓船東。
400多年前,一艘艘商船滿載貨物從龍海月港揚帆啟航。如今,一艘艘現代化巨輪仍從此處駛向廣闊海洋。
漳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其造船歷史源遠流長。明朝,憑藉開放的海貿政策,漳州造船業迎來鼎盛時期,所造海船性能優良,成為海上貿易的“鐵騎”。近年來,漳州造船業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積極擁抱現代科技,持續精進修造船工藝與技術,構建起造船、修船、船舶物資供應及二手船交易的全産業鏈,實現從傳統木帆船到現代鋼質船舶、豪華遊艇乃至新能源船舶的華麗轉身。
海絲帆檣傳技藝
漳州枕山襟海,民眾自古便有“爭趨泛海”的習俗。據《南越志》記載,早在漢初,居住在漳州濱海的閩越和南越人,已能建造千石航海大船。
唐代中後期,福建海外貿易日趨活躍。在海洋利益的驅動下,漳州沿海人民紛紛投身海外貿易以謀生計,舟楫之便使得海商們得以暢行海上。到了宋代,漳州與泉州、福州、興化並稱為福建四大造船基地,已能建造寬一丈以上的航海大船。紹興年間,朝廷曾單次從漳州徵用船隻120艘。
明代中後期,漳州月港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每年進出的海貿商船多達200余艘。東山、舊鎮、雲霄、詔安等港口的遠洋運輸業同樣繁忙,商船北至崇明,東抵日本,南下東南亞各國。在《漳州文化志》中記載了這一盛況:“富商巨賈,捐萬億,駕艨艟,植參天之高桅,懸迷日之大篷,約千尋之修攬。”
福建素以建造福船聞名,作為我國航海木帆船三大船型之一,福船為尖底結構,適航性能優越。明朝龍溪人張燮所著《東西洋考》記載:“舟大者廣可三丈五六尺,長十余丈;小者廣二丈,長約七八丈。”其高且深的船體利於遠海航行,船上除船主外,還設有財副、總管、直庫、阿班、火長等高級船工及水手,並備有武器,可抵禦海盜。
除了先進的造船工藝,漳州人民還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善於使用指南針,編繪詳細針路,並對海洋氣象與航行安全的關係有著深刻認識,形成了利用季風規律航行的傳統。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詔安人吳樸所著《渡海方程》問世,這是中國首部刻印水路簿,比歐洲第一本印刷的水路簿《意大利口岸簿》早47年,具有重要的航海指南價值。《東西洋考》則詳細記載了月港商舶前往東西洋諸國的航程、針路、氣象、潮汐等地理知識。這些典籍皆是古人航海技術進步的有力佐證。
清初,由於實行“遷界”與海禁政策,漳州造船業遭受嚴重摧殘。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海禁撤銷,漳州的航海與造船業才逐漸復蘇。乾隆、嘉慶年間,漳州造船業再次迎來鼎盛時期,所造船隻多為雙桅木帆船及載重百噸以上的“大北船”,且漳臺間橫洋船、南北商船往來頻繁。宣統二年(1910年),惠安獺窟船民與石碼船民還曾合股在新行街(今龍海新華路)開設“謙信船務行”,修建船寮,專門修造航行于石碼、澎湖、台灣之間的木帆船。
“漳州造船歷史悠久,技藝代代傳承。尤其是明清時期,海外貿易的發展推動了造船業,不僅船隻數量多,而且船型大。”海洋文化考古與生産技術史學者許路表示,敢打敢拼的漳州人乘坐巨舶,走南闖北,載貨通番,在我國海絲貿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風雨兼程守匠心
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中國航海業遭外國勢力排擠,然而清代漳州海商仍逆勢造船遠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東山航海實業家孫有全投資營造“北船”,每艘載重兩千擔以上(約百噸級),航行沿海南北航線;咸豐九年(1859年),東山海商李德義、黃振發等造多艘大海船,遠航新加坡及南洋;同治年間,詔安等地多家商行亦擁有大量“大北船”經營海運。至清末,“大北船”漸為新興貨輪取代。
儘管木船時代早已遠去,但漳州造船技藝火種並未熄滅,崇興鄭氏造船家族第六代傳承人鄭水土便是堅守者之一。他13歲隨父親和爺爺學造船,至今不輟。
近日,記者走進鄭水土家,其正削木片制船模。“龍海水系發達,民眾自古擅長造舟,可依生産需求製作運輸船、貨船等各類船隻。”他指著家中2米長的福船景觀船説,“舊時貨船船身寬大、航速快、抗風浪,能跑十幾個國家。”
鄭水土介紹,舊時龍海海船多為三桅帆船,保留福船尖底與水密隔艙結構,側舷彎曲、橫樑寬大設計可擴大使用面積、增加裝載量;船尾馬蹄形減搖艙為開放式,水能進入,借水重力減少船隻前後搖晃幅度,保持船體與水面平行以增加航行動態平衡;船頭安兩雙“眼睛”、釘三條紅布條,既有千里眼、順風耳的寓意,又寄託對媽祖的虔敬信仰。
鄭氏造船技藝傳承數百年,鄭水土家藏祖父繪製的兩本《鄭氏船譜》,記載民國年間多種木船信息,被許路稱為“迄今為止國內外唯一流傳的中國民間造船圖譜,月港商船遺存最鮮活的‘説明書’”,為研究福建傳統造船業提供了珍貴資料。
這些年,鄭氏家族在市場夾縫中延續木船建造與薯莨染帆傳統。鄭水土轉型製作龍舟、福船景觀船及船模,作品作為海絲記憶載體被各地博物館、紀念館收藏,其家亦成工作室,先後獲評“漳州月港中國帆船營造法式傳承所”“漳州傳統木帆船薯莨染帆技藝傳承所”。
為傳承弘揚中國帆船製造技藝,鄭水土不僅向來訪者細心講解,還積極“走出去”展示,足跡遍及上海、台灣、澳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現在很少有人主動學習這門技藝,但我還是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夠記住它。”鄭水土説。
在傳承造船技藝這條路上,鄭水土並不孤單。2019年,台灣中式帆船學者黃淩霄為復原傳統木船,經考察選定鄭水土領銜設計建造17.6米長明代月港海外貿易帆船“浪蕩子·馬可波羅號”。“該船完全按照傳統工藝製造,曾在台灣海峽航行實驗,後續將進入博物館供後人借鑒。”鄭水土回憶,耗時近一年,他負責製作,黃淩霄攝影記錄,共同完成該帆船的營造、挖掘與記錄。
此外,在漳州文化産業發展促進會與福建省福龍中國帆船發展中心支持下,鄭水土還對祖傳薯莨染帆技藝進行量化分解記錄,通過數字化研究提升工藝傳承的原真性與精準度。
傳統造船技藝素以口傳心授為主,鮮見文字,2022年許路出版專著《造舟記》,詳述探究漳州月港中國帆船營造法式的經過,介紹月港帆船出海歷史、營造技藝及解讀《鄭氏船譜》,搶救式整理了古帆船營造技藝。
“木帆船是否存在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關鍵在完整解構並記錄中國古代帆船營造法式。如此,無論多少年,只要有人願做,就能依此法再造。”許路的話,道出傳承之要義。
鋼船崛起興産業
傳統技藝薪火相傳的同時,漳州造船業亦順應時代浪潮,推動傳統向現代鋼船製造轉型。
站在漳州龍海區九龍江大橋遠眺紫泥鎮,一家家大型船舶修造企業沿江排開,龍門吊林立,形成赫赫有名的“造船長廊”。“造船業是紫泥鎮的主導産業,僅紫泥村就有16家造船廠,高峰期産值超20億元。”紫泥村黨委書記吳福來説。
紫泥村地處九龍江入海口,有著700多年曆史,造船技藝在此傳承400余載。清末民初,此地造船業方興未艾,先民以家庭作坊為主,專制龍舟、漁船與舢板等水上工具。如今,現代化規模化企業已取而代之。福建國安船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安造船廠”)便誕生於此,它是改革開放後福建第一批民營造船企業之一。
“祖上四代都以造船為業。”國安造船廠董事長吳連富介紹,1981年,其父吳國安懷揣對修造船行業的熱愛,憑藉在鄉鎮企業造船廠積累的技術經驗,創辦了民營國安造船廠。44年來,企業歷經3次轉型,成長為當地領軍者。
“改革開放後,政策放寬,個人可擁有船隻,造船修船需求大增,我們抓住這一機遇,逐漸發展壯大。”吳連富説。20世紀80年代末,吳國安預感木材資源將趨緊,經外出考察研究,于1990年初決心引進先進技術,推動企業從修造木質船轉型為鋼質船,成為龍海首個修造鋼質船的廠家。
這次轉型並不容易,電焊、氣割等新技術對習慣使用斧頭、鑿子的傳統船工而言十分陌生。為此,國安造船廠將年輕工人送到廈門造船廠學習,同時請來大廠退休師傅傳授技藝,逐步培養出一批掌握新技術的工人。
1993年,國安造船廠啟動第二次轉型,引進玻璃鋼纖維材料造船技術,以適應不同船舶的性能需求。隨著訂單增加,1999年,國安造船廠投建新廠,建成當時閩南地區最大的幹船塢,可容納8000噸級船舶;管理模式也從單一廠房升級為集團化運營。
如今,國安造船廠已是集開發設計、製造維修、銷售服務於一體的現代修造船舶綜合企業,可建造1.6萬噸級船舶,提供2萬噸以下鋼質船舶維修服務。
國安造船廠的蛻變,正是漳州造船業轉型升級的縮影。目前,漳州擁有船舶修造企業69家,産業主要分佈于龍海、漳浦、東山和詔安等沿海縣(區),特別是紫泥鎮已初步形成鋼質船舶修造、玻璃鋼船艇建造、船舶物資供應、船舶機械製造、船舶行業服務等完整産業鏈。
揚帆出海向未來
在國內船舶修造市場逐漸飽和的背景下,漳州造船企業已將目光投向國際。
深秋時節,走進國安造船廠,在船塢內,氣割、電焊、鉗工各種操作火熱進行著。除了給來自莆田、廈門等地區的船舶維修外,工人正加緊將一塊塊鐵板組裝成船,並進行“閩海8號”客滾裝船航行性能、速度等測試。
“這兩艘船都是菲律賓的訂單。”吳連富介紹,“閩海8號”是客滾裝船,技術含量比較高,可承載旅客385人,且車道有限長度365米,用途較為廣泛。
為打開國際市場,國安造船廠多次組團參加東南亞海事展,尋找發展機會。2018年,國安造船廠簽訂了首批出口訂單,為菲律賓建造客滾裝船,標誌著企業正式走向國際市場。目前,其産品已出口菲律賓、印尼、文萊等國。吳連富表示:“中國造船技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特別是對東南亞國家來説,我們設計的船舶比他們的先進,效率更高,還很節能。”
碧海揚帆,創新不止。當前,交通領域綠色智慧化發展蔚然成風,漳州造船業也駛入新能源遊船新時代。今年7月,福建毅宏濱水科技裝備股份公司(以下簡稱“福建毅宏”)獲得國家鋁合金船生産資質認證,擁有了“玻璃鋼+鋼+鋁合金”最全面的船體材料選擇權與技術儲備。
福建毅宏是一家集豪華遊艇設計、生産、銷售和售後服務於一體的製造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國內外頂尖設計技術團隊及先進設施。早在2013年,福建毅宏便佈局綠色船艇製造,從太陽能電池到混合動力,再到全電解決方案與智慧無人艇,已成為國內首批實現新能源船艇産業化的企業之一。其商業遊艇市場佔有率位居全國前列,産品遠銷美國、歐洲、墨西哥、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目前,我們正打造一艘新能源鋁制小船,作為‘工業4.0’模組化生産的測試項目,同時佈局智慧水上領域。通過融合AI技術與現代船艇工藝,依託‘智慧客艙、多模態交互、多場景切換、全域環境控制’四大核心功能,讓水上航行更智慧和舒適。”福建毅宏董事長葉蓉蓉説。
經過研發、設計、生産、調試、檢驗等一系列環節,一艘艘做工精良的遊艇、鋼船從漳州啟航,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漳州造船業從溪澗流放竹木、編扎排筏走來,歷經木質帆船、蒸汽動力鋼鐵巨輪、電動遊艇等發展階段,正以嶄新的姿態駛向深藍,譜寫著新時代的“海絲”華章。(報業集團記者 李妙珠 通訊員 藍毅輝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